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制定和实施

2018-01-31 14:44杨幼娣
考试周刊 2017年61期
关键词:情感目标课堂讨论内化

摘 要:本文以布卢姆的教育心理学为指导,以历史学科知识特点为基础,初步探讨了中学历史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制定原则、内容分类和水平层次并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情感目标的实施方法及检测手段。

关键词:情感目标;内化;问题情境;课堂讨论

一、 研究意义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教学目标分三类;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这三者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近年来,虽然历史学科教学目标的研究越来越系统和科学,但情感目标的研究尚不够完善。众所周知,历史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播丰富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通过具体生动的历史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而这种高尚的情感不仅能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并且对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重视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情感目标,深入研究和发掘历史学科情感教育方面的丰富内容和独特优势,就显示出不平凡的意义。

二、 情感目标的制定

1. 制定的原则

情感目标的制定必须符合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等三个原则。所谓科学性,就是情感目标的制定既要适应中学生心理,又要符合歷史学科的特点,做到以史实为依据,“情”从史出,这样才能使历史学科的情感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在学生的心里开花结果。系统性,即通过全面分析历史情感目标的内容和要求,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高尚情感的培养。可操作性,就是情感目标的制定,必须便于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和评价。

2. 内容分类

历史学科情感目标的内容分类与传统的思想教育有所不同,它是以心理学分类为指导,以历史学科特点为基础的,但两者又不矛盾、因为它包括了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又包含更广泛的内容。

根据心理学的分类,人类的高级情感按社会性有道德情感、理智情感和审美情感之分。道德情感是指人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公认的社会道德标准而产生的体验;理智情感则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体验;审美情感又称美感,指人对事物的美的体验。历史学科是一门社会科学,所以其情感目标的内容就包括道德情感、理智情感和审美情感三部分。

历史学科道德情感教育就是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能够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能够明辨是否扬善弃恶、能够爱国爱民忠于职守、能够敢作敢当勇于开拓、能够宽以待人真诚友善等等。历史学科的理智情感教育就是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更加理性和明智,即人们常说的“学史以明智”,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尊重客观历史规律,理智判断正确决策等等。历史学科的审美情感目标就是通过历史上大量真假善恶美丑斗争的史实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敬仰英雄人物的伟大贡献、鄙视小人败类的无耻丑陋等等。

3. 水平层次

情感目标的水平层次反映的是学生情感体验过程中心理变化的程度。布卢姆把情感内化的过程按不同的水平分成五个等级层次:接受或注意、反应、评价或价值化、组织并形成个人的价值观 、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根据布卢姆的这个水平层次划分,历史学科情感教育可分为三个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衔接并层层递进的层次:

第一,接受。就是说学生愿意接受某些事物并做出相应反应。如老师讲述秦始皇统一中国、郑和七下西洋、左宗棠收复新疆、林则徐虎门销烟等历史事迹时,学生产生了浓厚兴趣,不仅课堂上专心听讲,课后还积极寻找有关书籍阅读或向他人讲述这些故事等,这反映出学生在情感上从感知到接受,引起外在变化。

第二,确信。即学生在“接受”的基础上作出价值上的判断,形成了他对该史实的价值观,并在内心确信其价值。例如,通过对古今中外历史上众多的仁人志士、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的学习,对什么是爱国主义有了比较系统全面的正确理解,然后能够正确地判断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这一过程反映的是学生从接受到确信内心体验。

第三,性格化。学生通过以上两个层次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并以此来指导行动。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所以,学生的三观在其形成和行动表现上就必然会表现出自己的个性特点,这就是性格化。 如果学生形成了爱国主义人生观,就会在这种人生观的指导下表现出爱国主义的行动,这一层次反映的是学生从内心体验化为行动的过程。

三、 情感目标的实施

情感目标是为情感教育提供依据的,它的实施落实是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想要情感目标得以真正贯彻落实以取得理想效果,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探索教学方法、设计实际可行的评价措施。

1. 更新教育观念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既当演员又当观众,既要有强烈的角色观念深入到历史人物的内心去体验其不同情感,又要体会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在历史人物与学生之间牵线搭桥,使学生为历史人物动容动情,从而潜移默化地培育出学生的各种高尚情感。

2. 探索教学方法

以人为本,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1)挖掘历史兴趣。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中学生的兴趣心理又极为丰富,有求知、活动、模仿、从众、表现等等。 因此,要让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兴趣,就要努力挖掘兴趣因素,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目的。教师可以利用文学作品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形象逼真地再现历史;也可运用生动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讲述历史;或让学生模仿历史人物,扮演历史角色;还可以进行历史小故事演讲、历史小论文写作、历史古迹考察等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的兴趣转化为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就要创设各种生动的问题情境,让他们在好奇、生疑、发问中探究历史真相,体验各种情感。

(3)展开课堂讨论。教学相长,中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广,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下让他们对历史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讨论,常常会使老师有意外的惊喜。

3. 设计评价方法

教师可以对情感目标的某一内容设计好一些问题或选择题,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制作一张观察项目表,列出情感目标的某一内容的各种表现行为,在自然状态下对学生进行轮流观察,打上记号统计出结果。

4. 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处理好情感目标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关系。课堂教学中,注意通过激发兴趣调动情感,使学生快速构建知识结构,形成技能;知识、能力目标的达成又促使学生更喜欢学习,建立自信,形成适合社会需要的情感品质。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其次,要选择合适的历史材料。因为,不是所有的史料都具有情感教育因素的,即使具有情感教育因素的史料它们所起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另外,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年龄、基础、个性等因素来选取最适当的史料。

此外,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还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一个历史教师能否上好每节课,能否让学生乐意接受你的教育,关键在于能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如果师生间建立了良好的情感信任,就一定能收到理想的情感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美国洛林安德森著.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11月.

[2]刘宗华著.刘宗华历史教学艺术与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

[3]金相成主编.历史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

[4]彭顺生著.浅谈历史教学中的情意教学.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5]罗国干著.中学历史教学与传统美德教育.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8年07期.

[6]全仁经著.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7年12期.

作者简介:杨幼娣,浙江省杭州市中国美术学院附中。endprint

猜你喜欢
情感目标课堂讨论内化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对大学案理研讨课学生信息检索意识若干问题的思考
改变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对思政课兴趣的突破口
浅谈高中政治选修课堂的情感生成策略
谈素质教育中的课堂讨论
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海外华语教材的文化“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