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大环境中的湿地综合利用研究
——以山东章丘白云湖片区(国家级湿地公园)为例

2018-02-02 23:55魏家玺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8年12期
关键词:湖区片区白云

魏家玺

(广西大学 广西南宁 530004)

引言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工程,涉及农业、农村、农民,面广量大,千头万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现“五个振兴”[1],党的十九大提出“五句话”目标要求[2]。这些工作的开展,这些目标的实现,基础的基础,离不开人的努力,离不开各类资源的综合利用。

湿地资源具有调节气候、净化水体和美化环境等功能,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对确保我国农业生产安全更是意义重大[3]。在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进程中,在加快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怎样把湿地资源合理的利用起来,既整体把握,又分清“优先序”和“重点项”,进而带动、引领和实现高效利用、可持续发展,前提是树立整体观,方法是综合施策。本文以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的白云湖片区为例,将观察视野拓展为“湖(湿地)→湖区周边土地→湖区周边村庄”三类资源结合的更大空间,将分析角度定位于“生态→生产→生活”三个层面融合的更广领域,通过分析比较、工作情况归纳、发展路径探究,总结其在生态保护前提下综合开发的成功经验。

1 白云湖片区的变迁

白云湖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北部,是济南市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湿地,总面积1627.5hm2,其中湿地面积1354.4hm2,湿地率83.2%[4]。

白云湖约形成于2000年前的汉代,最早称刘郎中坡。1958年,山东省水利厅将白云湖辟为省级滞洪区,章丘县(现为济南市章丘区)对白云湖湖区大规模疏浚整修,筑堤建闸,使白云湖具有了滞洪、引灌、养殖功能。1985年,实施“引黄入白”工程,将黄河水引入白云湖,保障了湖区稳定水源,掀开了白云湖开发的序幕。

1987年,联合国粮食计划署下达“WFP—中国2814项目济南分项目”,合计投资1368万元,挖鱼池8500亩,后经多年建设,建成鱼池1.5万亩,白云湖完成第一次开发。

1996年,占地10000余亩的白云湖公园、白云湖乐园相继建成,2000年8月8日,白云湖第一届荷花节开幕,吹响了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的第二次开发号角。

2009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东湖水库”正式开工建设,该工程位于白云湖东北1公里处,作为重要的水源集聚区、生态涵养区,国家对该区域的生态要求很高,当地也高度重视生态保护,白云湖迎来了以生态环境治理为主线的第三次开发。

三次湖区开发,三次华丽蜕变,既契合了每个时代的发展思想和推进方向,也反映了生态发展、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并成为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使白云湖走出了一条由穷变富、由脏变美的“涅槃之路”。

2 白云湖片区湿地综合利用的发展路径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出于致富增收的通盘考虑,白云湖片区周边村庄积极推进填湖造地、围建鱼池;当地村民利用充足的水源和排水便利,大力发展以废旧塑料经营为主的个体经济。暂时增收和繁荣的背后,带来了环境污染、湿地缩小和发展不可持续等问题。面对发展与环境的尖锐矛盾,当地政府积极转变观念、改变布局,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作为发展理念,把发展与环境统筹谋划、统筹推进,变“发展基础上的保护”为“保护前提下的发展”。经过“四步走”的不懈努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绿色产业不断壮大,农村面貌不断优化,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2.1 严格治污,坚决保护生态环境

白云湖片区的最大污染源,是散落在湖区周边各村庄的废旧塑料经营,包括收集、贮存、运输、水洗、造粒、再生、粉碎等,曾一度成为江北最大的废旧物资集散地。尤其是贮存、粗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废水、污水、扬尘和垃圾,很大一部分直接或间接排入湖中,造成白云湖片区面源污染不断加重,严重污染水体。当地政府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相继开展了6次较大规模的集中整治,由于治标不治本,工作不彻底,都陆续反弹,整治一次、规模就扩大一次、污染就加重一次。

2011年3月,章丘市决定彻底取缔白云湖周边废旧塑料经营,成立专门办公室,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实行包村、包户、包路制度;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引导群众转产转业。历时5个月,所有经营场所、物料、设备基本清理干净,存在近30年的“污染毒瘤”被彻底清除。

2.2 退渔还湿,恢复和彰显生态特色

未开发前的白云湖,湖光潋滟,千亩红莲接天连日,每到迁徙季节,候鸟旅鸟成群结队。章丘八景中的“白云棹罢归来晚”,描述的就是白云湖胜景。1987年4月白云湖水产开发工程开工,白云湖逐渐成为山东省内最大的淡水连片开发基地。除内堤围堰的水面外,白云湖大堤内已全部开发为“上农下渔”的模式。截至2010年,白云湖自然湖泊面积减少了86%。

