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经散寒散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的临床研究*

2018-02-05 06:44杜红艳郭志鹏窦桂珍
中国中医急症 2018年1期
关键词:寒凝胞宫血瘀

杜红艳 郭志鹏 窦桂珍

(河北省临西县人民医院,河北 临西 054900)

原发性痛经(PD)是青春期少女及未生育青年女性的月经疾病,国内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女性痛经发生率约为33.19%,其中PD约占53.2%,13.55%左右患者因经期疼痛影响工作和生活[1]。中医学认为,PD伴胞宫、冲任的周期性生理变化而发生,与经期前后特殊生理状态有关,多为外邪入侵、情志不调及脏腑功能异常所致,其中“寒”与“瘀”为其基本致病环节[2];北方地区受气候寒冷和气温多变因素影响,为PD(寒凝血瘀证)高发地区。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以辨证施治为指导原则,主张标本缓急、主次有序地进行调治,在有效止痛的同时达到根治的目的。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结合了穴位、经络和药物的特点,具有穴位刺激和缓、药物循经络直达病所、患者依从性高等优点,为较为理想的PD治疗方式。本研究采用温经散寒散穴位贴敷辨证治疗PD(寒凝血瘀证),评价其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所选病例西医诊断标准依据《妇产科学》第8版[3],中医诊断及辨证标准依据《中医妇科学》[4]。 纳入标准:1)同时符合 PD 中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辨证为寒凝血瘀证;2)15~32岁未婚女性;3)月经周期基本正常(21~35 d),经期 5~7 d;4)治疗前 2 周内未服用镇静、止痛及激素类药物;5)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50分;6)对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由子宫内膜异位、盆腔炎等器质性病变导致的继发性痛经者;2)月经周期不规律者;3)合并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及精神疾病者;4)过敏体质或已知对治疗药物成分过敏者;5)治疗穴位处存在溃疡、瘢痕等病变者;6)VAS评分<50分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临西县人民医院妇产科门诊100例PD(寒凝血瘀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治疗组患者2例因皮肤过敏脱落,对照组患者2例因严重胃肠道反应、1例因失聪脱落,共95例患者顺利完成治疗。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

组 别 n 病程(月)初潮年龄(岁)治疗组 50 6.4±1.8 13.1±1.3对照组 50 6.6±2.1 13.3±1.5体质量(kg)年龄(岁)54.3±3.3 18.5±2.6 55.1±3.1 18.3±2.4月经周期(d)28.8±2.4 29.1±2.6月经持续天数(d)VAS评分(分)7.2±1.3 68.4±4.5 7.3±1.2 69.2±4.3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布洛芬咀嚼片(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0.2 g,每日3次口服,于月经来潮前1 d开始服用,至月经来潮第5日停用。治疗组给予温经散寒散穴位贴敷,药用:当归2份、川芎2份、生白术2份、紫石英5份、胡芦巴2份、炒五灵脂2份、川楝子2份、延胡索2份、制香附2份、小茴香1份、艾叶1份。冷痛甚者加吴茱萸1份,肢体酸重不适者加苍术1份。用中药超微粉碎机研药为细粉过400目筛,用甘油调成膏状装瓶备用,取穴:三阴交(双)、子宫(双)、次髎(双)、关元、神阙。将上述调制好的药膏(约5 g)涂抹于穴位贴敷贴片(南通市优玖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防渗圈内,涂抹直径约2 cm,厚约5 mm,依次贴敷于治疗穴位处,持续贴敷10 h,每日更换1次。于月经来潮前7 d开始贴敷,至月经来潮第5日停止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疗效。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观察痛经疼痛程度变化,采用VAS评分[5]评估痛经时疼痛程度;采用COX痛经症状评估量表(CMSS)[6]评估临床症状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于治疗前、后月经周期月经来潮48 h内抽取静脉血测定前列腺素PGF2α和PGE2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试剂盒购自上海森雄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1.5 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结合CMSS评分进行评价。治愈:腹痛及其他症状基本消失,CMSS评分减少≥90%,随访3个月经周期症状未复发。显效:腹痛及其他症状明显减轻,CMSS评分减少≥70%,且<90%,无需止痛药能坚持工作。有效:腹痛及其他症状有所改善,CMSS评分减少≥30%,且<70%,服用止痛药后能坚持工作。无效:痛经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CMSS评分减少<30%。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样本比较用独立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CMSS评分比较 见表3。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两组患者VAS和CM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而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

