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全媒体新闻报业的开启
——苹果动新闻解析

2018-02-03 03:45宋以超刘凯王汉熙
关键词:台湾地区报业报纸

宋以超 刘凯 王汉熙

(1.湖北知音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77;2.武汉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3.武汉理工大学 数字舞台设计与服务文化部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70)

一、苹果动新闻引发开启的数字化全媒体新闻报业

(一)苹果动新闻

动新闻是壹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壹传媒”)旗下的《苹果日报》于2009年11月12日在台湾地区首创的一种纸印报业数字化报道形式——一种将原来独立承载于报纸、广播、电视的文字、照片、声频、视频等新闻内容,以动漫方式进行融合表述,发布于网络,受众通过电脑终端或手机终端,登录特定网站进行阅览的新闻传播形式。

根据Alexa的统计数据,苹果动新闻网站(http://www.appledaily.com.tw/)PV值(页面日均点击值)已经高达1844580次(调查时间:2012年8月7日)。

2009年12月30日,香港城市大学语言资讯科学研究中心公布了《2009年泛华语地区中文新词榜》,台湾地区最具代表性新词就是“动新闻”。

(二)苹果动新闻引发的关注

由于苹果动新闻采用写实手法对新闻事件从感观上进行细致还原,从视觉上复制并传播了“腥膻色”,遭到了台湾地区社会各界的强烈谴责和抵制,从而引发了相关的学术讨论。

通过对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交叉检索和变换关键词检索,发现中国大陆地区学术界对于苹果动新闻的学术讨论文献共有18篇(截至2015年5月1日)。通过比对分析,大陆地区对于动新闻的研究关注集中于以下4个方面。

新闻伦理方面,有学者认为,动新闻的报道选题应该遵循道德规范。龚孟伟[1]认为,新闻媒体应秉持新闻职业操守,担当社会责任,彰显“社会公器”的尊严;何丽[2]认为,动新闻在没有解决内容低俗等问题之前,其载体创新不过是“新瓶装老酒”;张勇锋[3]认为,数字化浪潮下,媒介转型已不可避免,但应秉持行业操守,恪尽媒体责任,方能乘势而进。

文体形式方面,有学者对动新闻能否称之为新闻进行了讨论。姚吟月[4]认为,动新闻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杂文或文艺性评论,是新闻和艺术的组合,动新闻丧失了新闻的本质,它不过是在演绎事件。

创新评价方面,孙俨斌[5]认为,“动新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新闻制作方法;付伟[6]从新闻中常用的动画形式出发,认为动新闻的冲击力强,能够还原新闻内容,但同时具有时效性不强,主观色彩较浓等缺陷;王淑华[7]指出,动新闻制作团队不具备新闻专业精神,也不了解新闻价值和新闻运行规律,更不懂得媒体的社会责任,但同时指出,动新闻的形式可能是未来新闻的发展走向。

价值分析方面,透过台湾地区新闻产业恶性竞争和苹果动新闻“腥膻色”的表象,文献[8]提出,动新闻这种表现形式很可能代表了面向三网融合信息服务的数字化全媒体新闻报业发展趋势。文献[9]通过模拟动新闻的制作流程,发现动新闻的制作需要数字化全媒体编辑出版体制的支撑,动新闻的传播需要三网融合信息服务产业的支撑。

因此,对于苹果动新闻的关注与评价,必须采取辨证唯物的观点,一分为二和实事求是地观察与分析,一方面要彻底清除其庸俗的“腥膻色”新闻报道内容,彻底否定其恶俗的新闻出版定位;另一方面,必须深刻理解并客观把握这个新闻产品形式所导致的纸印新闻报业向数字化全媒体新闻报业转型的意义,面向数字时代和三网融合信息服务,构建数字化全媒体新闻报业。

二、动新闻创建的产业竞争背景

(一)台湾地区新闻报业的生死竞争

媒体密度大,媒体竞争激烈。台湾地区自1987年解除戒严,撤销新闻检查后,随之而来的是报纸、广播和电视媒体大量涌现,见图1和图2[10]。

图1 台湾地区报纸增长规模图2 台湾地区媒体数量(截至2009年9月)

为了抢新闻,台湾地区各媒体不断引进高技术采访装备,例如,台湾地区是全世界卫星转播车辆(SNG)密度最高的地区(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7%81%A3%E5%AA%92%E9%AB%94),见图3。

