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服务业结构变迁与“成本病”

2018-02-01 11:21李承璋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偏离经济增长

李承璋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偏离-份额法,对河南省2000-2014年生产率的增长率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就业份额的提高产生了“结构红利”,但由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相对滞后,“红利”作用逐渐降低,甚至将会产生“结构负利”,河南省服务业“成本病”问题逐渐凸显。

关键词:经济增长 结构性减速 成本病 偏离-份额法

引言

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服务化”(tertiarization)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重要经济特征,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主要地位,增加值占GDP比重以及就业比重达到70%以上。然而伴随着“经济服务化”过程,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袁富华(2012)指出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普遍经历先增长后下降的“钟型”演进趋势,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有较高生产率的第二产业转移,使经济增长“结构性加速”,当出现“经济服务化”趋势,劳动力逐渐从第二产业向劳动生产率较低的第三产业转移,使得这些国家随后步入“结构性减速”阶段。关于服务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Baumol(1967)认为,由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相对滞后,在服务业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缺乏弹性)的假设前提下,劳动力将从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制造业部门转移向服务业部门,同时因为两部门的工资同步增加,使服务业成本提高,出现“成本病”(cost disease)现象,由于服务业吸纳了大量劳动力,使得总体劳动生产率下降,对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Baumol在2001年进一步指出,服务业的需求价格弹性不仅小于1,甚至接近于0,也就是说,对服务业的需求量不会随着其价格的提高而下降,服务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基本维持不变,这一现象被Baumol称为“服务业之谜”。由于我国存在明显的“服务业之谜”现象,国内学者逐渐将视线焦点转移到我国服务业是否存在“成本病”的论证当中。程大中(2004)研究表明,我国服务业分行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普遍滞后,再加上各类服务业需求价格弹性普遍小于1,因此很容易诱发“成本病”问题的出现。李翔等(2016)利用偏离-份额法对我国劳动生产率进行了分解,分析了第三产业就业份额提高产生的是“结构红利”还是“成本病”,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就业份额提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出由“结构红利”到“成本病”的渐变过程,转折点出现在2001年前后。宋建和郑江淮(2017)证实了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滞后性,并由此引发了服务业价格的上升和就业比重的提高,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不利影响。吕健(2012)研究表明,我国东、中、西部呈现出分化的经济增长格局,东部地區已经步入“结构性减速”阶段,西部处于“结构性加速”阶段,中部地区呈现出“结构性加速”与“结构性减速”并存的状态,劳动生产率增速是导致各地区经济增长分化的重要原因。吕健同时指出,由于河南、山西、内蒙古毗邻东部省份,较早的接受东部地区的投资和产业转移,因此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类似,近年来呈现出“结构性减速”的趋势。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选择以河南省作为切入点,通过偏离-份额法分析结构调整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分析服务业“成本病”与河南省近年出现的“结构性减速”之间的联系。

基于偏离-份额法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分解

偏离-份额法(Shift-share Method)由Fabricant于1942年提出,被大量经济学者应用和发展,这种方法可以把劳动生产率增长分解为静态结构变迁效应、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和产业内技术进步效应。定义劳动生产率为:

式中LP代表劳动生产率,Y表示产出,L代表劳动量,则t期和0期的劳动生产率可以表示为:

公式中的上标表示时期,下标i表示产业,Si表示产业结构,为了更清晰的显示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影响,本文将第一、第二产业当作一个整体。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表示为:

从公式中可以看到,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被分解为三个部分,等号右边第一部分为静态结构变迁效应,表示在各产业生产率维持不变的前提下,劳动力在不同生产率部门之间转移对总体劳动生产率增速的影响,第二部分代表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反映劳动力在劳动生产率增速不同的产业间转移引起总体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第三部分为产业内技术进步效应,反映了产业结构不发生变动的情况下,各产业劳动生产率变动对总体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产生的影响。静态结构变迁效应和动态结构变迁效应的加总被称为产业结构变迁效应。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河南统计年鉴》,数据的年份为2000-2014年,以增加值衡量各个产业的产出,各产业产出以及用GDP衡量的总产出均按照2000年的价格水平进行换算。各产业增加值与从业人员数的比值代表劳动生产率,各产业的就业结构用各产业从业人员数占三次产业总的从业人员数的比重来衡量。