表3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CMSS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CMSS评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下同。

组 别 时 间 VAS评分 CMSS评分治疗组 治疗前 68.25±9.48 49.52±6.24(n=48) 治疗后 29.67±7.16*△ 13.53±2.45*△对照组 治疗前 67.98±9.82 48.86±6.53(n=47) 治疗后 45.43±8.34* 26.28±3.26*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前列腺素水平比较 见表4。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治疗组患者前列腺素PGF2α和PGE2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两组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前列腺素水平比较(ng/L,±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前列腺素水平比较(ng/L,±s)

组 别 时 间 PGE2 PGF2α治疗组 治疗前 25.24±3.56 39.26±3.63(n=48) 治疗后 31.47±3.82* 28.27±3.08*对照组 治疗前 25.39±3.28 38.92±3.54(n=47) 治疗后 26.26±3.15 37.65±3.16

3 讨 论

3.1 PD的中西医病机和治疗原则 PD在中医学中称“经行腹痛”,认为月经与脏腑、冲任气血密切相关,如脏腑功能协调,胞宫安和,气血充盈流畅,则月经的期、量、质、色均正常,无疼痛之患。如外感六淫、起居不慎等因素导致冲任气血运行失畅,胞宫经血流通不利,产生“不通则痛”;或气血生化不足,不能濡养胞宫冲任,产生“不荣则痛”,其病位在胞宫、冲任,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寒凝血瘀为其常见证型[8],女性因久居阴湿之地保暖不足,经期饮食不忌生冷,感受寒邪,寒邪凝结伤及下焦,客于胞宫,阻碍冲任气血运行,阴寒凝滞血为寒凝,经血瘀积胞宫行而不畅,故小腹冷痛,寒得热化则瘀滞暂通表现为得热痛减。PD(寒凝血瘀证)治疗应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为则。

现代医学对PD发病机制目前尚无统一意见,多数学者认为与前列腺素、生殖激素等升高导致子宫平滑肌和螺旋动脉收缩产生缺血缺氧有关。其中PGF2α和PGE2是目前研究较多的前列腺素,PGF2α可促进子宫平滑肌和螺旋动脉收缩,PGE2则减缓子宫平滑的自发活动从而抑制子宫收缩,子宫内膜PGF2α/PGE2比值异常引起子宫平滑肌痉挛性收缩是PD发生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9]。西医治疗多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钙离子拮抗剂、口服避孕药等,短期疗效肯定但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停药后易复发。

3.2 温经散寒散的作用机理 温经散寒散是根据宋·许叔微所著《普济本事方》中紫石英丸化裁而来,具有温经化瘀、散寒止痛之功效。方中紫石英性温味甘,入血分、温营血,可益血暖宫、引血下行,胡芦巴性温味苦,可温肾壮阳、散寒祛湿,二药可直达下焦,散寒镇痛;当归、川芎可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白术可温运化湿、健脾益气;五灵脂、川楝子、延胡索、香附、小茴香、艾叶等可理气止痛、疏肝散寒。冷痛甚者加吴茱萸暖肝温经,肢体酸重不适者加苍术散寒除湿。诸药合用则寒瘀祛除、冲任畅通,痛经自愈。谢锦等采用温经散寒汤治疗PD(寒凝血瘀证)3个月经周期后总有效率达94%,治疗效果较佳[10]。

PD以青年未婚女性多发,学生所占比例较大,治疗所需周期较长,中药汤剂熬制及服用不便,导致治疗的依从性较差。中药成药等现代制剂则缺乏辨证施治、组方变化的特点导致疗效较差。利用中草药制剂通过皮肤、孔窍、俞穴贴敷而发挥治疗作用的中医外治法受到患者欢迎。吴婷婷研究表明中药外敷治疗PD有效率、疼痛改善状况和复发率均优于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11]。

