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品工业发力智能制造

2018-02-01 14:29宋怡青
财经国家周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消费品知识产权制造业

宋怡青

按照“推广一个模式”、“发扬两种精神”、“实现三个目标”的基本思路,

推进消费品工业领域智能制造。

消费品工业作为我国传统优势产业,正在持续推进转型升级。

“消费品工业转型的目标是增品提质,打造新型消费品工业,也就是逐渐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罗文表示。

我国是消费品工业大国,但还不是消费品工业强国。为了提高消费品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落实国务院相关部署,工信部在2017年制定了“三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计划。

“三品”专项行动实施近一年来,推进智能制造是其重要抓手。正如罗文所言,智能制造是增品种的加速器、提品质的稳定器、创品牌的催化器。

从产品到精品,从工人到工匠,中国的消费品工业智能制造如何发力?如何实现技术创新型转变?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如何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运用?《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就此专访了罗文。

智能制造是抓手

《财经国家周刊》: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对推动消费品工业转型升级有哪些重要作用?

罗文:消费品工业是我国重要民生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涵盖了轻工、纺织、食品、医药等工业门类,工业增加值占我国GDP的比重超过10%,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推进智能制造是落实消费品“三品”战略的重要抓手。实施“三品”战略,是我国消费品工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消费品工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巨大支持。“三品”战略提出了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大任务,实施这三大任务都离不开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是“增品种”的加速器。智能制造的前提是标准化和模块化,通过提高产品零部件标准化率和模块化率,发展“互联网+”,推行网络协同设计和大规模定制化生产模式,可以加速产品设计与开发,增加产品品种。

智能制造是“提品质”的稳定器。智能制造的基础是网络化和数字化,通过大规模应用工业机器人、信息集成控制等先进技术,可以大幅提升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实现“品质革命”。

智能制造是“创品牌”的催化器。智能制造通过企业与用户的实时互动,可以快速响应并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提升消费和使用体验,增加品牌满意度和忠诚度,加速企业品牌的培育与发展。

《财经国家周刊》:当前,消费品工业领域在推进智能制造取得哪些进展和成效?

罗文:2015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三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消费品工业领域共有50个试点示范项目入选。这些项目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发挥了较强的示范带动效应。

在家电行业,海尔、美的、老板电器等试点示范项目基本上实现了生产的标准化、模块化和定制化,可实时、同步响应全球用户需求。

在家具行业,美克家居、维尚家具、大信厨房等试点示范项目围绕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打造了自动化、批量化和定制化的新型模式。

在纺织服装行业,红领集团、报喜鸟服饰、华茂纺织等试点示范项目比较成功地运用“互联网+人体数字库”,实现了终端消费者与制造商平台互动,促进了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和协同网络制造。

在医药行业,康缘药业、天士力集团、丽珠集团等试点示范项目基本实现了中药复杂体系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提升了中药质量稳定性。

在乳制品行业,伊利集团、蒙牛集团、娃哈哈集团等试点示范项目基本实现了从原料到设备的全过程食品安全追踪,增强了质量控制和安全保障能力。

在白酒行业,劲牌公司、迎驾贡酒、衡水老白干等试点示范项目通过信息技术对传统工艺的优化,较好地解决了传统酿酒方法高能耗、高污染问题,使传统白酒生产步入了绿色发展的轨道。

再上新台阶

《财经国家周刊》:下一步如何把握机遇,推进消费品工业领域智能制造取得新突破?

罗文: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新征程。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好《中国制造2025》和“三品”战略,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成为经得起国际竞争检验的创新发展工程、转型升级工程,提高消费品工业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

下一步消费品工业领域智能制造,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按照“推广一个模式”、“发扬两种精神”、“实现三个目标”的基本思路积极推进。

推广“一个模式”,即以协同创新为核心的产业联盟模式。产业联盟作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组织形式,有利于发挥产业链各环节合力,引导和促进跨界融合,推动协同创新,解决产业关键共性问题。2015年开始,我们已经推动成立了“家电业智能制造创新战略联盟”、“中国服装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应当总结推广两个联盟的经验和成果,加快建立消费品工业技术创新体系。

