数学课堂的催化剂

2018-01-30 10:15杨方
考试周刊 2017年68期
关键词:探究活动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新教材的实验与推广,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如何搞好数学实践活动课,即教学时,我们应如何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教材;探究活动;教学思考及认识

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但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还是通过直观感知,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通过活动调动学生各种感观的参与,帮助学生获得清晰准确的感知,在操作中理解、掌握知识,进而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新教材无论从内容设计上还是呈现形式上,都给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冲击,也给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们带来了一个新课题——如何搞好数学实践活动课,下面谈我粗浅的思考及认识。

一、 利用活动的过程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如为了使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很自然地发现及理解等式的性质,在课前笔者首先演示天平实验,先是在天平两端分别放上质量相等的砝码,学生可以观察到天平是平衡的,若在一端加上或减去一个砝码,就打破了天平的平衡,但是如果在天平的两端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仍然保持平衡,通过个直观形象的例子,使学生从中理解等式的性质。而且在这个实验当中,教师首先只在一端加砝码,就打破了天平的平衡,这一实验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让他们切身体会须是同时加减,才能使得结果仍为等式,教师借机提醒学生在练习中要避免出现只有一边加减某代数式而另一边不加减该式的错误。

另一个例子是在学习角平分线的性质时,这个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设计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课前用纸片剪好一个角,在课堂上我们一起进行折纸活动,先折出角平分线,然后在角平分线上任取一个点P,过P点作一边的垂线段,然后把纸片先沿着对角线折叠,再沿着垂线段对折,打开纸片学生很直接地就发现点P到两边的距离相等。折纸的过程使得抽象的定理变得形象易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学生理解起来浅显易懂。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费说过:“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的接受或被动工作,任何方式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而这一活动对于中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获得清晰准确的感知。

二、 教师要调控好整个活动的程序,把学生有纪律有秩序地组织起来

首先教师充分备课,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板书、备教具等,在课前准备好活动器材。另外教师是整个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真正的试验者,教师要协调好各个学生,让他们分工合作达到共同探究新知的目标。如在北师大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从不同的方向看》的议一议的教学时,我先在讲台上摆放好长方体、四棱锥、立方体,以用来让学生自己下位观察,指出相应课件上的五幅图分别是从哪几个方向看到的。在此观察之前,为了保证课堂秩序及活动的效果,教师必须先做好以下工作:(一)由于学生还不知道主视及俯视的含义,因此教师先让学生讨论老师的正前面与学生的正前面是否相同,在讨论的基础之上师生共同总结出几个不同的观察方向:①左边②右边③正前方④后面⑤前方的上方⑥后面的上方(以上各個方向都是相对学生的位置而言)。(二)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约4个人,各小组分别选一个观察能力及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由该同学下位到讲台四周进行观察活动,然后把观察的结果与小组的其他成员交流,大家讨论形成结论,最后各小组派一个代表与其他小组交流结论,在大家的合作交流中形成新的知识。有了以上活动,学生领会三视图的含义就水到渠成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三、 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活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又如在学《从不同的方向看》这一课前,我利用学生的午休时间,事先准备好几何体,摆放到教室的讲台上,分别从四个不同的方向拍下图片,在课堂上再次摆出这三个物体,由学生下位来观察实景,找出所拍的这些图片应该是从哪个方向观察到的,让他们切身体会到从不同的方向看,会看到不一样的情景。《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四、 在活动过程中示范引导,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表达习惯

教师自身语言要规范,注重言传身教。因此在备课时,要注意组织好自己的数学语言,力求做到严密、准确、精练、叙述有条不紊。课堂上多用启发式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来组织语言,并表达出来,如在七年级第五章应用题教学中,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后,再问学生:“请用你的话说出这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当出现不够顺利时,我帮他们进行梳理,把零散的知识连贯成完整的知识。

总之,教学时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魏强.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J].数学教学研究,2005,(11).

[2]郑毓信.数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56-58.

[3]史宁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

作者简介:

杨方,广东省佛山市,佛山市外国语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探究活动
初中学生基本科学素质培养研究
问题意识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原动力
数学探究活动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实践体会
在主题式探究实验中构建生物学概念
科学课如何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