图3 台湾地区拥有SNG车辆比较

根据AC Nielsen的调查,2012年台湾地区阅报率约为45.6%。截至2012年9月底,台湾地区全岛有人口23282670人(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7%81%A3%E4%BA%BA%E5%8F%A3),依此反推,台湾地区约有12665772人不看报纸;而在看报纸的10616897人中,平均每5184人就拥有一种报纸。在受众规模和发行规模如此有限的台湾地区,媒体数量如此之多,必然导致台湾地区报业的生死竞争。

外媒资本进入台湾地区市场。20世纪90年代后,海外媒体资本纷纷进入台湾地区市场。这些外来媒体资本的办报方针与台湾地区本地报纸完全不同,他们并不将严肃的政治新闻作为主要内容,而是将贴近市民生活的社会娱乐新闻作为新闻头条,通过揭露名人隐私、刺激市民眼球、满足低级趣味,扩大受众规模,增加报纸收益和广告收益。为此,所谓的新闻采访和新闻报道,大量采用跟踪、偷拍、窃听、造谣、拨弄是非、制造轰动效应等违背新闻伦理的手段,给岛内媒体生态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电子媒体与网络媒体兴起在21世纪的头十年,台湾地区依序实施了“e-Taiwan”(2002~2007),“m-Taiwan”(2005~2009),“u-Taiwan”(2007~2011)和“i-Taiwan”(2009~2012)等发展计划,构建起高速智能无线互联网络体系,为网络传播构建起强大的技术基础,从而引发了台湾地区网络媒体的快速兴起。便捷的信息传播通道和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使得年轻一代和有知群体迅速接受了这种高效快捷的信息传播方式,给传统报纸媒体市场带来巨大冲击。

纸印报业正在被网络空间挤压。有台湾地区观察者归纳总结出台湾地区上班族所拥有的21项特点(http://www.jcnews.com.cn/szbk/thrbwbb/html/2012-08/13/content_175370.htm)。在这21项特点中,有7项与网络或手机紧密相关,这一方面说明台湾地区社会正在快速地向数字生存空间转型,另一方面说明台湾地区上班人群对于电脑或手机开始产生强烈的依赖感,正在形成网络依赖症。

(二)壹传媒的产业竞争策略

出版理念。壹传媒1981年创办于香港,由于其恶俗的新闻报道风格,被香港社会唾弃,被迫赴台发展。自进入台湾地区以来,壹传媒精准地把握到台湾地区受众在长期戒严统治之中所积累的愤懑和抑郁,精确地利用了威权统治之后松弛失序的社会管理空间,采用八卦新闻将民众视角聚焦于街谈巷议、名人绯闻、官绅劣行和社会不公,成功地将《苹果日报》和《壹周刊》行销为台湾地区发行量最大、盈利最多的传媒之一,见图4、图5。

面向社会娱乐新闻报道,《壹周刊》提出了独特的新闻选题细分结构[8],建立了“裸体与尸体+枕头与拳头”选用标准[3]。围绕实践这一新闻选题细分结构,壹传媒在台湾地区建立起大名鼎鼎的狗仔队,2006年震惊娱乐圈的偷拍钟欣桐事件,2010年令全台哗然的陈致忠召妓事件,以及惊动台湾地区政界的吴育升偷情事件,均是《壹周刊》的“杰作”。

新闻表述程式。《苹果日报》在新闻报道上以“精彩”为第一原则,其所报道的新闻必须在第一眼就能够抓住受众眼球。为了让新闻报道达到足够“精彩”,《苹果日报》还允许有目的的“钓鱼”采访,诱使新闻主体实施某种行为,并对这种行为进行细致入微的拍摄、描述、报道和传播。《苹果日报》50%以上的全彩图片报道和精美的印刷质量,比起整版密密麻麻的文字报道,当然更易于吸引读者眼球。

