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适应视角下民族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对策
——基于对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调查

2018-02-01 14:38穆宏浪蒋冬双
贵州民族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心理压力少数民族阶段

穆宏浪 蒋冬双

(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126;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 710126)

引 言

随着我国对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青年离开长期生长的文化环境,远赴全国各地的高校求学深造,努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然而,由于语言文化、生活环境、地方风俗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出现了文化适应的问题,陌生的环境使他们产生了孤独、挫折和焦虑的情绪,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逐渐形成了心理压力。鉴于此,本文从文化适应的视角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高校中的心理压力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文化适应视角下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的策略和建议。

一、文化适应的五阶段理论

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对个体文化适应异域文化的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化适应的五阶段理论,认为个体在适应异域文化过程中需要经历五个阶段,分别是“接触阶段—不统一阶段—否定阶段—自律阶段—独立阶段”,这一理论揭示了个体适应异域文化的规律性。文化适应的五阶段理论同样也适用于解释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过程。

在接触阶段,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高校后发现周边人群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和语言交流方式等与自己存在很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很容易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造成刺激,面对完全不同的世界他们会充满好奇与期待。在不统一阶段,少数民族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与周围老师、同学的接触,由于文化差异而不适应所处的环境,进而产生了焦虑甚至是恐惧的心理压力。在否定阶段,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心理压力,开始对周边的环境产生敌意和否定的心理,拒绝承认文化差异。在自律阶段,经过长期的文化适应,少数民族大学生会对异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慢慢地开始对异域文化进行适应和接受,原有的心理压力也会慢慢消除。在独立阶段,少数民族大学生已经确认和接受文化差异,而且能够勇敢地面对异域文化适应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实现自身价值。

二、文化适应视角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压力现状的调查

笔者从文化适应的视角对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压力现状进行了调查,为了确保调查的有效性,选择中央民族大学大二、大三的学生作为调查样本。这是因为这两个年级的少数民族学生经过在高校一段时间的学习,很有可能处于不统一阶段和否定阶段,较容易产生心理压力。调查总共发放了300份问卷,回收问卷295份,其中填写完整的有效问卷为293份,问卷调查的有效性为97.67%。

为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一个量化的统计,本次调查问卷采用了李克特量表。共设计了10个问题,每个问题后面有“无压力”“轻度压力”“中度压力”“偏重压力”以及“严重压力”五个选项,分别代表1-5分,然后根据调查问卷统计的结果,来计算每个问题的均值,从而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文化适应带来的心理压力,进而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问卷结果显示,问题均值在4-5分之间,也就是给少数民族大学生带来“偏重压力”与“严重压力”的问题分别是“3.汉语基础差造成学习成绩落后”(4.126)、“4.来自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担心同学们嘲笑”(4.033)。问题均值在3-4分之间,也就是给少数民族大学生带来“中度压力”与“偏重压力”的问题分别是“汉族同学可能会认为我们民族的风俗习惯落后”(3.459)、“因为民族习惯不同,常常与汉族同学起争执”(3.274)、“汉族同学可能会嘲笑我的少数民族口音”(3.156)、“汉族同学可能会嘲笑我的民族信仰” (3.024)。

除了以上问题之外,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其余各题得分在1-2分,也就是给少数民族大学生带来“无压力”和“轻度压力”,这些问题分别是“担心本民族文化在汉民族文化下可能消失”(1.543)、“担心自己在大学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1.426)、“经常使用汉语导致民族语言能力下降”(1.227)、“经常与汉族同学一起,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民族信仰和风俗习惯”(1.126)。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不少大二、大三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处于文化适应的不统一阶段和否定阶段,高校的新环境确实给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影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文化适应视角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成因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压力产生的因素,笔者对部分参与调查问卷的大学生进行了访谈调查,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梳理、分类和归纳,笔者认为以下三方面的因素是引起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

(一) 语言沟通障碍

在访谈中笔者发现,不少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语言沟通障碍是他们产生心理压力的重要原因。这是因为在进入高校前几乎所有的时间他们都是用民族母语进行交流,在进入大学之后因为需要一直使用汉语使他们很难适应,由于对汉语使用不够流利,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逐渐产生了自卑、胆怯的心理。此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学生提到,由于汉语基础差造成学习成绩落后,同时又由于汉语基础差,有时上课难以理解老师讲解的内容,更不敢与老师沟通,导致恶性循环,这更加大了他们的心理压力。

(二)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差异

根据访谈资料,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在高校中自己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与周围同学的差异,是导致他们心理压力的重要原因。在进入高校之前,少数民族大学生日常生活离不开宗教信仰,他们的生活习俗都与自己的宗教信仰有关,许多与宗教信仰有关的生活习俗都是集体完成的。然而,进入高校之后,由于平时生活环境的改变,少数民族大学生常常很难完成这些生活习俗。例如:在访谈中,有位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大学生谈到进入高校后,很难完成每天5次的礼拜,当她和周围的同学谈到这个问题时,甚至遭到了周围同学的嘲笑,这使她感到心理压力很大。

(三)文化差异带来的分离焦虑

在访谈中,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提到了自己

?

