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8-02-05 06:55杨勇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待业云南省运动员

杨勇

举国制的体育事业下,受运动员自身条件的限制,我省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渠道少,就业范围窄。现有的再就业途径主要有政策性安置、货币补偿、自谋职业、入学深造等。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劳动人事体制改革,政策性安置人数逐年减少。很多运动员在十几年的运动生涯中,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体育事业,他们退役后在谋生的道路上却走得异常艰辛,为了生存,他们只好从事推销化妆品、卖服装、看大门、给大公司打杂等临时性工作。退役运动员在就业工程没有积极的跟上,一些相关的法规性文件没有出台,这就给退役运动员带来相当大的麻烦,退役运动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我们不能因为他们退役了就置之不理,必须对退役运动员高度负责,带着感情安置工作,运动员退役问题关系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运动员所从事的体育项目与再就业安置工作衔接不上,运动员的职业教育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经济补偿金没有及时到位。

目前,运动员低成才、高淘汰现象依然较突出,竞技体育训练的长周期和超负荷,使运动员承受着极大的生理、心理负荷,正常的文化教育、职业培训等方面与同龄人相比较为欠缺。在目前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运动员就业势必较为困难。基于此,本研究拟通过对云南省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状况的调查,了解云南省优秀运动员退役安置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对策,为云南省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安置工作的提供参考建议和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云南省呈贡体育训练基地99名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情况为研究对象。退役运动员中男运动员61人,占61.6%,女运动员38人,占38.4%,年龄最大的37岁,最小的22岁。其中30岁—37岁22人,占22.2%;25岁—29岁65人,占65.7%;24岁以下12人,占12.1%。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与内容的需要,查阅有关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和就业保障方面的政策和信息等文献资料,并进行系统的整理,为本课题提供参考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通过《云南省优秀运动员就业及职业教育培训意向调查问卷》设计、发放与回收,对云南省呈贡体育训练基地田径、自行车、摔跤、摩托车、小轮车等5个项目99名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

1.2.3 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云南省体育局、云南师范大学、云南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访谈,了解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安置和创业情况方面的对策及建议,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4 数理统计法

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云南省退役运动员的文化程度调查与分析

云南省体育局系统运动员编制共1123人,截至2011年12月,各训练基地上报在职在编退役运动员317人,占运动员总数的28.2%,其中隶属呈贡体育训练基地在职在编的退役运动员有99人,占全省退役运动员总数的31.2%。这些数据可看出,已经有相当人数的退役运动员等待相关部门安排就业。

从表2可知,退役运动员中拥有大学文凭的41人,大专20人,大学在读6人,大专在读1人,中专文凭17人,高中文凭8人,初中文凭6人。据访谈了解,这些所谓的大学大专文凭基本上都是运动员在队训练期间,依据自己的运动员级别,在相关政策的照顾下,挂名就读所得,实质上和全日制本科、专科的在校大学生学业方面存在极大的差距,某种程度上他们的文化水平也就相当于小学或者初高中层次,所谓的文凭也只能是一纸空文,由此可见退役运动员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是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这也成为很多退役运动员无法安置的原因之一。

表1 云南省退役运动员的学历情况一览表

(注:N=99人,下同)

2.2 云南省退役运动员待业时间的调查与分析

据问卷调查显示,云南省最早的退役运动员1998年退役,至今已经待业13年,最晚2011年退役的运动员也差不多待业1年,待业11年-13年的退役运动员有5人,占5%,待业5年-10年的退役运动员有58人,占58.6%,待业2年—4年的退役运动员29人,占29.3%。待业1年的退役运动员7人,占7.1%。从以上的数据可以清楚看到,云南省退役运动员的待业时间较长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见表2)

表2 云南省退役运动员的待业时间一览表

进一步对退役运动员待业期间的情况做了访谈(见表3),这些退役运动员除7人大学在读,其余92人都是在外打工,其中有34人曾在健身俱乐部担任健身教练;21人在超市、服装店、鞋店、化妆品店等做导购员或收银员;有11人在KTV、酒吧等娱乐场所做过迎宾员或酒水推销员;15人曾在地州体校和各类民办学校当代课教练和代课教师;也有7人退役后尝试自己创业,如开网店、开小吃店、精品店、服装店等;甚至曾有4人摆过地摊、送过快递等。大多数退役运动员更愿意从事自己熟悉的或者与自己专业相近的工作,长期的近乎封闭式的体育训练导致他们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同时,也因为“术有专攻”,退役运动员的综合能力相对有限,这些问题无疑又给他们在就业的时候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多数退役运动员在谈及打工的经历时都深感无奈,由于社会阅历有限,工作经验缺失等诸多问题直接导致工作压力很大,或者难以胜任用人单位安排的工作。

表3 云南省退役运动员待业期间从事工作一览表

2.3 云南省退役运动员的安置情况调查与分析

自1998年至2011年以来,云南省在职在编运动员因年龄,训练状态以及身体原因等各种客观因素而退役的运动员已达到300多名。长期以来,运动员的退役就业安置一直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是政府以及体育相关部门没有适合的政策安置,另外一方面就运动员自身来说也存在相应的问题。如何顺利安置这些退役运动员已经成为直接影响我省竞技体育事业长足发展的紧迫问题之一。