快速采访体制。《壹周刊》专注报道名人八卦,揭露名人隐私,报社对能够挖到爆炸新闻的记者给予重奖,鼓励记者以各种手段获得名人隐私新闻,获得了市场成功。《苹果日报》吸收《壹周刊》经验进入台湾地区市场,以较短时间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台湾地区报刊市场获得一席之地。为了抢夺第一手新闻资料,《苹果日报》设立了快速采访团队——“现场新闻组”。“现场新闻组”配备有无线电监听设备和卫星定位手机,编辑部一旦监听到警察的无线通报,能够立刻召唤采访记者奔往现场,工作标准为“务必比警察更早到”;“现场新闻组”还配备有Canon EOS1D单反相机及变焦镜头,以及随携式折叠梯,可以从各种角度对新闻现场进行拍摄,务必拍摄到第一手、未加清理的现场画面(尤其是车祸、凶杀、火警等流血场面);“现场新闻组”更配备有重型摩托车和大马力马自达Tribute越野车,可以将采访记者更快地送达突发新闻现场。

新闻网络传播平台。《苹果日报》和《壹周刊》等众多台湾地区报业都已建立自身的网站系统,使得台湾地区受众可以沿“移动互联网络→3G电信体系→手机”的传播路径,实现新闻的网络阅览。上述网站通常采用两种运行模式,一种是可免费浏览的官方网站,另一种是需要付费订阅的数字报纸。

(三)壹传媒突围方向

壹传媒的产业竞争模式,奠定了其在台湾地区新闻报业中的地位。但由于其新闻出版实践不断践踏新闻出版伦理,造成了社会各方的诸多不满,引发了当事人的强烈反弹和强大的社会批评,导致了一系列名誉侵权司法诉讼。

壹传媒毫不畏惧社会不满、舆论批判和司法诉讼,而是不断地借助新闻的轰动效应,在舆论挞伐和司法诉讼中逆势而上,通过不断曝光,扩大壹传媒的社会影响、商业名气和市场份额,逐步成为台湾地区社会娱乐新闻的头牌。通过这种高调的市场竞争策略,壹传媒创造了其独有的社会娱乐新闻传媒市场竞争模式[8],逐步形成了激昂和张扬的新闻市场竞争模式——“苹果化新闻”。

尽管“苹果化新闻”竞争模式能够得逞于一时,却难以可持续发展。其缘由有二,一是“苹果化新闻”违背新闻伦理和社会道德,遭到了台湾地区政商及社会各界的一致挞伐和无情围剿,成为下作低俗的代名词;二是“苹果化新闻”导致了大量的司法诉讼,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壹传媒旗下机构作为被告,被提起诉讼28次;在检索到的11个司法判决结果中,壹传媒旗下机构被判决支付赔偿金高达1210万新台币。

如此恶劣的违背伦理、如此强大的民怨沸腾、如此大量的司法诉讼、如此大额的司法赔偿,造成壹传媒作茧自缚,“苹果化新闻”从根本上失去了开疆辟土的引领动能。面向数字时代报业的核心竞争力,寻求一类与台湾地区纸印报业彻底形成代差的全新数字化新闻产品形式,成为壹传媒迫在眉睫的重大战略任务。

苹果动新闻就是在台湾地区纸印报业生死竞争大环境、网络传播发展大趋势,以及壹传媒生存大困境之下,面向三网融合新闻信息服务,面向网络传播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类数字化全媒体新闻产品形式。

三、苹果动新闻的数字化全媒体新闻报业属性

(一)苹果动新闻是数字化全媒体新闻报业的一类典型产品

苹果动新闻是一种主动与广播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进行市场融合、产品融合、受众融合的数字化全媒体新闻产品。其在台湾地区的实践表明,这种产品确实能够为纸印报业带来受众、市场和利润,其突出的出版价值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建构了数字化全媒体新闻表述文体。动新闻将报纸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以及新闻背景、新闻分析、新闻评论等新闻文体,借助于数字化载体,借助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3G技术、动漫制作技术、网络商务技术和三网融合信息服务技术,融合构建动漫视频新闻。动漫新闻素材源自于报纸新闻采访,但其表述程式、表述载体和传播载体与报纸新闻全然不同。通过对于检索到的苹果动新闻表述形式的提取,可以初步归纳出动新闻报道的文体结构,见图6。

创立了数字化全媒体新闻网络付费消费模式。苹果动新闻创立了一种称之为“壹斑码”的网络付费消费体制。“壹斑码”其实是一条等值于具体实币额度的二维条形码,印刷在《苹果日报》的特定位置。读者购买《苹果日报》,用手机拍摄“壹斑码”,登录苹果网后,进入“壹斑码”辨识界面时,将拍摄的“壹斑码”调入识别框,通过认证后,就可以观看一定流量的动新闻短片。当对动新闻建立起阅览兴趣后,既可以通过网络支付手段购买“苹果点”,也可以不断购买《苹果日报》拍摄“壹斑码”,进入付费阅览阶段,从而形成了数字化全媒体新闻付费消费模式,见图7。

