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收获

2018-01-31 06:23周海峰
考试周刊 2017年103期
关键词:收获苏格拉底

摘 要:《最大的麦穗》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关键词:最大的麦穗;收获;苏格拉底

《最大的麦穗》作为课题,其实另有深意,但是一开始,我们是很难发现的。阅读课文的过程其实就像是在探寻一个宝藏,只有穿过文字的表象,我们才能够触摸到埋藏在文字背后的作者的真情。这个故事很简单,文章的叙述也很平淡。开头寥寥数语,为我们理清了时间地点人物。麦子成熟的季节是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就在麦地里,人物有希腊大学者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他们似乎正在上一堂课,寻找最大的一个麦穗。可又似乎不像是上课,因为连最起码的书本和笔墨都没有。这是一个令人起疑的开头,也达到了吸引大家注意的目的。“只许进不许退”作为一个修饰条件很容易被我们忽视,但是这一点又是极其重要的。假如没有这个限制,也就没有了和人生同样无法重来的相似性,那么后来得到的一切道理也就很难有什么说服力了。正是因为人生无法重来,机会稍纵即逝,才让这个故事更容易触动我们的灵魂,让我们产生共鸣。

在精读感悟中,抓住描写苏格拉底和弟子们言行的语句,引导学生读悟,品味其中的含义,在品读中感悟到苏格拉底是借让他的弟子在麦地里寻找最大的麦穗这件事,向他的弟子们讲述人生道理。课堂教学中学生们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了做什么事情都要珍惜眼前的机会,不能让机会从眼前溜走,正如曹丝雨所说:“机会如同时间一样,流失了它不可能再回头。”看来学生们凭借课文内容理解苏格拉底的教学目的,做事情要抓住眼前的机会。

忽然,吴高迪同学站起来:“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苏格拉底的学生们摘到了最大的麦穗了吗?”我顺势反问道:“你们说呢?”这时下面传来窃窃私语,“摘到了。”“不对,没有摘到。”……看到这种情况后,我立即问:“认为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摘到最大的麦穗的同学请举手。”班上举起了大约二三十双小手。我又问:“认为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的同学请举手。”班上也举起了大约二三十双小手,其中也有保持中立的学生,既不赞成摘到了,也不赞成没有摘到。

面对这样的教学契机,我突然灵机一动——辩论。于是我把认为摘到最大麦穗的同学确定为正方,并板书:正方,观点摘到了最大的麦穗。认为没有摘到最大麦穗的同学确立为反方,并板书:反方,观点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根据自愿的原则,打破原来座位,重新组合,正方坐在教室的左边,反方则坐在教室的右边,然后让他们自由讨论,罗列各自的观点,准备辩论。

辩论开始了,正方首先提出:弟子们懂得了要抓住眼前的机会,并把它牢牢抓在手中,所以说他们摘到了最大的麦穗。反方则提出:听到老师的声音后,弟子们才如梦初醒,而他们却两手空空的,他们回首望了望麦地时,无数棵小麦都在嘲笑他们。

正方说:是的,他们从麦子的嘲笑及老师的话语中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也追求一个最大的“麦穗”。

反方说:弟子们在地里很用心的挑挑拣拣,虽然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又随手扔掉了。

……

辩论非常激烈,他们都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一时不分上下,各有各的理由。“是的,同学们。”我说,“你们各自的观点都很正确,我想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对课文都加深了理解。正方认为摘到最大的麦穗,这里的麦穗要加引号,并非实指田里的麦穗,而是弟子们在精神上的收获,明白了一个做人的道理,我将“非实指、精神上的”板书在黑板中;反方认为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是指真正长在地里的麦穗,是一株长在地里的实物。”我又将“实指一种物体——麦穗”板书出。

本次辩论活动,让学生们认识到课题《最大的麦穗》实际上包含一种哲理,课文讲了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麦地寻找最大的麦穗,在只许进不许退的这个过程中领悟了: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人生道理。

辩论后我说:“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明白了人生道理,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感触吗?学习课文后,你们认为自己眼前的任务是什么?”下面有学生说:学习。在我的再三鼓励下,赵戍君站起来说:“刻苦学习。”我说:“这有点空,太笼统了,能不能具体一点呢?”陈浩说:“上课专心听讲。”“太好了,你收获了第一株大麦穗,还有谁有收获。”

“认真及时完成作业。”“课中不讲话,不做小动作。”“多看有益的课外书籍。”“及时预习与复习。”……学生们依次收获了第二株、第三株、第四株……快乐、甜蜜的麦穗洋溢在孩子们的脸上,麦浪在教室内翻滚着……

一个课堂就是一个缤纷的世界,一个课堂就是一个心灵共舞的家园。教师和学生都是这个家园中的主人,教师让自己的生命与学生的心灵相融,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时空中飞翔。在飞翔中,“鸟儿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享受母语中诗意的情感,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恩敏.浅析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7,09.

[2] 魏俊晨.知趣共生:当数学遇上“游戏”——谈小学数学游戏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小学教学参考,2016,08.

作者簡介:

周海峰,江苏省盐城市,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幸福路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收获苏格拉底
双倍的学费
苏格拉底的信仰
苏格拉底
浅析棉花高产栽培技术
计划在前,成功一半
关于岐山县玉米机械化收获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收获》推出“行距”APP
像苏格拉底一样拒绝
苏格拉底的“收获”
苏格拉底教学法与创新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