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诗歌教学中的“文本分析”和“意境创设”

2018-01-31 16:41张伟文
考试周刊 2017年61期
关键词:文本分析

摘 要:诗歌是儿童文学的体裁之一。近年来,笔者发现幼儿园诗歌教学呈模式化倾向,一线教师对作品分析不深入、意境创设不得法的现状下,笔者和她的团队通过研究发现,清一色的图谱教学虽然在记忆上略占优势,但是在幼儿理解诗歌内容上是欠缺的。

关键词:幼儿园诗歌;文本分析;意境创设

一、 绪论

随着图画书的大量涌入,一线教师将研究的兴趣渐渐转向图画书。而诗歌因为内容浅显,思想单纯;篇幅简短,结构单一;语言活泼,节奏明快这些特点常常让执教者无从下手,部分教师在组织诗歌教学时,常常会忽略对文本的分析,采用清一色的图谱记忆法组织诗歌教学活动。

二、 所用研究方法

(一) 实验法 实验对象:A老师(大班,工作一年,大专);B老师(中班,工作七年,大专);C老师(小班,工作一年,大专);三个班(小、中、大班各30名幼儿)。具体方法:运用三种不同的呈现方式组织教学,它们分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把先介绍诗歌——出示图片——后学习诗歌称为的先文后图组;把先出示图片——介绍诗歌——后学习诗歌称为的先图后文组;把先出示图卡——介绍诗歌——后学习诗歌称为的图卡组。具体方法是在同一天里,由同一位老师,把同一班的孩子分成三小组,在常态的教学中运用三种不同呈现方式组织小组教学活動,其他(提问、诗歌学习次数等)大致是相同的。

(二) 观察法 观察对象:执教老师和实验班幼儿。具体方法:在现场的教学中观察教师执行教学计划的情况;观察幼儿的反馈、学习过程,通过测试了解幼儿掌握诗歌的情况。

(三) 问卷调查法 调查对象:实验班小、中、大班各30名幼儿作为被试。具体方法:借用测量表来评价诗歌教学中不同呈现方式对幼儿记忆和理解的影响。笔者将以口述的形式对幼儿进行问卷调查,并且形象具体得表述问卷中的问题,客观打分评价。

三、 诗歌测试结果与分析

(一) 诗歌教学中不同呈现方式对幼儿记忆影响的分值分析

本问卷记忆题一共有两道,每题为10分,分别是在隔天测试,记忆题分别是复述诗歌的题目和诗歌的内容。被试对象是小、中、大班30名幼儿,三个小组,每组是10名幼儿。

从表1测试汇总的均分可见,小、中、大班最高组均为图卡组。显然,图卡教学模式在帮助幼儿记忆诗歌,有显著的效果。

(二) 诗歌教学中不同呈现方式对幼儿理解影响的分值分析

本问卷理解题一共有两道,每题为10分,分别是在隔天测试,理解题分别根据诗歌内容编制的。被试对象是小、中、大班30名幼儿,三小组,每组是10名幼儿。

从表2中的测试均分可见,小中大班理解最高分值在三个呈现方式中是各不相同。从数据中我们发现:因诗歌的题材不同、幼儿的年龄差异,幼儿在理解诗歌内容时带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稳定性。

四、 讨论与研究

通过对15首诗歌为期一学期的现场观察、课后测试,笔者发现三个年龄段都没有出现最佳、唯一、有效的组织方式。但是在研究中却发现组织教学可以根据孩子的记忆特点改变策略,对幼儿测试后发现的问题作调整,筛选一些有效的教与学的方法,帮助孩子同步提高记忆和理解诗歌的能力。

(一) 进行文本分析,解决记忆重难点

1. 根据文本内容的长短,“调整”为先。

例如在中班《拍花萝》诗歌教学中,诗歌内容很长,每次教师完整诵读都长达2-3分钟,问到你听到了什么时?他们回忆内容都是头和尾的句子,多次诵读都不能回忆到中间的句子。

根据文本的长度结合孩子的记忆特点,教师就调整诵读部分,如分段诵读1-5小节和6-10小节,这样中间的、难记的部分就迎刃而解了。

2. 找出文本隐含的价值,“分析”为先。

综合考虑诗歌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语言要求是众要素之魁,但是文本中还可能会涉及科学、艺术、社会、健康等方面的要求。每个年龄段孩子的发展情况不一样,重难点也就不一样的。以小班诗歌《青蛙》为例,有一句“一只青蛙四条腿”的句子,在教学中老师以语言的学习为重点,没有帮助幼儿理解“一只青蛙四条腿”的真正所要表达的数字含义。在测试的过程中就发现孩子们在回忆诗歌内容时把数量词漏掉了,即使看着图片回忆,在点数青蛙的腿时,有些孩子都不会一一点数说出总数。为此,我们反思到:小班上学期是以3以内的数量学习为重点的,如果没有把数量的学习提炼出来,他们的理解也只能是囫囵吞枣的。如果在组织活动前,在分析作品时能将理解难点放在点数4并说出4的总数上,强化孩子的数概念,学习诗歌就能迎刃而解了。