发扬“两种精神”,即激发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創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这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承担的诸多企业中表现得较为充分,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引导智能制造依靠创新深度拓展。敬业爱岗、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突出体现。要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在智能制造的推进中发扬精品意识、倡导用户至上、实现品质生产,助推企业快速成长。

实现“三个目标”。智能制造要促进“三个目标”的实现:一是供给水平明显提升。增加中高端消费品比重,不断提高品牌附加值、市场影响力和消费者认可度,稳步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二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互联网+”协同制造取得积极进展,关键设备研发和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三是质量效益明显改善。行业保持加快增长势头,降本增效取得积极进展,绿色发展能力显著增强。endprint

《财经国家周刊》:推动消费品工业领域智能制造再上新台阶,工信系统还将开展哪些工作?

罗文:当前,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深刻调整,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是我国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塑制造业发展新优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选择,对实现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着力推动消费品工业领域智能制造: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组建产业联盟协同推进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按照实施“三品”战略的要求,积极推广产业联盟模式,稳步推进重点行业创建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引导和促进跨界融合,推动协同创新,解决关键共性问题,促进中高端智能轻纺装备、中高端消费品的研发及产业化。

二是坚持分类推进,继续开展智能制造新模式试点示范。分类开展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5种新模式试点示范,进一步提升关键技术装备以及工业互联网创新能力,在重点行业形成一批智能制造典范,不断形成并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

三是堅持质量第一,通过发展智能制造促进行业提质增效升级。重点在降低运营成本、缩短产品研制周期、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降低产品不良品率、提高能源利用率等五个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并持续改进和提升,有效提升消费品工业发展的质量效益。

四是坚持标准引领,加快构建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标准体系是智能制造的顶层设计和基础保障。要按照“统筹协调、标准引领、示范应用”的原则,依托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开展消费品工业智能制造标准的研制和应用,加快构建既符合我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财经国家周刊》: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如何看待知识产权保护在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中的重要性?

罗文: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在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益兴起,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依靠规模体量扩张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制造业亟需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

知识产权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升级,加快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需要进一步发挥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的重要作用,这个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是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知识产权既是创新成果的主要载体也是激励创新的有效制度安排,在创新驱动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没有坚实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做后盾,产业的转型升级就难以实现。

二是深化知识产权运用是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关键举措,要通过深化知识产权运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制造业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加快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我国制造业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取得积极成效。自《中国制造2025》实施以来,知识产权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工信部通过聚焦《中国制造2025》重大工程,建设协同推进体系,强化中小企业服务,提高企业运用能力,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推动知识产权工作不断向纵深迈进,取得了积极成效。

《财经国家周刊》:知识产权是创新发展的制度支撑和法律保障。如何深化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

罗文:主要有5个方面的工作需要推进:

一要加强制造业领域知识产权战略布局,加快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围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实现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

二要推动制造业知识产权协同运用,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研发协同创新,形成一批产业化导向的专利组合,建立健全联合保护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体系,在机器人、高等数控机床、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领域建立知识产权联盟,汇聚知识产权资源,推动知识产权运用,形成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合力,支撑产业创新发展。

三要打造制造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国家制造业知识产权服务体系,面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提供知识产权风险预警布局、转让风险,加强评估体系中各平台和专业技术交易机构、创投机构、金融机构的联系,打造基于“互联网+知识产权”互动交流平台,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服务模式。

四要加强制造业知识产权国际合作,鼓励开展跨国专利交叉许可等国际知识产权合作。

五要营造有利于制造业知识产权保护运用的良好环境,研究完善制造业知识产权保护运用政策体系,加强《中国制造2025》实施过程中政策措施的统筹与协调,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监管与保护力度,营造公平竞争、公平监管的创新创业和营商环境,对国外企业和个人的知识产权一视同仁,同等保护,支持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为我国境内的所有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知识产权服务,切实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能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消费品知识产权制造业
论比例原则在知识产权损害赔偿中的适用
保护知识产权 激发创新动能
1—5月,餐饮收入实现17789亿元,保持稳定恢复
2020年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正增长
法兰克福春季消费品展开幕
2019年度PALM展参展商获取知识产权优胜奖获奖单位名单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中国知识产权量质齐升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