3.3 穴位贴敷疗法的特点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将中草药研成细末,用醋、蜂蜜等糊状直接贴敷于穴位治疗疾病的疗法[12]。其作用机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药物的药效作用:药物经皮肤吸收避免了消化道的首过效应,与现代医学透皮给药技术相类似。2)穴位的作用:药物多为辛香走窜之品,可刺激穴位,改善经络气血运行,纠正脏腑阴阳盛衰。3)协同作用:穴位对药物具有外敏感性和放大效应,药物可以较小剂量循经络直达病所,产生较强的治疗作用和较长的作用时间,二者相互协同迭加,较单纯药物或针灸具有优势。

药物的吸收量是穴位贴敷给药的瓶颈问题,本研究通过将药物研成400目颗粒,增加药物体表面积,加速药物中有效成分的溶解析出;将治疗时间提前至月经来潮前1周,有利于月经期达到稳定的血液浓度;采用专用穴位贴敷贴片,以甘油作为调合剂,增加药物与皮肤的结合度,增加药物的吸收量。

3.4 穴位选取的依据 整理临床治疗PD的穴位使用频率,发现三阴交、关元、神阙等均为常用穴位[13]。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之处,脾可化生气血,肝主藏血调血,肾可藏精化血,刺激后可调补冲任、温经散寒[14];神阙为元神之门户,下焦之枢纽,连通十二经脉,可调和气血、温经通络[15],以上二穴依“循经远部取穴”的原则,在经络上与胞宫相联,药物可循经络直达胞宫,从整体角度调节胞宫气血;关元为机体元阴元阳交会之所,可温肾培元,肾阳足则寒无从生;子宫为胞宫体表投影处,刺激可调理胞宫气机、温暖下焦;次髎与肾和督脉关系密切,刺激可调补冲任、散瘀止痛,以上三穴依“循经近部取穴”的原则,对胞宫形成包围之势,亦为药物抵达胞宫的快捷通道。诸穴在温经散寒散的刺激下,调整胞宫内环境,使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建立自稳状态,达到气血畅、冲任通、疼痛自消之效果。本研究显示患者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以VAS、CMSS为代表的痛经症状评分和以PGF2α、PGE2为代表的血清前列腺素水平改善均优于对照组。

3.5 存在不足之处 中药组方较为复杂,有效成分尚未明确,中药穴位贴敷与现代透皮制剂尚存在明显差距,研究未能观察有效血药浓度,未能分析气候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1] 武海英,李森林.中药敷脐结合温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疗效及对外周血PGE2和PGF2α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26):2896-2899.

[2] 徐冬艳.痛经贴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16,32(11):44-45.

[3] 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62-363.

[4] 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24-130.

[5] 叶田,王宇,刘岚.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12):1154-1156.

[6] 孙润洁,田亮,朱博文,等.温通针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6,23(1):23-26.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43-253.

[8] 蒋雪霞,陈红,邓选碧,等.痛经方结合砭石疗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6,8(14):63-65.

[9] 杜美容,杜宝俊,王雪超.隔姜灸配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9):1241-1244.

[10]谢锦,梅彬.温经散寒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50 例[J].湖南中医杂志,2013,29(11):57-58.

[11]吴婷婷.基于中药外敷VS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 Meta 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6,23(8):1-8.

[12]胡年春,熊森林,刘四军.中药穴位敷贴法缓解女性学生原发性痛经的效果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3(6):817-822.

[13]张敏,吴中秋,张瑞娟.近十年中医外治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成效与展望[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6,31(2):59-62.

[14]朱博,陈淑琳,李月,等.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取穴规律的探讨[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4):371-374.

[15]张晓,王强强.隔盐灸神阙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2):175-177.

猜你喜欢
寒凝胞宫血瘀
雷火灸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研究
补肾活血导法改善PER“胞宫摄精成孕”的网络调控机制研究
温阳活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效果分析
话说血瘀证
基于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中医血瘀证研究概述
清代医家傅青主治不孕十法
基于玄府理论浅析“畅情开玄通轴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理论研讨
掌心
拍打臀部防妇科病
脉血康胶囊联合雌孕激素治疗血瘀型原因不明的月经过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