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家文物古建筑保护
——以南京明清文人故居为例

2018-02-07 07:29李玉洁李经纬韩欣倩蒋昕培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8年7期
关键词:故居古建筑文人

李玉洁,李经纬,韩欣倩,蒋昕培

(南京审计大学,南京211815)

1 引言

如今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对国家文物古建筑的消极影响也不断增加,其保护情况参差不齐,部分古建筑破坏情况严重,再加上年代久远、自然损毁、法制不完善、管理缺位等原因,现在文物古建筑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本文以南京明清文人故居为例,了解文物古建筑现在保护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探索更为合理的保护与开发模式。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这对古建筑的保护和文化的传承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2 南京明清文人故居保护现状

中国在文化古迹保护上起步较晚,20世纪中国才开始出现相关的专著和规定。一直以来国内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在保护理念、工作机制上存在较多缺陷,导致大量的历史建筑在旧城改造过程中遭到肆意破坏。如今受到破坏的古建筑逐渐引起政府和人们的重视,人们开始意识到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性,政府和一些民间组织也开始采取相关措施来保护历史建筑。

在实地考察中,我们发现南京已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明清文人故居由于有法律保护,保护状况普遍良好,但许多还未列入保护名单的故居情况着实糟糕。其中,保护较好的故居约占总数的40%,主要是纪念馆、博物馆等。调查数据显示,南京市目前仅有11处历史名人故居对外开放。其中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对外开放的有3处,如:赛珍珠旧居、杨廷宝住宅、魏源故居;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的有8处,如:甘熙宅第、拉贝故居等。保护状况一般的有15%左右,也就是说,剩下的45%的文人故居的保护状况堪忧。

一方面,由于老城长期发展的惯性与历史文化保护的矛盾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对于已经保护的名人故居大多数不够保护维修和利用发展的开支,经费不足,且管理机构不确定,缺乏适用的管理办法。许多问题导致文人故居还在继续消失,许多故居已经徒具虚名,有的仅是在上面挂块牌子,写明某某故居,其实早就变成了大杂院;有的只修缮厅廊门窗,原有的文化氛围荡然无存;更有的故居恢复的毫无历史感,修复如同新建,实在是无味至极。如: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殷高巷14号的刘芝田故居。刘芝田在光绪年间购得此处房产时,房屋多达百间,占地颇广,而如今只剩下六个大院,外墙斑驳,木门破败。

鉴于南京明清文人故居的保护和利用存在以上一系列的问题,文物古建筑的保护需求变得格外迫切。根据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数据显示,登记历史名人故居有248处。但目前文物古建筑的利用和保护方法并不多,还仅仅局限在政治和文化有巨大影响的历史名人建筑上,更多的古建筑尚处于有保护无利用,甚至无保护无利用状态。总的来说,古建筑的实际保护状况堪忧。

3 文物古建筑保护的意义

文物古建筑作为珍贵的人文资源,是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灵魂。中国的每一座城市在一定意义上都可以被称作历史文化古城,每一座古建筑都体现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延续古建筑历史文脉,提高其文化价值。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不是单纯的文物建筑保护,而是更多地立足于对整个城市的环境及历史发展轨迹的尊重,重新认识并充分利用各种现有资源,保护和利用好文物古建筑,丰富城市的内涵。通过开发历史名人旅游资源,以实物、故事等多种形式,来体现文物古建筑特定的时代与地域的文化内涵,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让人们体会到古建筑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背景,提高其历史文化价值。其次,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对文物古建筑进行合理开发利用能对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它可以带动旅游资源的发展,促进当地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的迅速发展。另外,文物古建筑可引起相当多的层次较高的经济、文化、科技界人士对当地的关注,有力地推动城市全方位的发展。也可以利用文物古建筑的影响力举办一系列的学术研讨会,提升公众的了解程度,同时加大旅游的吸引力。[1]每一座古建筑不只是一座房子,它们的身上有着一个时代的写照,唯有文物古建筑与现代世界互相融合,才是最好的方法。

4 文物古建筑保护的措施

在明清时期,作为我国著名古都,南京曾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风貌的城市。然而在今天,南京的历史特色正逐步消失……因此,权衡好开发和利用文物古建筑,不仅帮助我们保护历史,传承文化,而且有助于促进城市全方位发展、丰富群众的精神世界,从而作为人民幸福指数提高的重要落脚点。

我们结合南京明清文人故居保护的现状,探索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名人故居,综合考虑可以在国内普遍推广的保护措施,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4.1 尊重建筑原貌,力求真实再现

保持建筑最原始、最本然的面貌,是我们保护文人故居最根本的出发点。我们研究历史,一切都要从“古”出发,因此我们要保持历史建筑的原汁原味,才能让真实的历史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进而可以了解、深入地研究历史人物,让古为今用,历史文化才得以传承。

4.2 深度挖掘文物古建筑的文化内涵

每一座古建筑一定都有它背后的故事,房屋的主人也必定有家喻户晓的作品流传于后世。通过文物古建筑,我们要让游客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座古老的建筑,更要让游客了解到文人的故事,引导更多的人阅读名人的作品,了解古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让中华文化一代代地传承下去,源远流长,发扬光大。

4.3 从法律开始,提高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

早在18世纪中叶,英国就出台了有关保护文物的法规,在这一方面,中国的起步相对较晚。进入21世纪以来,国务院、国家文物局和地方政府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文物保护的条例,但是效果并不是十分明显,就南京来说,文人故居的保护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因此,加强文物保护方面的立法、执法,是保护文人故居最强有力的保证。

并且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人民的需求已经由主要满足物质需求,转化为主要满足精神需求。加强对国家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就是加强社会的文化建设,可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有利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4.4 引进科技人才,促进保护现代化

现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通过科技手段引进科技人才,促进名人故居保护现代化。引进高知分子,致力于网络平台专门管理和文物价值开发两个方面。网络平台管理主要分为前期开发和后期运行。前期开发需要引入专门的人才,后期应当对部门内部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基本的使用方法。其中,文物价值开发是重中之重,也是文物古建筑保护的一大核心。国内对于名人故居保护十分精通的人数量很少,再加上国内对于名人故居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国内可借鉴的管理案例少,相关人才也少。国家应当积极鼓励和引导,培养相关人才。

5 结论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魂。文物古建筑及其周边环境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保护古建筑合理开发和利用,对于城市的发展、文化的传承都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逐步意识到文化与经济相融合的重要性,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只有平衡好二者的关系,协调发展,才能保证文化的长久持续、国家的文明富强,才能促使国家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猜你喜欢
故居古建筑文人
卫立煌故居
古代文人与琴棋书画
古代文人的雅号由来
古建筑取名有什么讲究
文人吃蛙
中国古建筑
山西古建筑修葺与保护
魂兮归来返故居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明清鼎革之际文人不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