图6 动新闻表述文体图7 动新闻付费消费模式

基于“壹斑码”的数字化全媒体新闻付费消费模式,还有一个优点——将纸印报纸消费与数字化全媒体新闻消费进行了统一,尽管这种统一只具有阶段性意义或过渡性意义,但符合客观实际,能够保证纸印报业向数字化全媒体报业过渡的平滑性和无缝性。

建立了数字化全媒体新闻三网融合服务平台。为了推介动新闻,壹传媒在苹果网站系统开辟了专门阅览模块,建构起苹果动新闻数字服务平台,见图8。

初步组织起数字化全媒体新闻消费市场。根据Alexa的相关统计数据,苹果动新闻网站(http://www.appledaily.com.tw/)日均PV值为184万余次。以动新闻阅览付费0.5元新台币/条为基准进行推算,动新闻网站仅通过访问网站点击视频,就可能每日实现阅览收入184万次×0.5=92万元新台币,每月实现阅览收入92万×30=2760万元新台币,每年实现阅览收入2760万元×12=33120万元新台币。

图8 苹果动新闻数字服务平台结构

(二)苹果动新闻对于媒体融合的引领

作为一类数字化全媒体新闻报业新闻产品的典型形式,苹果动新闻同时在微观、中观和宏观等3个层面,引领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站等4类新闻传媒的有序融合。

在微观上,苹果动新闻融合了电视新闻、广播新闻、报纸新闻和网络新闻的采编出版特征,引领了各自独立的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站等采编作业技术、作业模式和规范标准向数字化全媒体新闻出版有序融合。

在中观上,苹果动新闻融合了电视新闻、广播新闻、报纸新闻和网络新闻的表述文体特征,引领了各自独立的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站等新闻表述形式、服务受众和传播功能向数字化全媒体新闻服务有序融合。

在宏观上,苹果动新闻融合了电视新闻、广播新闻、报纸新闻和网络新闻的传播服务特征,引领了各自独立的电视、广播、报纸、网站等向数字化全媒体新闻报业的转型,实现了企业、市场和产业的有序融合。

四、数字化全媒体新闻报业的价值

(一)彻底破解纸印报业的趋势性萎缩

报纸主业亏本。经营调查发现,很多报业集团的收益是凭借巨大的资金投入获得的[11]。例如,由《浙江日报》等15个报刊组成的浙报传媒,新闻报业是其主营业务,广告、发行和印刷是经营性业务。根据浙报传媒年报,浙报传媒2011年营业成本4.3383亿元,发行业务收入3.7431亿元,报纸出版毛利率为-15.9%,见表1。

表1 浙报传媒2011年营业收入与成本支出

报业依赖广告生存。以浙报传媒为例,其2011年年度营业收入12.9245亿元,其中广告收入达到7.7199亿元,占总收入的59.73%,见表1。

根据广告产业年报,我国多数报业集团的广告收益主要来自房地产广告和汽车产业广告,其规模高达29.47%(http://www.admaimai.com/ShuJuJianCe/Detail/7619.htm)。

广告资源被新媒体分割。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正在强势压缩纸印报业的广告份额。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网络广告的市场规模首次超过报纸广告规模,见表2。

上述结构性困境在网络新闻和手机新闻日益普及的大背景下,必将持续发展,继而导致纸印报业大幅萎缩。

表2 广告媒介投入规模

注:根据艾瑞咨询及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综合得出。

(二)充分满足生态文明的建设需求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以此为判据,从出版工程角度对比纸印报业和以动新闻为代表的数字化全媒体报业等制造流程,见图9。

由图9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结论1:纸印新闻报业是由森林砍伐、化工造纸、化工油墨、机械制造、物流运输、报纸零售、废纸回收和废纸再造等产业组成的长链式新闻出版业,见图9(a)。

以可持续性制造[12]为准则,纸印报业具有以巨量的森林砍伐为特征的生态破坏,以巨量的纸张消耗为特征的资源损耗,以巨量的造纸污染、油墨制造污染与应用污染为特征的环境污染,以报纸一次性使用为特征的资源浪费等极其严重的生态破坏问题。

