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平喘定哮方治疗痰热郁肺型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

2018-02-05 06:44何晓凤余小萍
中国中医急症 2018年1期
关键词:肺型平喘黄芩

吕 俊 鞠 娅 何晓凤 余小萍△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 201203;2.上海市浦东新区老年医院,上海 201314;3.上海市广德中医门诊部,上海 200125)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发生于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其临床表现以咳嗽、咳痰或喘息为主,同时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1]。我国慢性肺心病约有90%继发于慢性支气管炎,该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特别是对中老年患者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2]。西医对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主要采取控制感染、祛痰镇咳等治疗,但本病症状反复发作,常常迁延难愈,随着病程的延长,抗生素长期、重复使用,耐药菌株日益增多、胃肠道等毒副作用频繁发生,加上病毒等因素的存在,使治疗变得愈加复杂、困难。

清热平喘定哮方是全国名老中医黄吉赓教授的经验方,是由经方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化裁而来,功为清热降逆化痰,肃肺止咳平喘,适用于咳嗽、咯痰、哮喘偏于热证者。本研究观察了平喘定哮方治疗痰热郁肺型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纳入标准:(1)符合《内科学》[3]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期的诊断标准;(2)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中医内科学》(第 7版)[5]和《黄吉赓肺病临证经验集》[6]中痰热郁肺证的诊断标准;(3)年龄 18~80 周岁;(4)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1)检查证实由结核、真菌、肿瘤、刺激性气体、过敏等因素引起的慢性咳嗽喘息患者;(2)并发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3)合并心血管、肾、肺、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4)妊娠或哺乳期妇女;(5)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曙光医院传统中医科、浦东新区老年医院、广德中医门诊部诊治的痰热郁肺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性18 例,女性12 例;平均年龄(64.63±11.30)岁;平均病程(9.50±7.43)年,本次急性病程(2.87±1.14) d。对照组男性 20 例,女性 10 例;平均年龄(65.10±11.32)岁;平均病程(7.37±5.96)年,本次急性病程(2.30±1.54) 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1)观察组予以口服清热平喘定哮方。组成:射干15 g,炙麻黄6 g,黄芩、柴胡、前胡、竹沥半夏、紫菀各 15 g,款冬花 10 g,枳壳 9 g,桔梗 6 g,甘草9 g。加减:痰黄或脓性加开金锁、芦根各30 g;痰黏难咯加瓜蒌皮15 g;大便不畅,加制大黄9 g;胸闷加丹参15 g,郁金9 g;腹胀加厚朴6 g;气喘甚加桑白皮、葶苈子各10 g;咳甚加全蝎粉1 g(冲服)。每天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混合后分早、晚2次饭后1 h口服。2)对照组予以口服头孢克洛缓释片(浙江昂利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7T2H08)0.375 g,每日 2 次;氨溴索片(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201258413)30 mg,每日2次。两组疗程均为14 d。

1.4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咳嗽、痰量、痰色、喘息和啰音等症状体征并评分。

1.5 疗效标准 参考2002年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制订。 临床控制:咳、痰、喘及肺部啰音恢复到急性加重前水平,其他客观检查指标基本正常;显效:咳、痰、喘及肺部啰音显著减轻,但未恢复到急性加重前水平,其他客观指标明显改善;有效:咳、痰、喘及肺部啰音有减轻,但程度不足显效者,其他客观检查指标有改善;无效:咳、痰、喘及肺部啰音无改变或加重,2周内仍未恢复到急性加重前水平,其他客观指标未见改善或反而加重。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于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均应用(±s)进行描述,组间及组内比较均采用t检验,多个时间点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对于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采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进行描述,组间及组内比较均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均采用频数(构成比/率)进行描述,组间比较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所有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为76.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见表2。治疗后两组患者咳嗽、痰量、喘息、口干苦等症状、体征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症状体征总分降低除痰黏难咯外,较对照组更为显著,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评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 别 时 间 咳嗽 痰量 痰黏 喘息 胸闷 口干 出汗 啰音治疗组 治疗前 6.00±1.36 5.70±1.64 6.00±2.49 4.30±2.04 3.50±1.941.53±1.111.27±1.23 1.80±2.31(n=30)治疗后 2.80±1.56*△ 2.70±1.44*△ 2.70±1.44*0.90±1.61*△ 0.23±0.73*△ 0.10±0.31*△ 0.30±0.47*△ 0.70±1.29*△对照组 治疗前 5.80±2.07 5.80±1.56 6.10±2.55 3.90±1.61 3.90±1.611.60±0.861.20±0.71 1.80±1.86(n=30)治疗后 3.70±1.29*3.40±1.89*3.40±2.70*1.90±2.61*1.27±0.91*1.27±0.91*1.13±0.63*0.10±0.55*

