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臣高斌治水二三事

2018-02-01 05:29赖晨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8年11期
关键词:黄河河道

赖晨

包衣起家

高斌,字右文,生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他本是满洲镶黄旗包衣奴才,祖父高登永,官至直隶兵备道;父亲高衍中,官至郎中;兄高述明,官至凉州总兵。

高斌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博涉经史,学识颇广。在读书的过程中,他对治水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除喜欢听这方面的故事、看有关的书外,还能提一些颇有见地的建议。

最初,他在满旗子弟中因才华出众被选入内务府,他做事勤快谨慎,颇得上司喜欢。清雍正元年(1723年),担任内务府主事。

清雍正九年(1731年)九月,高斌担任河东副总河职务,清雍正十年(1732年)调任两淮盐运使,同时署理江宁织造一职。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高斌署理江南河道总督一职,随后实际担任该职务十六年之久。从此,他开始了其一生的治水事业。

热爱河务

在古代,一般官员视河务为畏途。清朝时我国的水系主要有黄河、长江、淮河、永定河,除长江平安外,另外几条皆有水患,经常泛滥成灾。河水一旦决堤,两岸百姓生者无几,而河务官员轻则丢掉乌纱,重则丢掉性命。因此,大多数官员不愿做河官,即使任官也只求任内能平安无事,甚至养河患以自肥,不管百姓死活。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以治河为己任的清官,如潘季驯、靳辅等。高斌便以他们为榜样,为国为民,识得河水习性,做了一辈子的河官。

为了熟悉河务,高斌阅读了大量前人留下的文献,如《水经》《经世文编》等,特别是康熙末年傅泽洪所辑的《行水金鉴》,它以《水经》为借鉴,并以黄河、长江、淮河、永定河为四大水系,博采有关淤、涝、灌溉利弊文献,汇为一书,翻阅起来十分方便。高斌从前人的著作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高斌不但注重书本知识,而且经常带着几个随从进行实地考察,风餐露宿,不知疲倦。几年来,高斌的足迹踏遍了黄河中下游、淮河及江南的各条运河,多次上疏提出合理的治河建议。

小试牛刀

在代理江南河道总督期间,高斌反复考察了徐州附近的范公堤。他上疏认为,范公堤靠近江海,又有盐场的侵蚀,年久失修,造成断缺、剥蚀现象严重。通过丈量,这样的危险地段有64000余丈(1丈约为3.33米),因此要求增设护堤的堡夫。按每人管理180丈,需要增加350余人。这些堡夫可在沿河的村民中挑选,可以随时培修堤坝,由防汛官考察他们的勤惰情况。前任河道总督嵇曾筠已经划分了各自管辖的范围,由堡夫和各级官员共同防汛。

雍正很赞同高斌的建议,下令由他协同办理。高斌很快就把范公堤加固修好。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正式授他为江南河道总督。

清乾隆元年(1736年)六月,江南就要进入汛期。高斌上疏说,河工抢修已迫在眉睫,需用大量的土方,准备按兵民四六的比例,由河兵负担十分之四的土方,民工负担十分之六的土方。乾隆同意了高斌的计划,按照他的要求发放费用。

当年年底,高斌又上疏要求设立河库道。他认为各省州县“外解”等各项河银关税数目庞大,都是各方自行收支,管理容易混乱。如果将此项库银全部收归河库道,一切费用随时可以上报明察,也有利于专款专用。

这个建议很有新意,得到许多大臣的赞同。

治理黄淮

河南永城县(今河南永城市)、江南萧县(今属皖北),几乎年年遭受黄河水灾,皇帝命高斌会同两江总督赵弘恩、河南巡抚富德等筹划疏通的办法。

通过多次考察研究,高斌认为,黄、淮河等为害的原因是这几条河在直入鲁豫苏境内,河道坡度较陡,又直接或间接来自黄土高原,水流快,泥沙流慢,沉积一天比一天多,河身淤塞。结果某些地方河身比城墙还高,如开封就是这样。大堤一溃,全城皆成鱼鳖。治河官吏,不图根本,只加高巩固堤防,以救燃眉之急。这样的河道,必然水少即旱,水多即涝,甚至泛滥。

清代的靳辅和他的幕僚陈璜采用汉朝王景的办法,在黄河上游层层设闸,控制并调节水量,防治了河患,取得成效。而明代的潘季驯则采用高筑堤束水的办法,使海口疏浚。这两位水利专家的办法虽好,但敢于借鉴的河官却不多,唯恐发生意外,丢掉乌纱帽。而高斌则大胆借用靳、潘措施,并有所创新。

