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失真的形成机制的博弈分析

2018-01-31 00:54吴贤华赖杜方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委托人代理人就业率

吴贤华+赖杜方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政策执行与委托——代理模型

(一)委托——代理模型

委托——代理在经济学上泛指任一种涉及非对称信息的交易,占有信息优势的为代理人,不占有信息优势为委托人。亦称知情者((Informed Player)是代理人,不知情者(Uninformed Player)是委托人。它隐含了知情者的信息影响不知情者的利益,不知情者得为知情者的行为承担风险的假定。代理人的行动和自然状态决定了部分可观测的结果,委托人只能观测到结果,而不能直接观测到代理人的行动本身和自然状态本身[1]。具体而言,委托方无法直接掌控代理方的所有行为,无法全盘了解代理人是否认真执行任务,甚至对代理方的监督还存在困难,但能直接观测到代理人任务完成情况。

博弈中的委托人想使代理人根据自己的利益选择行动,但委托人只能观测到部分变量,变量是由代理人的行为选择和其他外生因素共同决定,是不完全信息,不能直观获知代理人的行动策略。委托——代理理论试图制定使代理人为委托人的利益行動的刺激计划”[2]。委托人可利用的最直接最主要的手段是委托合同的设计,也称为“机制设计”或“激励机制设计”,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根据所得信息来奖惩代理人,激励代理人选择对其最有利的行动。

机制设计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委托人使用的是选择机制,即委托人设计博弈规则,包括代理人的行动空间,目的是最大化自己的期望效用函数,即其博弈支付。但机制设计时有来自代理人的两个约束。一是代理人的“参与约束”(Participation Constraint),理性的代理人愿参与博弈,是他在委托人机制设计下得到的期望效用必须大于不参与博弈时得到的最大期望效用。二是代理人努力的“激励相容约束”(Incentive Compatibility Constraint),代理人有积极性并愿意按委托人意愿选择行动,代理人选择委托人所希望的行动时得到的期望效用要大于选择其他行动时所得到的期望效用,这也是代理人认真工作的必要条件。同时满足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的机制是可行的可实施机制。委托——代理模型中,委托人最大的问题是要设计一个可行的可实施机制以最大化其期望效用,即博弈支付。同时还需解决委托人自身存在的参与约束问题,即委托人选择委托比不选择委托的支付要大。

下文根据委托——代理模型,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政策执行过程当中上下级委托代理关系、支付矩阵关系、行为选择及在此基础上得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失真的形成机制。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政策执行过程中委托——代理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政策执行中国家、省厅、高校之间的上下级之间执行的情况,这里包含了国家与省厅、省厅与高校之间的上下级关系,下文我们将用上级与下级的关系统称,实际上,在三者的关系中,隐含了委托——代理的关系,上级是委托人,下级是代理人。

1.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函数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政策执行中,国家是最终委托人,其目标函数是获得真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校是最终代理人,高校接受省厅委托,省厅接受国家委托,对于最终代理人的高校,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关系着高校的发展,高校的目标函数是保持高的毕业生就业率,与最终委托人目标函数存在冲突,同时,高校能直接获取毕业生就业率信息,有天然的优势,这导致了信息的不对称,从而产生了代理人不顾或损害委托人的利益以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可能。同样,同时作为第二代理人和委托人的省厅,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政策执行中,也会有自身的利益考虑,加上信息的不对称,在目标函数上都未能与最终委托人和代理人达成一致。下文,我们通过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政策执行过程的博弈模型,以此作为下文分析的基础。

2.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政策执行过程的博弈模型

假定作为代理人的下级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执行中有两种选择:认真执行和扭曲执行。认真执行,指下级作为好的代理人,能够认真完成任务,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真实客观;扭曲执行则意味着作为下级的代理人根据各自的利益偏好,采取一定手段,使上级的政策目标难以实现。本文中指的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中出现失真的情况,主要指主观方面的因素。

同时,假定作为委托人的上级有监督约束有效和无效两种选择。监督约束有效是指上级对下级行为能准确识别并及时获得下级策略选择的信息,判断下级有没有认真履行职责并据此作出适当的奖惩,反之则是监督无效。

在此假设上,按照委托——代理模型的个体理性约束条件,比较作为代理人的下级在接受和不接受作为委托人的上级的委托合同时的支付情况,分析下级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政策执行中的行为选择,以及这种行为选择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情况的影响。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政策执行中的支付矩阵分析

1.作为下级的代理人的参与约束与激励相容约束

假定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政策执行中,对下级的相关参数进行假定:R和G为认真执行的收益和成本;C和P为扭曲执行时的成本和被上级发现的惩罚成本;A(0

可知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政策执行中下级的支付:

下级认真执行的支付为:

R-G

下级扭曲执行的支付为:

-(P+C) A + (R-C)(1-A)

如前文分析,下级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政策中选择认真执行策略的“参与约束”是要保证认真执行策略下的收益不小于成本。即:

R-G > 0

这是下级认真执行的前提条件,与上级监督的有效性无关。如认真执行收益小于成本,扭曲执行则是下级的理性选择。

下级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政策中选择认真执行策略的“激励相容约束”是要保证认真执行策略下的支付不小于扭曲执行策略下的支付:

猜你喜欢
委托人代理人就业率
独立个人保险代理人:方向与轨迹
找到那间格格不入的房间
提高保险代理人忠诚度的路径探索
委托人介入权的制度困局与破解
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职高专超本科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
数据
浅谈民法上的复代理问题
监督、忠诚和代理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