从调查数据来看,目前云南省优秀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形式主要为自主择业(货币安置)(包括就学)、组织安置两种。其中,自主择业72人,占72.7%;组织安置20人占20.2%(其中事业编制12人,机关行政编制8人);上大学7人,占7.1%,基本形成了以自主择业为主、组织安置为辅的安置模式,就业安置情况不容乐观(见表4)。

表4 1998年至2011年以来云南省安置运动员情况一览表

2.4 影响云南省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的因素分析

2.4.1 退役运动员就业优势因素分析

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退役运动员保障政策和文件,主要有国家体育总局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的意见》和《运动员聘用暂行办法》、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做好运动员职业转换过度期工作的意见》等。各省市也相应出台了配套和具体的实施办法,为做好运动员安置工作提供了最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就整体而言,运动员客观上存在文化素质的不足,但他们久经竞技体育特殊磨练,有着一般青年所不具备的精神和气质,蕴藏着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巨大潜质。特别是所具备的战胜困难、挑战自己的体育竞技精神,使他们能从容面对退役后的困难和挑战。此外多年专业训练所具备的技能和专长,使他们热爱体育事业,拥有从事与专业相关职业的巨大优势。相信这些方面会给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带来一定便利

2.4.2 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劣势因素分析

根据目前我省就业现状及综合上述调查情况显示,退役运动员就业的主要困难有:

3.4.3 近年来,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主要为:一是每年一、二十万的高校毕业生等新增劳动力的就业,二是本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外省来云南省的就业人员的增多,就业岗位紧缺。退役运动员在不具备较强竞争力的情况下,就业难度可想而知。

3.4.4 很多运动员获得了高校“文凭”,但由于其接受的基本上是挂名教育,所以就业时很难凭借所学专业寻找工作;即便在该专业领域找到了工作,也较难胜任。一些社会影响力较弱、社会关注度相对较低的运动项目,如田径、举重、射击等项目比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足球、篮球、乒乓球等项目更为困难。

3.4.5 目前运动员在体育岗位就业的主要问题为:一是虽然愿意并希望在专业队担任教练,但这毕竟属于少数优秀运动员;其次是做体育教师受门槛及事业编制等其他原因的限制;三是在体育行政和事业部门任职,但目前可提供的就职机会很少;四是进入体育服务和制造企业,尤其是健身俱乐部或大型健身场馆当教练,虽运动专项技术水平优势明显,但企业所需求的知识、技术和技能较为缺乏;目前阶段健身市场发展又有待健全,竞争较为激烈;有很大部分运动员因多年的训练生涯带有伤病等的困扰,不愿也不宜从事此类职业。

3.4.6 以运动员从事体育教师职业为例分析,我们发现: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关注的逐步上升,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也相继提高,如体育分值在各级升学考试中比重增大等政策的出台等,教育部门对体育教师的需求也相应增加,退役运动员能较好地满足这一需求,这为运动员提供了就业的基础和空间,如担任体育中、小学教师,能更好开展青少年体育教育及教学工作,同时也可加强业余训练工作。这些基地和学校愿意接受运动员担任体育教师,有的地方基层体育教育部门利用已有的政策,通过积极争取,正在逐步公开招聘并优先聘用退役运动员。

但因受以下因素的影响,运动员担任体育教师仍有很多困难,除上述受教师资格证书的限制和用人单位人员进编的限制外,主要有:首先是运动员从小在省会城市专业队训练,一则不愿退役后马上去基层,二则除原招收地外的其他县市缺少相应的社会关系,普遍会产生顾虑和担心,由此影响了运动员的基层和异地安置,使之失去可能较好、较合适的就业的机会;其次是受专业和项目限制,如招聘岗位很多是球类专业,因市场和高校对球类专业运动员其需求较大,很多运动员刚退役就进入健身就业市场和高校,因此应聘者不多,如在我省一次对乒乓球和网球体育教师公开招聘中,近20位应聘者中无一专业队运动员,而如重竞技和体操等项目招聘的体育教师岗位又相对较少。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待分配年限长,疏于管理,缺乏引导

为了不影响运动员的训练和管理,各训练单位大都强制要求运动员退役后回家等待,由于工作安置的不稳定性,大部分退役运动员都不愿回家,宁愿自己在外租房,一边打工一边等待安置。运动员退役后思想情绪和自我约束松懈下来,给管理带来很多困难。

4.1.2 综合基础弱,技能单一,安置满意度低

原有体制的原因,大多数退役运动员除本身的专项技能外,没有其它的技能,加上文化程度、综合素质以及能力等方面的原因,使得他们在退役后不能很快的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变化,造成工作的安置中,接受面狭窄,选择面小,安置双方满意度低等问题。