2.3 两组不同时间节点症状总分重复测量比较 见表3。由于受试者较少,治疗时间较短,为进一步分析两组的症状积分的比较,故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同时间点比较F=176.002(P<0.001),可认为不同时间点症状总分存在差异;组别与时间交互作用示F=15.973(P<0.001),可认为时间与不同治疗方案存在交互作用,治疗方案与治疗时间共同影响症状总分结果。组间比较示F=16.703(P<0.001),可认为不同治疗方案最终的症状总分不同。对每组3个时间点进行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结果示3个时间点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可认为随着治疗进行,症状总分有效降低。综上,可认为两种治疗方案均能有效降低症状总分,且治疗组在降低症状总分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

表3 两组症状总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症状总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本组治疗1周比较,△P<0.05。

组 别 治疗1周 治疗2周治疗组 19.57±4.72* 11.77±6.21*△对照组 32.10±10.39* 21.77±11.20*△n 治疗前30 38.73±10.67 30 38.70±7.80

3 讨 论

慢性支气管炎(CP)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多种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病毒、支原体、细菌等感染,免疫、年龄、气候等因素,接触有害气体和有害颗粒等[7]。对于发病机制,目前普遍认为多是由于炎性细胞长期对CD4+T、CD8+T细胞等相关的免疫细胞进行攻击,导致其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所造成的[8]。可因吸烟、受寒等多种原因导致急性发作,从而出现发热、咳嗽、咯痰,甚至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的症状[9]。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可归属于中医的 “内伤咳嗽”“痰饮”“喘证”等病证范畴[10],多因痰热郁肺而致,治疗应以清热化痰、止咳平喘为法。

清热平喘定哮方主要成分有射干、炙麻黄、桑白皮、黄芩、柴胡、竹沥、半夏、前胡、紫菀、冬花、枳壳、桔梗、甘草。方中射干、炙麻黄并用宣肺消痰平喘;黄芩、半夏清热化痰;柴胡与黄芩、半夏相配伍,通调表里、清热燥湿化痰。有研究表明黄芩抗菌作用广,对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甲型链球菌、百日咳杆菌、嗜血杆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或杀灭作用[11];其活性成分黄芩苷可能作为LTB4受体拮抗剂,抑制LTB4引起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反应[12]。紫菀、款冬花两者相须为用,使润肺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增强[13]。 前胡疏散风热,降气化痰。 张志聪[14]指出人体之气随呼吸出入,上下循环,咳而上气是阳气在上、阴气不升,上下之气不交,金水子母之气不续,金水之声反闻于呼吸之门户—喉所致。枳壳理气宽胸,气顺则痰消;桔梗辛散苦泄,开宣肺气,祛痰利咽,枳壳、桔梗一升一降调畅肺气,黄师称之为天地升降汤[15];生甘草止咳利咽,调和诸药。综观全方,清温并用,升降相宜,气血同调,以清肺化痰为主,兼顾理气、活血之法,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痰热郁肺证。

本研究显示,清热平喘定哮方治疗痰热郁肺型慢性支气管炎的总有效率和临床控制率与对照组相当,在降低患者症状体征总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对主要临床症状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表明清热平喘定哮方对痰热郁肺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有显著临床疗效,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疗效还有可能增加,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在临床试验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研究。

[1] 巢强华.中医辨证施治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1):213-214.

[2] 徐英敏,刘鸿雁,蒋士卿.降逆止咳汤治疗痰热郁肺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55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7):302.

[3]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0-6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65.

[5]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70-96.

[6] 余小萍,黄吉赓.黄吉赓肺病临证经验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3-58.

[7] 许建新,王洪玉,郭欣.苏黄止咳胶囊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临床观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3):188.

[8] 蒋旭宏,黄小民,何煜舟.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急性支气管炎伴发热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3):181.

[9] Zhong Y,Mao B,Wang G,et al.Tangreqing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for acute exacerbation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 systematic review[J].J Altem Complement Med,2010,16(12):1309-1319.

[10]刘德泉,秦平,翟玉华.黄芩百部汤治疗小儿慢支炎40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信息,1996,13(4):37.

[11]翁维良,房书亭.中药临床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78-312.

[12]秦小卫,郑茂荣,贤龙,等.黄芩甙白三烯B4引起的银屑病患者中性粒细胞趋化反应的影响[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8,31(2):150-153.

[13]徐国龙,陈维华,张明淮,等.药对与临床[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04-216.

[14]曹颖甫.金匮发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216.

[15]吴昆仑,余小萍.平喘定哮方治疗咳嗽的体会[J].四川中医,2002,20(2):34.

猜你喜欢
肺型平喘黄芩
平喘止咳汤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效果分析
不同影像学征象对手术切除的浸润性黏液腺癌预后影响的M eta 分析
黄芩苷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张永新:种植黄芩迷上了“茶”
观察通腑平喘汤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
依达拉奉对小鼠肺型氧中毒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型与肺功能、CAT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黄芩苷脉冲片的制备
黄芩酒制前后黄酮类成分含量变化及炮制机理
慢支中医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