结论2:以动新闻制作为代表的数字化全媒体新闻报业是由新闻采访、文案编辑、动漫制作、新闻审读、网络发布、付费阅览等工序组成的短链式新闻出版业,见图9(b)。

数字化全媒体新闻报业的实质有二,一是面向数字时代和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基于数字化表述、数字化制作、数字化承载、数字化传播、数字化阅览,创造一类数字化全媒体新闻产品形式;二是面向数字时代,作为纸印新闻报业的替代产业,与三网融合信息服务产业相融合,彻底取消纸印新闻报业。

数字化全媒体新闻报业将新闻出版建立在不砍伐森林、不造纸、不以纸张为新闻载体、不使用油墨印刷、不占用公路运输、不构建实体化分销配送零售系统等基础之上,彻底消除了纸印报业所特有的森林砍伐、造纸污染、油墨污染、纸资源浪费等生态破坏问题。

数字化全媒体新闻报业通过建构与自然生态相协调的可持续生存、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服务模式,既满足了数字时代人类日益增长的新闻信息需求,又彻底消除了纸印新闻报业对于自然生态的破坏,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因而数字化全媒体新闻报业具有“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等绿色特征,符合“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成为支撑生态文明和数字文明的基础性产业。

图9 新闻出版制作链解析

(三)创造全新的产业收益结构

对于制造工程来说,制作链的长短意味着资本投入、制作流程、工艺模式、装备组成、资源网络、控制结构和产出规模。

从产业投入产出结构看,长链型制作系统意味着资本投资加大、制作工艺繁杂、系统调控复杂、产业收益收窄,短链型制作系统意味着资本投入减少、制作工艺单纯、系统调控简单、产业收益变宽。以此为判据,从出版经济角度简单地对比纸印报业和以动新闻为代表的数字化全媒体报业的投入产出结构,见图10。

图10 新闻报业投入产出结构解析

结论1:纸印新闻报业是一个多源投入少源产出结构。纸印报业涉及采编、印刷、实物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环境和生态等7类投资,收益包括贩售和广告等2类直接型收入,是一种典型的多投资流少收益流的投入产出结构,见图10(a)。

结论2:数字化全媒体新闻报业是一个等源投入产出、可持续利用结构。动新闻涉及采编、动漫制作、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等4类投入,收益包括付费、流量分成、广告收入和链接版权收入等4类直接型收入。值得关注的是,动新闻服务形成了新闻收益(一次收益)和文化收益(二次收益)的链式收益结构;相对于纸印新闻报业,是一种低投资流多收益流的投入产出结构,见图10(b)。

(四)是媒体融合和报业数字化的必然结果

对于纸印报业来说,报纸pdf.版本网络阅览、报纸网站、云报纸、数字报刊、网络新闻,都是报业数字化的产品选择。

报纸pdf.版本网络阅览。2011年初,美国已有部分纸印报纸开始尝试构建网络版付费阅览模式。例如,《华盛顿邮报》开发了网络付费新闻阅览业务,据称已经拥有110万订阅客户(http://www.chinavalue.net/Biz/Blog/2011-1-28/693986.aspx)。《金融时报》通过设置月度最大免费浏览新闻额度的方式,建立网络付费阅览模式,据称其网络客户已达11.7万,但报纸pdf.版本的网络阅览却同时导致了报纸销量的大幅下降。

报纸网站。据统计,我国省级党报系列、都市报系列、行业报系列多数已构建起自身的网站系统,开发了报纸pdf.版本的网络阅览,但这并不能带来利润,相反却大幅增加了技术投资、装备投资、人力资源投资。

云报纸。北京有报社提出了云报纸概念,并正在着力建设新闻信息云平台。这个新闻信息云平台设置了前后两个终端,前端是传统形态的报纸,后端则架在“信息云”上,以满足受众对新闻资讯的延伸阅读;受众通过手机,登陆云服务器,观看与此条新闻有关的、内容丰富的视频资料或背后故事。与传统纸质媒体阅读方式不同,云报纸媒体生产的各类信息,包括广告主的服务,都存储在云端的服务器之上。但问题是,受众是否一定需要深度了解新闻信息?没有巨额的、长期的投资和积累,云平台是否造得出来?从云平台概念看,云信息是信息集成服务商的服务抓手,而不是信息制作商的服务抓手。一家报社举自身之力,其新闻与信息的制作是否能够达得到“云”级规模?没有这样的规模,其存在是否有商业价值?没有自己的云平台,收益从哪里来?