3. 了解文本词句的特点,“得当”为先。

在测试幼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化某一样东西或某个词时,会影响到孩子们对整首诗歌的记忆。如在大班《小喇叭》诵读时,有个孩子无意识冒出了一个“了”字,在每一遍结束后,老师都会强调某某句子后面没有“了”,结果在测试的过程中,发现孩子在复述诗歌内容时都在某句后面多了一个“了”字。可见,不管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都要慎重得当。

(二) 创设诗歌意境,解决理解重难点

1. 充分倾听,运用诗歌诗句回应。

不管是用大书、图卡、 PPT,还是视频等教学工具,让孩子充分倾听感受,创设一个倾听的环境尤为重要的。如何让孩子愿意听、积极地听、专注地听,使老师在教学环节间在听之前提出要求。除了每次的完整倾听,分段、分句的倾听外,过度环节也用诗歌中的句子去回馈,进一步增加倾听的次数。如诗歌《青蛙》,教师提出:你听到了什么?孩子们会说:青蛙,腿、扑通扑通等单个的词组。根据孩子的回答,教师就回应与其回答相对应的句子。如孩子回答:青蛙,教师就用诗歌里的话回应:一只青蛙一条腿。用这样的方式非常自然,又避免了一些客套的常规用语和乏味的褒贬。endprint

2. 完整欣赏,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文学的作品都具有完整性。它是旧经验的新综合,它的精彩就全在这综合上面见出。凡是文艺作品都不能拆开来,因为完整的全体各部分是相依为命的。为此,完整欣赏是首当其冲的,其次是充分引导幼儿听、读,在完整的诵读中,诗歌的意境美就会重现在孩子的印象里,其义自见。

3. 给予空间,减少追问精炼提问。

“有血有肉的文本被解剖成各种知识点,美消失了。”通过研究,我们再次证实教学的重难点不是通过提问来解决的,而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赏析、听读来解决的。教学过程不断的追问,只会破坏孩子学习的兴趣。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当孩子暂时回答不出问题时,老师可以试着放弃追问,因为孩子们在吸收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有个慢热的过程,如果孩子们没有回答出问题或是有个别孩子回答出来,也要回到作品中,在诵读作品中去理解、去感悟。

4. 音乐渲染,创设与之匹配环境。

例在小班《什么声音》的诗歌教学中,我们认为象声词的学习对孩子的学习应该是没有难度的,不断用书面语——风声、雨声、雷声这些词汇去强化理解,并没有把他与音效结合起来,结果在测试时发现孩子们只会说:“哗啦啦、轰隆隆”等象声词,把风声、雨声、雷声、小宝宝的笑声等概括性的词汇遗漏了。在第二组的诗歌教学中,我们运用了音效的处理,将书面语与音效结合使用,发现孩子们理解的很快,也易于感受表达。

总之,诗歌教学首先是一种美感体验的活动,是一个由感受而感动的过程,在情感感受和交流中,幼儿的内在精神向美的高度提升。其次,诗歌学习是师幼共同进行的文学审美活动,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感受、体验诗歌中豐富多样的情感。

五、 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次观察与调查研究,笔者认为幼儿园诗歌教学研究是永无止境的,课前的作品分析、现场的教学活动、课后的幼儿测试、数据的汇总分析,带给老师无限的研究空间。这些数据不能说明什么,只是能验证一些现象,获益最大的应该是研究组的孩子们,小班的孩子在实验中倾听习惯明显好转;中班孩子在解图能力上有了跨越式的进步;大班的孩子会回馈完整的句式……每一首诗歌都会给研究组的老师带来不一样的、新的感觉,我们坚信这就是大自然的多元和神奇,千奇百态、丰富多彩的诗歌教学才是孩子们需要的、有价值的活动。

以上在测试中得到的一些数据可以确保是真实有效的,但是关于以上的结论有许多片面的地方,还请多多批评指正。对此,笔者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 不要轻易相信某一种模式可以套用每一首诗歌。

2. 分析学习作品时,要多站在孩子的发展角度、孩子的视角客观的看待一些教学重难点。

3. 在本次研究中以记忆和理解为切入口,所以话题是受局限的。

作者简介:张伟文,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常青实验幼儿园。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本分析
基于AntConc软件对小说《黑骏马》的文本分析
投资者情绪短期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
维护正统还是观念复辟?
文本情感计算系统“小菲”的设计及其在教育领域文本分析中的应用
我国地方纪录片的出路研究
经合组织成员体教师队伍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
以符号矩阵理论浅析《鬼魅丹青》
《化学:概念与应用》专题作业设计分析及启示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政策价值取向研究
论20世纪初期刊中的科学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