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台高职教师继续教育合作初探

2018-01-31 00:53李德富唐玲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职业培训高职

李德富+唐玲

2014年2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明确了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发展职业教育不仅是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求。“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教师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广东和台湾的职业教师教育合作,既有利于两地教育产业交流与合作,又有益于实现两岸社会文化的交流,增强民族认同。

一、广东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

广东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对优秀教师的需求也不断增大,同时也在探索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的培训途径,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

(一) 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职后培训的主要特点

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职后培训与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实施“强师工程”,要求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具有硕士学位比例达到55%;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80%以上。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素质能力得到极大提高,每个专业至少引进一至两名高技能人才。第二,鼓励高职教师在职攻读学位;在职攻读学位主要培训高职教师与职教研究人员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培训方式是以在职兼读为主,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3年,其中集中脱产学习时间不得少于1学年。

二是各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基本建立。截至2013年广东省已经建立包括: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在内的9所国家级和省、市级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

三是注重合作与交流。近年来广东与台湾的教育合作日益密切。广东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加强粤台教育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创新粤台教育交流合作机制,拓展交流渠道,广泛开展粤台人才培养合作和学术交流。”粤台高校之间师资交流已经比较活跃。[1]

(二)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层次高移,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相对滞后的高职教师培训体系难以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过程出现了多重问题。

1.现有师资数量不足,素质有待提高

近年来,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很快,与此同时,困难与障碍也相伴而生,比较突出的是,高素质职教师资缺口不断增大。具体表现在高职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即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比率很低。近年来随着新增高职院校数目的不断攀升,教师需求量增大。

由表1可以看出,从2000年至2012年,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数不断增加,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展,专任教师数也随之增加,但其增长远无法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生师比的变化足以说明问题,从2000年的15.5:1到2012年的21:1,中间除2003年有略微下降外,生师比持续走高,这说明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发展落后于职业教育规模的发展,高职师资日益紧张,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更为难得。

2.职后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广东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职后培训形式比较单一,培训内容多通过讲座、集训、会议研讨等形式展开,实践能力、业务能力培训等内容所占比重不高。职后培训内容缺失职业教育特色,没有成体系的培训内容。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实用性、应用性不鲜明,教师职后培训与企业的联合不够紧密,导致很多高职院校 “工学结合”理念流于形式。

3.中、高职教师培训缺乏特色

在职业教育教师培训过程中,中、高职教师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措施等方面的区分不明显。以广东省“强师工程”为例,其培训目标表明:中职教师与高职教师培训均需从提高教師的学历层次,提升“双师型”教师在专任教师中的比例,以及提高兼职教师比例“老三样”出发[3],缺乏不同层次教师的培训特色。其培训措施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即中、高职教师培训只在形式上有所区分,而实际差异不大。

二、台湾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和特点

(一)台湾高职教师培训现状

经历了上世纪末至今20年地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台湾技职教育的主体。台湾高等职业教育(又称:高等技职教育)具有多层次、多规格、层与层之间衔接贯通的特点,职业教育体系比较完善,从层次上已经发展至本科、硕士、博士教育,成为台湾教育“第二条高速公路”。台湾技职教师培训也随之发展,培训中,讲师的年龄大多在40~55上下,他们经历了台湾经济腾飞的黄金时代,并且都在当地的大公司任过要职,实践经验较为丰富,因而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保证培训的质量。

台湾职业教育发展成果颇丰,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技职院校陷入追求高学历的误区,阻碍了技职教育的发展;此外,由于近年来生源减少,招生日益困难等。但总体而言,台湾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领先于大陆,台湾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质量较高,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特色。

(二)台湾高职教师教育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台湾的社会经济进入转型期,从劳动力密集的工业经济,转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经济,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4];因而这个时期的职业教育经历了结构、层次的调整,更加注重技术性和实用性。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也深受影响,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主要表现为:

1.教师继续教育关注产学合作

为突出高等职业教育务实致用教育理念,台湾当局采取多种措施,以搭建职业院校与社会各行各业间的公共合作平台,在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过程中,这些平台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利用。与此同时,制定了《产学绩效激励方案》,以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术界与产业界的产学合作中去。此外,推出了《技职教育再造方案—培育优质专业人力》,该方案明确了校企合作中学校与企业的职责,为教师继续教育提供实训场所,从5大发展方向出发提出10项改善策略,指导高职院校教师如何丰富教学与实务经验,从而改善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环境,提高其办学水平。endprint

2.教师培训过程强调时代性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育各类技术人才,因此,台湾技职教育要求职业院校密切关注产业界的动向,对新兴产业、行业形成灵敏的反应机制;也要求技职教师能够具有了解时代和市场需要的敏感性。在教师培训过程中,注重教师专业能力和市场洞察力的培养,以企业用人需求为风向标随时调整教育、教学内容。在2009年台湾当局公布的《技职教育再造方案》中指出,技职院校教师培训聚焦于6大新兴产业包括:医疗照护、精致农业、文化创意、生物科技、绿色能源和观光旅游等;4大智慧产业包括:智慧电动车、智慧绿色建筑、发明专利和云端运算产业化等;10大服务业包括:国际医疗、美食国际化、会展产业、国际物流、流行音乐与数位内容、创新筹资、都市更新、中文电子商务和高等教育输出等[5]。

3.教师培训具有针对性

台湾技职教育教师的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针对性强,培训对象以技职教育一线教师为主;培训的项目和内容,大多来自一线教师的实际需要。教师培训中心(教师研习中心)的研究组在制订下一年的培训计划前,都要向一线教师征集关于教师培训内容的建议,并出资设立“教师培训案例研究”项目。如台北市教师研习中心每年的案例研究项目金费约20万新台币。立项过程,首先由教师个人提出项目申请,经审定后立项,拨给研究经费。项目结束后,经研习中心研究组审定通过后,被采纳为教师培训计划,项目设计者一般会被聘为研习该培训项目的教师,让其参与相关培训项目的整个过程。

三、粤台教师教育合作的契机与途径

广东可以借用台湾教师教育资源,发展本省高等职业教育,从而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台湾也可以通过教师合作,开发、培训大陆的优秀生源,从而将高等教育保持在一定的规模,避免出生率下降后带来的高等教育萎缩;通过交流与合作激发高等教育的活力、提升办学水平。所以,粤台合作,必定双赢。

有一定合作基础。据资料显示,台湾有13所高校与广东省的23所高校发表了合作声明或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在这23所高校中有8所分别与台湾不同的两三所高校合作[6]。合作内容具体如下:一是双方鼓励开展管理、教学、科研人员的互访交流,并为上述人员提供必要的协助;二是致力开展教学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设计、师资培训、学生交流等方面的合作;三是交换图书资料和学校动态,互通信息,密切师生联系。这批学校将选择各自比较有优势的学科专业进行对接合作。

合作共赢,互利互惠。随着粤台教育合作逐步深入,使得教师教育领域的深度合作,成为共同推动粤台两地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满足粤台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促进两岸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以及引领全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的重要命题。其必要性体现在:第一,实现粤台教师教育合作双赢,台湾职教体系教师在实际操作上的丰富经验与相互印证,发展出自己的特色,结合大陆学理基础丰厚的教授,对于两岸学生可学习更多元多层的知识;第二,促进粤台社会文化交流,增进民族认同;两岸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根同源,血脉相承,由于特殊原因,形成了一些不同的特性,在教师教育领域同样如此,因此粤台文化形成一定的互补性;第三,探索全国职业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新道路;粤台高职教师教育合作,重在促进粤台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发展,为广东省率先培训一批,满足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教师。

主要途径有:

1.增进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

广东毗邻台湾,文化背景差异性不大,因而在教师教育合作过程中,加强两岸教师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构筑和维系两岸长期稳定的和平局面。建议成立粤台教师文化交流学会,促进两岸教师文学、历史、语言、宗教等领域的学习和交流。在兩岸教师教育合作过程中,嵌入文化课程和田野调查,例如,在教师教育过程中开展两岸客家人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型文化遗产、地方文献的学习与研究,共同发扬民族文化,增进民族感情。这类工作可以首先在台湾和粤东地区展开,帮助两岸教师增强文化积累,共促学术创新的同时增强民族认同。