高斌等人在考察研究之后,上疏说,黄河南岸砀山县的毛城铺,原来就有一个减水坝,萧山县王家山有天然减水石闸一处,睢宁县峰山有减水闸四处,这些减水闸都是康熙年间靳辅所建,是黄河分流、疏导淮河,以水治水的好办法。但是,这些工程年久失修,致使淤泥沉积,使河道变浅,不能起到分流疏水的作用,而是引发水灾。经考察知,毛城铺原有洪沟、巴河两条河,都是黄河分流减压的支河。闸下的地势是东北偏高,西南偏低,提闸放水时,水会向南流,漫入祝家口。

高斌认为,等河水干涸时,将洪沟、巴河的河道挖深、疏通,并且拓宽百余丈,于两河上游靠近毛城铺口门之处,把原来就有的蒋河沟疏通,祝家口、潘家口各筑一条土坝,拦截南流之水,使开闸引流的黄河水全部入蒋沟河、巴河、洪沟,分流南下,那么永城、砀山一带就可平安无事了。王家山天然减水坝把水汇入徐溪口,原来就有引河,但已有些沉淤。峰山脚下那个减水闸,年久失修,引河也有了浅淤,这都是应该疏通的地方。

不久,他又上奏說,淮阳的运河自清口到瓜洲三百余里,原来是为了把洪泽湖的水分到天妃闸,从高处倾泻而下,经淮安、宝应、高邮、扬州奔流入江,但是只凭借东西漕堤为障,湖水对漕堤的冲击过猛,时间长了会有决口的危险。所以请求在天妃、正越两闸之下,相距百余丈,各建三个草坝,坝下建正石闸两个,越河石闸两个,再在所建的闸尾建三个草坝。这样层层设闸,屡屡收蓄,则水流平缓,可以御洪泽湖异涨之水,也可减轻运河的负担。湖水三分入运河,另外七分“会同”黄河。洪泽湖的二闸非遇异涨之水不要轻开,而高邮、宝应一带的湖泊也可容纳流经的黄河水,减轻黄河下游负担,则百姓可平安无忧;而高邮、宝应等地的百姓也免受淹没之灾了。上疏后,工部议行。

高斌的这个合理建议得到了一些大臣的拥护,但同时也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御史夏之芳等人就上疏提出异议:“毛城铺的引河一开,高堰则有被水淹的危险,淮、扬两地的民生可虑。”乾隆认为言之有理,便命令高斌会同其他大臣再赴黄河、淮河实地做一次详细的考察,仔细考虑一下会不会引起什么不良后果。

清乾隆二年(1737年)三月,高斌就黄淮等河的需要奏请皇帝的问题总结了一下,上疏要求进京。得旨允许,高斌高兴地上路,来到京师。

乾隆让高斌同大臣们商议这些有争议的问题,逐条详细分析。高斌就毛城铺的引河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毛城铺的减水坝是康熙十七年(1678年)靳辅所建,把一部分黄河水引到洪泽湖,用清水冲刷黄河的浊沙,六十年来,河道两旁的民生深受其益。现在挖深毛城铺及引河,只是因为坝下淤泥阻塞了分水之道,挖去淤泥,使水有所归,并非开坝。况且所减下的黄河水,迂回曲折约300公里,经过徐、萧、宿、灵等州县,有杨潼等5个湖的水为之停蓄,入洪泽湖时泥沙早已没有了,根本没有夹带泥沙入湖之患,也没有湖水不能容黄河水之虑。”

夏之芳等人仍坚持他们的意见,奏议没有决定。御史甄之璜也反对:“毛城铺开河,淮扬百万民众,都会惶惶不可终日。”另外还有几人表示反对,认为毛城铺的工程有碍于漕运民生,请求停止。但乾隆听了高斌的见解后,认为高斌的计划是可行的,批示同意淮阳和毛城铺的工程。

清乾隆三年(1738年)的正月,淮阳工程提前完成,不但挖深了引河、疏通了河道,而且节约了大量的开支,因此官民都受到嘉奖。

这项工程完成后,高斌又上疏请求开新运口,堵塞旧运口,因为旧运口久废,多淤浅之处,不可能容现有水量,一旦黄河口淤浅,淮河水就要全部向南泛滥,沿途堤坝都会被破坏。为防止河水的倒灌,所以主张开新运口。

清乾隆四年(1739年),乾隆听到有些大臣议论高斌所改的新运口,离黄河稍远,而上游水势遇到黄河异涨时,也不见黄河水倒灌,认为高斌的行为纯属多此一举,劳民伤财。乾隆一时不能决断是非,只有让大学士鄂尔泰乘车前往,勘察一下实际情况。鄂尔泰通过观察、考证,认为从长远来看,确实应该开新运口,堵塞旧运口,否则等到黄河水真的异涨时,后果将不堪设想。得到证实后,乾隆对高斌更是信任。