4.1.3 安置进程较慢,运动队占编超员现象普遍

由于相关政策的不配套,退役运动员身份不能确定,造成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困难重重,造成运动队中占编超员现象严重。有一些退役运动员已经联系好了接收单位,但对方要求必须是干部身份才能接收,现在停止了转干,身份不能确定,只能等待。已经在省体育局系统内工作了的13名退役运动员也是因为目前还不能转变身份仍然占着运动员编制,领取运动员津贴。也有个别运动员退役后在外事业有成,但关系仍保留在原训练单位,身份仍是退役运动员。

4.1.4 思想保守,观念陈旧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大部分退役运动员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守着 一份津贴等待国家安置,不愿冒风险。不少退役运动员特长单一,没有经过职业培训,有没有年龄、学历方面的优势,对走上社会缺乏不要信心。因此,如何积极引导退役运动员转变择业观念,主动走进社会,迎接二次就业,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4.1.5 条件束傅,就业面狭窄

实现退役运动员再就业不仅受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制约,也受国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与事业单位制度改革的影响,也与运动训练、竞赛等相关政策交互作用,体制改革进程中各行业改革进程不一,也影响了安置工作的顺利进行。自中央规定停办转干后。退役运动员的身份不能确定,既不是工人也不是干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安置。

4.1.6 体教结合涉及面小,力度不足

虽然国家对优秀运动员读书问题给予了许多优惠的政策,体育成绩突出的运动员退役后进大学深造可以获得“免试”等特殊关照。然而,在整个运动员“金字塔”塔尖的极少部分人得到有效保障的同时,大量因伤病或成绩平平有无一技之长的“塔中、塔底”运动员退役安置问题便成了不容回避的难题。

4.1.7 相关制度不健全,自主择业积极性不高

由于云南省相关政策、制度的不完善,目前我省还有相当数量的运动员退役后仍然享受运动队的津贴和调资政策,不少人安于现状,保底思想严重、每月单位发一份,外出打工再挣一分,抱着“铁饭碗”不愿自主择业冒风险。

4.2 建议

4.2.1 发挥各级政府部门的宏观指导作用,将地方运动员职业辅导培训纳入运动员保障工作体系

政府在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中处于宏观指导地位, 通过制定和完善政策,不断优化政策环境,将会更好发挥其宏观指导作用。省市体育部门应在国家和总局已有文件政策的基础上,联合相关部门以文件、规范等形式,出台地方运动员职业辅导指导性意见,将职业辅导培训纳入地方运动员保障工作体系中。

4.2.2 加强和地方各级体育部门及人事劳动部门的联系,为运动员从事体校教练做好基础工作

为运动员进入体育运动学校从事教练工作,省级体育部门要加强和地方体育部门的联系,掌握各级体育运动学校对教练员的需求,为运动员提供相关信息,协助做好推荐工作;同时应和人事劳动等部门加强联系,在教练岗位编制、单独招考和聘用等方面争取更多优惠政策。

4.2.3 加强职业培训和鉴定工作的研究。

开展运动员职业辅导培训研究工作,随时掌握运动员在就业方面的最新动向,以便研究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在目前基础上,将运动员职业辅导培训工作分类细化,同时丰富内容,提高层次,以便满足不同运动员的不同需求.

4.2.4 建立多元化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体育部门应加强与目标部门的联系,以寻求合作,建立多元化的培训体系。根据优秀运动员的就业意向,应和需要运动员专长的如公安、警察、税务、金融、海关、健身服务等部门加强沟通合作,建立职业培训体系。尤其应加强和教育部门的联合,对运动员取得教师资格认定有关工作进行研究,提供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办法。

4.2.5 转变观念,加强运动员退役心理调适期教育工作

针对运动员退役后接触的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专业队的外界,所产生的顾虑和担心等诸多心理问题,要尽早开始做运动员的思想工作,可以在入队不久就开始进行有关的思想教育,退役前期更应该重视做好重新认知自我、认知社会等心理调适教育工作,引导其转变观念,更新思想。

[1] 国家体育总局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的意见》.

[2] 马耀琪.我国优秀运动员退役再就业的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9年06期 .

[3] 郝森.我国退役运动员安置问题分析[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8年05期 .

[4] 李大秀.退役运动员退役再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J]. 现代交际. 2010年10期.

[5] 陈林祥.我国优秀运动员退役安置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5):8-11..

[6] 高毅勇.运动员退役再就业问题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2(5):47-49..

[7] 于萍.我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现状与对策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 2010.

[8] 姚小林.退役运动员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研究[D]. 武汉体育学院 2006.

[9] 张国海.我国运动员退役安置现状及对策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09.

[10] 何平.试论我国退役运动员就业的困境及其对策[J]. 中国体育科技. 2008年03期。.

[11] 闫静.江苏省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 扬州大学 2009.

[12] 孟凡强,冯火红,崔颖波.我国退役运动员再就业保障的制度缺陷与对策思考 [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01期 .

猜你喜欢
待业云南省运动员
从《待业啄木鸟》说开去
待业啄木鸟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困境成因与解决策略①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