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活在我们心里

2018-02-07 16:49赖桢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诗歌朗诵顾城世间

赖桢

“春天快要消逝了,树上还有浓稠的鸟鸣。这样就很好。”这是来自余秀华的一句诗。她是一个农民,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还有身体缺陷,不过,诗是灵魂起舞,与尘世的肉体没有关系。让我们走近诗歌朗诵,感受美的熏陶。

诗是什么?诗人郑炜说:“诗是一种回忆,一种想象,一种虚妄的表达。”白居易的平白现实,杜甫的沉郁忧愤,李白的浪漫飘逸,都曾给我们后世读者带来鲜明印象。

人类为什么会想到写诗?作家周作人说过:“我们于日用必须的东西之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诗就是这样一种精炼而回味绵长的作品。

那我们为什么又想到朗诵?中国是诗的国度,最早的诗歌就是唱出来的,重章叠句,伴着山水清音;宋代的词也是歌出来的,有人饮水处就有歌声;欧洲古代的诗歌是吟游的盲诗人或浪子在街巷中的弹唱,这是人自然心緒的流露,是最质朴的表达。当下中央电视台也有一套由董卿主持的受全国人民欢迎的节目——《朗读者》,用诵读传递文化,故事和思想。

我们可以看到,诗里有四季轮回,有爱恨情仇,有世间百态,有过去现在和未来。每读一首诗,诗就在世间重新活一次,作者与你就又有了一次温暖的相逢。诗与远方并称,就成了理想,譬如博尔赫斯所言“被听成了一首诗的城市”;诗与画融合,就成了观之无尽的韵味和具有质感的岁月,如翟永明《画中人》所写,“一笔唐,一笔宋,一笔元明清,一笔下去三千年”;诗有了故事,可以摹尽人间情状而永传不朽,如八百四十言《长恨歌》;诗遇上现实,也可以点燃希望,如顾城所写“一切都是种子,只有经过埋葬,才有生机”。

我们去读诗,读的是几行文字,是数种悲欢,是一个人内心的倾诉,是一个时代,是默默生长的一个世界。我们需要《中国诗词大会》之类的节目来唤起人们对诗词的重视,我们也需要“感受汉语魅力,欣赏美文美音”来与诗词契合。正如《朗读者》所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了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一次朗诵,就是一次亲近,一次理解,一次阐述和传递,一次诗的重生。

让囿于方寸之地的我们,见见世界的模样;让只是百代之过客的我们,品味时间的醇厚;让尚为青涩的我们,感受风霜打磨后的阅历;让无法活在诗中的我们,能够让诗活在我们身上和心里。endprint

猜你喜欢
诗歌朗诵顾城世间
所谓世间,不就是你吗
雨后
麦 田
远和近
语文教学朗诵经验浅谈
诗歌朗诵在初中音乐课堂的融入分析
如何有效开展“翰墨诗轩”诗歌朗诵社团
不敢说的话才是最想说的话
巧用修辞 生动描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