同年七月份,高斌又上疏说,淮扬所属的运河口需要增加堤工的名额。原来堆积了一些应急的土牛,经不起风吹日晒,逐渐倒塌,不如改为筑一些小堤。经工部议定同意。

清乾隆四年(1739年)八月,高斌请求叩见皇帝,皇帝令他霜降后启程。来到京师后,高斌就勘察的水情,奏道:“黄河自宿迁下至清河,河流湍急,内逼运河,唇齿相依,请求培修运河南岸缕堤,作为黄河北岸的遥堤。”又奏道:“江都瓜河地势卑下,请另开运口,疏通河道,以减少淮河水到瓜河的流量。”另外他还提了一些建议,工部均议定同意。

直隶治河

清乾隆三年(1738年)十二月,高斌奏请治理直隶省的永定河,他认为关键在于使其尾部疏通,故请求于三角淀的旁边开引河,下面接大清河的老河头,上接郑家楼水口,清除积口的淤泥,即把这些淤土放在北岸废旧的小堤南边,再加筑一些土坝,以防止水土向北流失。南岸的尾部,也可以“量为接筑”,来阻挡南流的水土。其下面的河口,随时可以疏通。到上游则应考虑分流之道,请求在南岸的双营、北岸的胡林店、小惠家庄各建三合土的土滚坝一个,堤身要减落一些,使之比石坝小些尺寸。南岸的郭家堤原来就有草坝,也应该按以上规格重新修筑。大臣们商议之后,认为可行。

清乾隆八年(1743年)十一月,高斌又奏报疏浚永定河上游事宜,指出:“永定河上游桑干河河流长度八百里,应多开渠道,以便灌溉两岸的农田。”同时他建议在宣化境内的黑龙湾、怀来境内的和合堡、宛平境内的沿河口三处,修筑玲珑坝,以刹住下游汹涌的水势,解除下游的水患。最终该方案得以实施。

刑场陪斩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九月,黄河冲决苏北铜山张家路等处堤坝,直灌洪泽湖,正河断流,夺淮而下。虹、灵等县一片汪洋。水深达四五尺(一尺约为0.33米),截断了漕运。

乾隆帝认为秋汛已过,却决了河堤,便责令高斌等人去苏北铜山,限期堵截,以示惩罚。这时策楞又上奏弹劾江苏铜山同知李敦、守备张宾侵吞河款,延误工时。结果,李敦、张宾因侵帑误工而被就地正法,高斌与副总河张师载二人被绑赴刑场陪斩(事前未说明是陪斩)。

李敦、张宾这二人侵吞了修河道的钱财而罪大恶极,按律当斩。高斌此时七十岁,享受了几十年的高官厚禄,久居高位,也被拖着来到了刑场之上。高斌担任过监斩官,此时以为自己要命丧于此,自然吓得浑身颤抖。

李敦、张宾二人被处斩后,高斌看到惨不忍睹的现场,联想到自己马上就要遭到同样的下场,泪流不止。这位白发老人,甚感无助,感觉死神在一步步向他迫近。

刽子手的屠刀落下时,寒光刺入高斌的眼帘之中,高斌昏倒过去。

这一刀其实是空斩,高斌随后又被人从法场上带了回去,扔进了监牢。最后还是皇帝开恩,释放了他。

死于任上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三月,高斌死于治河工地,終年七十二岁。乾隆帝命令追赠内大臣衔,在内务府中取银一千两,料理后事。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赐谥号“文定”。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高斌的牌位入祀贤良祠。

高斌一生勤勉、谨慎,忠于职守,他在担任江南河道总督时,多次上疏、力排众议,显露了他在治理河道方面超众的才干。他继承了靳辅的治水思想和方法,进一步完善靳辅的“分黄助清”的治水方略,他的治水实绩良多。在他担任江南河道总督期间,取得了黄河安澜、淮水顺畅出清口、运河通畅、漕运无阻等方面的治水成绩,他的治水举措也为后来的河务官员们所仿效和沿袭。

高斌(1683—1755),清代名臣,著名的治水专家。乾隆帝评价:“高斌在任江南河道总督时做了不少实事,做出了不小的成绩,功在民生。”《清史稿》评价:“高斌为官二十余年,力排众议疏通毛家铺引河,使百姓受益颇多。”那么,关于他治水的故事有哪些呢?

猜你喜欢
黄河河道
黄河娃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黄河,我爱你
『黄河』
河道里的垃圾
山溪性河道植物选择与应用
治理城市黑臭河道的方法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
某河河道演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