2.搭建粤台教师合作平台

粤台两地联合搭建职业教育教师合作与培训平台,为两岸高层次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交流与学习提供便利。首先,建立职前培养平台,广东高职高专院校与台湾技术科技大学中,具有教师教育和教师培训经验的高校,联合开展教师职前教育与培训;第二,构建职后培训平台,粤台联合实施教师终身学习计划,通过构建类似“粤台教师联合培训中心”等工作基地,依托两地具备教师职后培训和继续教育条件的高校,依托广东省自主开发的培训项目,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地开展两岸教师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工作,促进各级各类教师的交流与合作,着力拓宽粤台教师的工作视野;第三,搭建网络合作平台,信息化时代教师终身学习和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日益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的必然选择[7]。粤台两地可以依托广东教育技术学以及全国领先的网络教育平台等优质学科和课程资源,积极探索实施网络教育资源共享计划,建立面向未来的粤台教师数字化学习港和教育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3.加强两岸教师科学研究合作

粤台两地教师联合设计、开发高职教师职后培训课程和配套培训方案,结合实训项目,通过教师互派、学位互授联授等途径,创新和推进粤台两地教师培训模式研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阔教师的知识视野,增强实践能力。通过建立“两岸高职教师培训研究基地”,根据两岸教师的结构特点、知识体系和优势劣势等,结合时代对高职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新标准,共同开展职教教育硕士和博士等研究生层次的教师培训研究。培训过程中,将校企合作研究、实践能力培训研究作为职教教师培训研究的重点,致力于提高粤台两地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实践能力,提高培训质量。

在已有的合作学校基础上,两岸高校依据自身的需要,自主选择合作学校,发展校际研究中心,实行学术整合和发展优势学科,建立教学、科研、开发应用与生产实践的一体化。这是两岸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endprint

4.促进粤台优势互补,职教资源共享

两岸教育部门应促进双方优质学校和教育机构、社会组织合作,开展职教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首先,优质师资共享,根据广东的教师教育体系比较完善,改革创新走在全国前列,但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优质师资缺口较大。而台湾优质师资培训能力充盈,因而可以结合双方优势实施教师互派;第二,生源互补,针对台湾生源萎缩、教育资源闲置的趋势,和广东生源不断扩大的特点,鼓励大陆学生赴台学习,并实施联合招生、学生互换、学分互认、课程互补等方案;第三,粤台两地实训经验共享,广东省实训基地建设在全国领先,而台湾职业教育师资培育过程中与企业合作往来密切,这些都有利于教师职业能力的培训,双方实施经验共享,共同探讨实训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的利用与实践;第四,优质职后培训课程共享,台湾职后培训课程门类、结构多元化,值得广东在本土化的前提下借鉴与学习;另一方面,广东职业教育教师职后培训应加强针对性,在制定培训计划前先向一线教师了解他们的实际需要。

这样,通过双方的努力,把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建设成为合作共赢的集教师培训、培训、科研、交流为一体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平台,不仅可以坚守服务粤台职业教育的教师教育特色,又能把教师教育发展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耀荣.加快建立粤台职教联盟台湾高等职业教育考察报告[J].高教探索,2012(6):118-121.

[2]2001、2004、2007、2010、2012年广东统计年鉴[J].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1:585.

[3]关于印发广东省“强师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广东省教育厅通知公告,[EB/OL].http://www.gdhed.edu.cn/main/www/170/2012-10/332768.html ,2012-10-17.

[4]王川.台湾经济转型期的职业教育述评[J].职教通讯2010(12):54.

[5]教育部.技职教育再造方案手册[J].中华民国教育报告书,2010.

[6]周中山.台湾地区教师教育的现状分析[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6(5):50-52.

[7]蒋达勇.历史回顾与发展前瞻—进粤澳教师教育深度合作的构想[J].高教探索,2013(2):123-128.林啟词.endprint

猜你喜欢
职业培训高职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
教师培训还需“精准滴灌”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