的分离焦虑,通过沟通后笔者发现这种焦虑是文化差异带来的分离焦虑,这也是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诱因。在高校环境中,对于绝大多数的汉族文化群体而言,他们缺少对少数民族文化、习俗以及宗教的认识,因此他们在与少数民族大学生交流当中就很容易造成一些不理解或者是误会,有时候这些都是无意的,而这依然会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感到自身没有被尊重,产生这种文化差异带来的分离焦虑。当这种焦虑发展到较为严重之后,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会因此进入到困惑和敌对的心理状态,这极大地加重了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三、文化适应视角下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策略和建议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针对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高校内由于文化适应而带来的心理压力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通过一定措施和策略来缓解其心理压力,并使其逐步进入“自律”和“独立”的文化适应阶段。显然,这需要高校与少数民族大学生两方面的努力,笔者分别从高校与少数民族大学生两个层面来提出文化适应视角下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策略和建议。

(一)高校层面

高校应通过以下一些策略来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能力,减少其心理压力。

1.加强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动沟通,帮助他们克服语言障碍

针对目前语言沟通障碍给少数民族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笔者认为高校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动沟通。例如,高校可以要求班主任主动关心少数民族大学生日常人际交往与学习情况,了解他们在交往中存在的语言障碍,班主任应让周围的汉族同学理解与少数民族同学之间的文化语言差异,要求他们主动关心少数民族同学,通过书面或者其他形式与之加强沟通,帮助他们克服语言障碍。此外,高校管理层还需要要求任课教师主动关心少数民族学生,及时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及时地给予其解释,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克服语言障碍。

2.营造尊重文化差异的校园文化

针对目前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差异带来的心理压力,笔者认为高校还应建立尊重文化差异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会对大学生的行为、观念等产生影响,高校通过构建尊重文化差异的校园文化,可以使大学生尊重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可以使少数民族大学生不再因为生活环境的改变而感到自己的宗教信仰不受尊重。尊重文化差异的校园文化也可以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文化差异,减少他们因为文化差异而带来的分离焦虑,尽快进入文化适应的“自律”和“独立”阶段。

3.利用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目前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文化分离焦虑,笔者认为高校需要通过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来缓解和消除这一焦虑。在方式和方法上,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利用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增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少数民族大学生了解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本身也是包容和不断吸收新的文化的,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同感,要使他们不仅对本民族文化产生认同,同时还要对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行接纳,从而逐渐地缓解和消除文化分离焦虑。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层面

要实现文化适应,除了外界作用因素外,少数民族大学生自己也需要努力做出改变,积极适应新的环境,减少心理压力。

第一,努力了解异族文化。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压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们对异族文化的不认同,当异族文化与他们的母文化产生冲突时,他们会在潜意识当中产生一种“文化的自我中心”,在他们看来自己的价值观才是正确的,而一切与自己价值观和行为相反的都是不好的甚至是错误的。显然,这也导致他们很难适应异族文化。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要努力尝试着去了解、接受和认同异族文化,加强对异族文化的适应。

第二,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同。除了了解异族文化之外,少数民族大学生还应增加对学校心理教育的认同,认识到高校开展的各类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教育是真正地帮助自己尽快实现文化适应,而不能去排斥甚至抵制学校的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该积极地参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把自己在异域文化适应中遇到的困难及时地告诉心理辅导老师,排解心理压力,使自己在高校内健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毅.文化适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及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10):193+55.

[2]高承海,安洁,万明钢.多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5):106-113.

[3]阿荣.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取向[J].民族教育研究,2010,(1):78-82.

[4]白亮.文化适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民族教育研究,2006,(3):81-84.

[5]杨晓雁,阮金纯,刘娟.文化认同与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3-135.

[6]马丽娟,王锋.文化适应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2):3-5.

[7]马丽娟,马建青.跨文化视角下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成因[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9):52-54.

[8]王庆.基于文化适应的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初探[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5):184-186.

[9]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6,(6):29-30.

[10]覃美洲,黄利红.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原因及对策——来自S X大学的调查与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180-183.

猜你喜欢
心理压力少数民族阶段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基于BSTL与XGDT算法对多级别心理压力的评估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通过图片看内心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