数字报刊。拥有百年历史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TheChristianScienceMonitor)已于2009年实现完全数字化。拥有80年历史的《新闻周刊》(Newsweek)纸质版也于2012年12月31日停刊。自2013年始,《新闻周刊》将与网络杂志《每日野兽》(thedailybeast.com)合并为数字化的《全球新闻周刊》(NewsweekGlobal),其内容通过电子阅读器和网页发布,读者付费购买阅读(http://news.163.com/12/1110/05/8FU64FK300014AED.html)。

网络新闻传媒。新浪、搜狐、网易等,都是网络新闻传媒的主力,他们定位于信息的集成与服务,其新闻板块由多家信息资源供应商分包并集成,但仅就新闻服务本身来说,很难产生收益。新浪的经营年报说明了网络新闻经营并不能够产生直接收益,网络新闻经营只是广告收益的载体和媒介,见图11。

图11 新浪年度收益构成

可以看出,纸印新闻报业与网络新闻传媒互不相关,独立发展。纸印报业的数字化转轨变型,提出了报纸pdf.版本网络阅览、报纸网站、云报纸和数字报纸等多种方案,但这些方案缺乏宏大的发展视野,还囿于纸印报业讨论纸印报业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尚未自觉地寻求其与广播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相融合的,能够带来集成和一体化的服务、受众、市场和利润的核心性新闻产品形式。而数字化全媒体新闻报业是能够融合报纸、广播、电视和网媒的基础核心产品,是能够融合报纸pdf.版本、报纸网站、云报纸和数字报刊的典型跨域产品。

(五)是纸印报业转轨变型的战略性方向

针对于纸印报业经营萎缩和功能退化的趋势,国内传播学研究领域的学者和报业专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例如,报业产业多元化[13],报纸专业化、细分化、免费报纸[14],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15],等等。但这些解决方案没有建构在面向数字时代的三网融合信息服务的历史时空之中,其效用当然可想而知。

武汉市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面向“两型社会”和“三网融合”的武汉市优势文化数字资源产业集群的发展》(No.whsk10029)的研究表明,在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纸印报业生存所面临的时空背景有二,一是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发展对于纸印报业的需求,二是基于互联网络的城市信息国际化快速传播,故而“数字化全媒体新闻报业”将是纸印新闻报业转轨变型的战略性方向。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要加强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重要出版社建设,进一步完善采编、发行、播发系统,加快数字化转型,扩大有效覆盖面。”

国务院《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以内容创新和数字化转型为重点,加快资源整合,继续发展图书、报纸、期刊等纸介质传统出版产业;以业态创新和服务创新为重点,加快新技术应用,大力发展数字出版等战略性新兴出版产业”;“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发展以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传播渠道网络化为主要特征,以网络出版、手机出版为主要代表的数字出版等新兴业态,推动数字内容加工、存储、传输、阅读等技术和装备的研发与制造,发展电子阅读及有声阅读,改造提升传统新闻出版产业,提高新闻出版企业装备水平和新闻出版产品的科技含量,实现新闻出版内容资源深度整合。”

由此可见,纸印新闻报业向数字化全媒体新闻报业的转型→升级→换代,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

五、数字化全媒体新闻报业的学术探索方向

(一)对于苹果动新闻的观察立场

辩证法告诉我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必须实事求是,由纷繁复杂的现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

笔者认为,对于苹果动新闻,应该采取一分为二的观察立场:对于其庸俗无聊的新闻出版定位、低级趣味的新闻报道内容、恶俗无耻的新闻传播方式,必须彻底批判、坚决抵制、依法制裁;对于其面向数字时代和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创造出的数字化全媒体新闻报业基础典型产品形式,必须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基础上,充分肯定、认真领悟、学习借鉴。绝不可在批判、否定和拒绝其“腥膻色”的同时,连同其数字化全媒体新闻报业的萌芽也一并扼杀,就如同在泼洗澡水的同时,连同澡盆中的婴儿一同给泼出去了!