为保护和恢复白云湖风貌,并以此带动周边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当地政府提交“关于申报白云湖国家级湿地公园的请示”,并制定《山东济南白云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按照“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建设原则,大力实施退渔还湿、湖区清淤等系列工程。经过两年多时间,共清理鱼池1544个、树木132万棵,涉及21个村,使白云湖湿地面积扩大到26100亩。同时对水体进行湿地植被恢复、整治湖岸以及修建人工鸟岛等,以帮助湿地形成稳定的动植物生态系统,同时也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如今,珍稀罕见的动植物在这里悄悄落户生根。现有维管植物38科71属102种,其中:野大豆、中华结缕草、绶草为国家2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玉竹是山东省“稀有濒危”植物;动物中,兽类10科23种、鸟类34科145种、爬行类5科12种、两栖类3科6种、鱼类4目6科21种。其中:国家1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国家2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种,山东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种[4]。大面积的水域和丰富的水生动植物,良好的环境保护措施,使白云湖成为我国候鸟迁徙东线“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

2.3 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绿色产业

清理违法违规废旧塑料经营、退渔还湿都属于一些表象性的工作,而要实现可持续、根本性的发展,就必须抓住特点、发挥优势,在“绿色资源”综合利用上下足功夫[5]。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真正把“新发展理念”落实、融入各方面工作,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最大效益。

2.3.1 实现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打造富民增收的“聚宝盆”

捧着金碗要饭吃,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当地积极转变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在生态种植方面,依托千亩白莲藕基地,打造高端白莲藕品牌,注册“白云水乡”特色商标,延伸产业链条,做好深加工项目,成功研发“荷叶茶、香睡莲茶、莲藕酱、藕粉面条”等产品。在生态养殖方面,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支柱产业,推广大白鹅、生态甲鱼养殖等项目。自然资源成为生态产品,进而发展成为生态产业,经济效益突飞猛进。

2.3.2 结合湿地资源,发展生态旅游

将白云湖湿地公园规划为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科普宣教区、合理利用区、管理服务区五大功能板块,逐一进行特色化培植,打造全国人工湿地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样板,全省农渔智慧展示的科普宣教基地,济南市重要的城郊湿地休闲中心。以此带动,把“水乡白云”的特色元素融入旅游,建设了一批绿色生态主题景观,实施了民俗民宿、湿地畅游、水库观光等一批农旅项目,谋划了“产品展销、发展论坛、体育赛事及推介发布会”等系列活动,开发了独具特色的系列旅游纪念品和餐饮住宿品牌,年接待游客30万人,旅游综合收益超2000万元,为当地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从而培育乡村经济的新增长点。

2.3.3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型加工业

在白云湖大堤之外,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对临近湖区的土地,扩大白莲藕种植面积;远离湖区的土地,稳妥适度改种经济作物,增加了经济效益,丰富了旅游景观。依托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园区,发展木材加工、蒲苇工艺品编织、铜响乐器制造和印刷包装产业,并逐渐形成规模化,实现了绿色生态经济的“升级蝶变”[6]。

2.4 以人为本,打造美丽乡村

白云湖周边分布着21个村庄、近3.3万人。随着湖区自然资源变美,周边农业种植升级、加工产业变优,街道驻地和村庄的人居环境改善也在相应升级。坚持“水乡白云”的规划理念,以水为脉,植入水元素,融入水景观,聘请高水平设计院所进行总体规划和逐个村庄的专项规划。坚持重点带动、示范引领,优化美丽乡村特色项目,打造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坚持一村一特色,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扩大与湖区相适应的全域绿化,保留并提升古树、古桥、古建筑等的文化内涵,健全环卫管理一体化,形成了一批“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结语

湿地与乡村虽然分属不同的系统,但两者并不是独立的存在,特别是在当前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下,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滋养的整体。湿地资源因其多样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净化功能,在乡村健康发展和传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湿地周边定居的人们又因其生产生活的模式,为湿地留下具有人文景观的印记[7]。对白云湖片区而言,从开始的严格治污,退渔还湿,到之后的调整产业结构,打造美丽乡村,都体现了对湿地资源的维护和湿地与周边村庄和谐共生的关系。

猜你喜欢
湖区片区白云
大通湖区河蟹产业发展综述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再迎扩容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A Wherry Good Day Out
生活在湖区
白云(外三首)
湖区波尔山羊生态型健康养殖模式
我喜欢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