实证分析

河南省GDP增长率在2004达到13.7%,到2007年时增长率达到14.6%,此后增长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经济增长步入“结构性减速”阶段,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也呈现出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在2007年达到13.5%之后逐年下降,与GDP增长率的步调基本保持一致。通过偏离-份额法对分别代表“结构性加速”和“结构性减速”两个阶段的2000-2007年,2007-2014年两个时间段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进行分解,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两个时间段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分别为1.174和0.818。虽然两个时期期末和期初第三产业就业份额的差值均为5.1%左右,但是产业结构变迁效应的贡献率分别为3.46%和0.07%,在“结构性减速”阶段,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结构红利”变得很小。

为了进一步分析第三产业就业份额提高对劳动生产率增速的影响,以2000年为基期,逐年考察定基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结构变迁效应,结果如图1所示,结构变迁效应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2008年前后达到峰值,虽然始终为正值,产生“结构红利”,但是这一作用却逐年减小。endprint

产生这一变化趋势的原因是由第一、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决定的,分别计算河南省历年第一、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河南省历年来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总体劳动生产率>第一、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第一、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总体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由于河南省农业生产率水平低并且吸收大量就业人口,因此将第一、二产业看作一个整体的劳动生产率低于第三产业,劳动力从第一、二产业转出产生正的静态结构变迁效应,但是由于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较低,因此,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将产生的动态结构变迁效应为负值,总的来说,由第三产业份额提升所产生的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始终为正值,带来“结构红利”,但是由于第一、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差异,截止到2014年,第一、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已经接近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使产业结构变迁带来的“结构红利”逐渐降低,当第一、二产业劳动生产率高于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时,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同时产生负的静态结构变迁效应和负的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出现“结构负利”,阻碍经济增长。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是服务业的主要特征,因此随服务业份额的提高,“成本病”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阻力。

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偏离-份额法,对河南省2000-2007和2007-2014年间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进行了分解,发现分别包含“结构性加速”和“结构性减速”阶段的两个时期,虽然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均产生“结构红利”,但在“结构性减速”阶段,“结构红利”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影响极小。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服务业份额提升产生的产业结构变迁效应经历了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第一、二產业和第三产业之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差异,期初第一、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显著低于第三产业,但是由于第一、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速相对较高,劳动生产率差距逐渐被弥补,河南省第三产业份额提升产生的结构变迁效应也开始出现递减趋势,随着这一递减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将会形成“结构负利”,第三产业“成本病”问题将成为阻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基于本文的主要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服务业的地位会逐渐提高,因此如何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理应引起人们的重视,像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业;娱乐服务业等行业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起居,其发展的程度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幸福指数,有必要对这些行业加强规范和监督。随着工业化向城市化演进,对城市建设、房地产的需求,对信息服务以及健康养老服务的需求将会增加,对这些行业的发展也需要有合理的规划。

第二,加强三次产业之间的关联性,能为第一、二产业生产提供帮助的生产性服务业以及促进人力资本积累的教育、培训等服务业的发展将有利于促进农业实现现代化,对工业化进程也将产生积极影响,间接的提高的第一、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的增长。

第三,“经济服务化”是经济发展的趋势,如何克服服务业中存在的“成本病”对经济增长造成的影响,发挥河南省自身的优势,在“结构性减速”背景下寻找新的增长途径和驱动力,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袁富华.长期增长过程的“结构性加速”与“结构性减速”:一种解释[J].经济研究,2012(3)

2.宋建、郑江淮.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与服务业成本病——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2017(2)

3.李翔,刘刚,王蒙.第三产业份额提升是结构红利还是成本病[J].统计研究,2016(7)

4.程大中.中国服务业增长的特点、原因及影响——鲍莫尔—富克斯假说即其经验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4(2)

5.吕健.产业结构调整、结构性减速与经济增长分化[J].中国工业经济,2012(9)

6.王兵,陈雪梅.产业结构与广东经济增长——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endprint

猜你喜欢
偏离经济增长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