(二)苹果动新闻对于创建数字化全媒体新闻报业的意义

苹果动新闻创造出了一种适应于三网融合信息服务产业[16]的数字化新闻表述形式、传播形式、服务形式和市场结构,正在形成若干重大创新与关键突破:

苹果动新闻是台湾地区狭小传媒市场生死竞争的产物,彻底颠覆了新闻报纸的纸质媒介属性,正在以“新闻+动漫+三网融合信息服务+3G手机”创建数字化全媒体新闻传播方案。

苹果动新闻采用了流水制作方式,试图将新闻事件敏捷采访、文稿实时编辑、动漫图像快速制作与动新闻网络发布联构为无缝作业系统,正在建立动新闻采编制发实现方案。

苹果动新闻通过二维条形码将实体报纸阅览与手机网络阅览联为一体,通过苹果点将网络商务与手机网络阅览联为一体,正在创造一种具有扩张力的动新闻付费型消费方式。

苹果动新闻已经兼顾到纸印报业和网络新闻两个新闻消费市场的分形发展和协同发展,有利于创建纸印新闻报业和网络新闻相互衔接和融合的数字化报业市场竞争方式。

总之,通过媒体融合,苹果动新闻在采编出版、内容制作、传播实现、付费消费和市场竞争等方面已经突破了纸印新闻报业的既有出版模式、载体形式和传播结构,正在创造纸印新闻报业向数字化全媒体新闻报业转轨变型的典型新闻产品形式。

(三)数字化全媒体新闻报业的重要学术研究方向

数字化全媒体新闻融合了音频、视频、动漫、文字、图片等新闻素材,融合了新闻的解说、背景、分析、评论等新闻形式。因此,创造能够融合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的数字化全媒体新闻文体,将是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方向。

数字化全媒体新闻出版集成了数字化采访技术、编辑技术、制作技术、传播技术、服务技术,对于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等新闻出版造成了革命性颠覆。因此,数字化全媒体新闻出版技术研发,将是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方向。

从统计结果看,苹果动新闻的日均出版规模基本上处于个位数规模,这说明壹传媒尚未构建起苹果动新闻的工业化制作流程。按照时效性要求,创建敏捷高效的数字化全媒体新闻出版工业化流程,将是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方向。

数字化全媒体新闻报业的产品体制、采编体制、制作体制、传播体制、消费体制和收益体制,对于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等新闻出版造成了革命性颠覆。因此,数字化全媒体新闻出版体制,也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方向。

[1]龚孟伟.从“动新闻事件”浅议新闻编辑的基本原则[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1).

[2]何丽.从“动新闻”事件谈新闻报道的创新[J].新闻爱好者,2010(8).

[3]张勇锋.报纸新闻数字化过程中的底线与操守——以《苹果日报》“动新闻”事件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0(5).

[4]姚吟月.媒介融合视阈下的“动新闻”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0(6).

[5]孙俨斌.“动新闻”只不过是动错了地方[J].青年记者,2010(1).

[6]付伟.“动新闻”利弊探析[J].东南传播,2012(3).

[7]王淑华.“动新闻”的伦理思考及未来发展的可行性探索[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3).

[8]王汉熙,刘凯,万成娜.新闻传播社会学视域下的台湾苹果动新闻考察[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9]王汉熙,刘凯,万成娜.动新闻制作流程探索[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4(10).

[10]胡沈明.台湾传媒业生态掠影[J].新闻记者,2010(5).

[11]单厚军,王栋,尤秀斌,等.报业困境与数字化发展[J].采·写·编,2007(6).

[12]本刊评论员.把握可持续性制造的大方向[J].数字制造科学,2008(1).

[13]卢法孟.也谈报业的困境和出路[J].中国经济周刊,2008(7).

[14]刘超.报业发展方向及战略选择[J].新闻传播,2009(10).

[15]闫格宁.报业面临的困境和应对策略[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7(2).

[16]王汉熙,刘凯,万成娜.三网融合信息服务产业构建基础理论的研究方向[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猜你喜欢
台湾地区报业报纸
反向而行,探索有意味的形色语言一一以台湾地区张美智《春天在哪里》为例
报纸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当代台湾地区法学教育与司法官训练制度之现状与启示
报业转型路径——报业地产走势探析
报业数字化及媒体使命——中日学人、报人关于报业未来的思考与对话
反思报业转型五大关系
青岛报业整合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