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城镇化视域下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发展研究

2018-02-05 06:54王京转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广场城镇化社区

王京转

1. 引言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正是中国城镇化高速发展的三十年,这三十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比从不足20%到超过50%,城镇生活成为主导的社会生活形式。近年来,我国农村城镇化更是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中央对城镇化的局部试点已经完成,“农村城镇化”已达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战略目标的载体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之一的地位。2013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李克强总理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强调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1]。

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02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了《农村体育工作暂行规定》;2010年6月国家体育总局、文化部、农业部印发的《关于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功能进一步加强农村体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2015年1月在江苏南京召开的全国群众工作会议上,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工作报告指出:把全民健身作为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举措,将群众体育工作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一系列文件的颁布和实施,都是为了加快农村群众体育文化事业发展,为农村体育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强大的政策保障。

2. 结果与分析

2.1 概念的界定

农村城镇化(Rual Urbanization)是指人口、资本以及各种经济要素和文化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活方式转变,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

广场文化不是广义的概念,它的特定内涵是以城市广场为载体,以市民文化为渊源,以群众有序参与为实质,与现代生活方式相联系,人、自然、活动相协调,有鲜明价值指向的公共共享的文化。随着广场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国的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形式多样的广场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2]。广场体育文化活动是指以城市广场为载体,借助基础体育设施,以各种体育健身、休闲、娱乐活动为手段,与现代生活方式相联系,与人、自然、社会相协调,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锻炼身体、愉悦身心、发展人际关系等具有特定价值指向的文化体育活动,本文特指新农村广场体育文化活动。

2.2 农村城镇化视域下影响居民参与广场体育文化活动的因素

2.2.1 内部因素

受农村传统观念的束缚,还有很多女性居民不好意思走进广场进行体育锻炼,占11.23%;部分居民因没有人去指引,缺乏体育锻炼常识,也占据了近两成的比例。居民参与广场体育文化活动的形式中,和邻居朋友一起的排在第一位,占49.95%,其次是个人自愿占23.57%,然后是和家人一起16.05%,最后是专门有人组织10.43%。从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居民喜欢和彼此熟悉、兴趣爱好相投的人一起参加体育锻炼,相互照应,从这些方面看出农村城镇化趋势下的新农村居民的喜好和传统观念、习惯。

居民参加广场体育文化活动的目的排在前三位的是:强身健体25.18%,防病防衰老17.43%,娱乐爱好14.25%。群众性体育活动是为了娱乐身心,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包括职工体育、农民体育、社区体育、老年人体育、妇女体育、伤残人体育等。大量关于体育活动的研究结果显示其能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的发生,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以及延缓衰老等,所以部分居民观念和意识的转变,已经刻不容缓。

2.2.2 外部因素

表2-1 居民不能参加广场体育文化活动的原因(选一项)

家务忙、上班累、设施缺乏为居民不能参加广场体育文化活动的三大主要原因。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首要任务是要高度重视、充分发展新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其次是当地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体彩公益基金加大资金投入,修缮或者更换年久失修的运动场地和器械,以满足广大居民的体育运动需求。

从全民健身条例实施以来,只有部分经济条件好的区市会不定期的组织群众参加团体健身比赛等活动,多数做不到。其中“没有组织,不知道怎么锻炼”占据10.83%。从整体情况来看,广场舞有一部分社会人士进行免费指导讲解,而其他项目,有资质的专业的社会指导员,能够为参与者进行免费的指导,非常匮乏。只有部分经济基础好的社区,花费高额的学费,聘请健身活动指导员进行讲课指导,这让大多数社区望而却步。

3. 农村城镇化视域下广场体育文化的发展思路

3.1 构建四级管理结构,加强政府调控能力

利用广场的“中心”优势,发挥其辐射作用,建立以“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居委会—活动站”为主题结构的体育文化发展长效保障和调控管理结构,积极开展“地方特色体育文化品牌”,发展成立社区体育协会、俱乐部等扩大社会影响力,将广大人民群众吸引进来,使其在有组织的状态下进行体育文化活动,并建立各区市之间的体育文化组织网络,实行资源共享。市、区政府主要任务是负责给出本城区的体育广场文化活动的指导原则;每个街道办事处把这些指导原则转化为具体的广场舞活动计划;居委会负责通知本居民区的居民相关活动的具体事宜;而最下层的体育活动站负责管理场地和设备。每一层的管理团队应该精简,打通上下层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

3.2 完善宣传途径,增加价值认同

人们通常对新鲜的事物都抱有抵触心理和不理解,这样就会产生很多误会,在当前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广场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健身活动要消除人们现有的“扰民印象”就必须进行大力宣传,要让广大居民群众认识到开展广场体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可以采用传播媒介进行宣传,提高社区居民对广场体育文化的认知度,营造和谐的广场体育活动健身气氛,激发更多的人参与到广场体育活动组织中来。也可以定期开设广场体育活动课堂,讲授有关广场体育活动的健身知识、健身方法,利用不同的形式调动社区居民参加广场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让广场体育活动参与者在快乐中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同时,可以通过一些公共设施直观的向群众展示广场体育活动健身的正确方法,如在锻炼早、晚的高峰期,利用广场上的大型LED 屏幕,播放一些的全国广场体育活动等级动作视频,观摩正确的广场体育活动技术动作、矫正错误的舞蹈动作,提高广场体育活动运动水平和对广场体育活动健身的意识。

3.3 缓解噪音扰民矛盾,完善政策措施

强调政府部门的管理意识,制定地方特色的广场体育文化活动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聘请专业机构对综合性健身广场和体育设施进行合理定位和科学布局;处理好广场亮度、噪音等不文明现象,构建和谐社会;扩大广场面积,建设风雨球场。

广场体育活动扰民的问题,其根本远在在于广场体育活动在飞速的发展过程中,缺乏相匹配的法律法规。我们可以对广场体育活动的进行时间进行严格的限制,早上进行广场体育活动锻炼的时间不应该早于7点,而晚上则不可以晚于21点;根据广场体育活动举行地点分布,凡是在居民区附近进行锻炼的,音乐的音量大小也要严格限制,不能打扰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而且对广场体育活动的进行地点都需要实现备案,这样每次举行提前活动的时候,都可以查询本地点有没有被征用,较少了竞争的情况,合理利用了场地资源;同时建议,对一些学校和事业单位的操场和健身设施进行对外开放,或者降低会员收费,这样可以有效的增加各种场地和设备的利用率。

3.4 利用比赛机制,加强队伍间交流

地方部门经费有限,可利用好地方企业和爱心人士的经费投入,建设健全体育运动设施,可在适当的位置对其进行广告宣传;发挥职能部门的组织和领导优势,定期安排丰富多彩的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建立专业的培训站或咨询点,让专业人士因人而异制定适合个体的运动项目、运动处方,避免运动损伤,消除运动恐惧。

如果能够为广场体育活动等社区体育活动建立一个官方或者民间的组织机构,负责这些活动的一些顶层设计,比如一些管理、协调资源和发展规划等,定期为各种活动设立比赛奖金,设立一些正规比赛。编排一些官方的经典广场体育活动动作以及曲目,甚至能够促进专业指导员的培养。

可以通过设立排行榜的方式,把比赛的结果公开公布,并把好的一些队伍作为城市名片,这样可以激发各个城区的努力提高自己的广场体育活动的水平,促进各个地区广场体育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在建立一些竞争性比赛的同时,也增加一些友谊性比赛,通过比赛增进不同城区之间的队伍的交流。通过不同水平的队伍之间的交流,可以提高总体的广场体育活动的水准。

3.5 提高管理者自身水平,完善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机制

利用好地方学校体育老师、文体活动积极分子还有青壮年这个庞大的群体,培养专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促进他们的积极性,建立好保障机制,可对体育老师的职称评定和工资待遇,其他人员给于相应的社会福利等;丰富广场体育文化活动项目,保护发展地方特色体育文化项目;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拓宽知识面,摆脱旧思想的束缚,调动他们的运动积极性,融入广场体育文化大家庭。

在建立了层次化的专门的社区体育活动管理机构的情况下,一方面,这些机构的管理者要定期接受专业培训,了解和熟悉其他兄弟城市的广场体育活动的管理经验,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高校和这些管理机构要形成好的联合培养机制,其中包括在高校中直接培养专门管理人才,毕业之后直接到该管理机构下工作。中国自古就是“学而优则仕”,这个体制同样适合培养专门的社区体育指导员,对于优秀的社区体育指导员,他们天生就是最好的组织管理者。高校的体育专业可以设立专门的社区体育指导员专业,培养专业的人才,不但能够改善体育生的就业问题,而且可以提高各个社区的体育竞技水准。

[1] 李克强.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4-10.

[2] 仇保兴.新型城镇化:从概念到行动[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11—18.

[3] 吴斗雷,田祖国.民族传统体育与广场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28-31.

[4] 郑彩壮,毕亚旭.建设文化大省与推动广东体育文化发展的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1(3):60-64.

[5] 饶传坤.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以杭州市城西居住区为例[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1):16-20.

[6] 冯胜刚.对文化和体育文化定义的求索[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6):70.

猜你喜欢
广场城镇化社区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布鲁塞尔大广场
社区大作战
在广场上玩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广场
影像社区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