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身教永远重于言教

2018-02-07 21:26金凤
现代妇女 2018年2期
关键词:叶圣陶孩子教育

金凤

教育家叶圣陶育有两子一女,分别取名:至善、至美、至诚。虽然工作繁忙,但孩子的早期教育,叶圣陶一直亲力亲为。

“对婴儿和孩子负有教育责任的,当然是父母”

叶圣陶出生于苏州悬桥巷,到了叶圣陶父亲叶钟济这一辈,全家人仅靠父亲给人做账房先生维持生计。虽是老来得子,但父亲对叶圣陶的教育却很严厉,总是以身作则,给孩子做榜样。

在父亲的有意培养下,叶圣陶性格开朗、爱看书,1907年,叶圣陶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也就是在这一年,他和妻子胡墨林组建了家庭。胡墨林比叶圣陶大一岁,1914年从北京女子师范毕业后,在南通女子师范当教员。1917年,叶圣陶应聘到直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现为叶圣陶实验小学)任教。

1918年4月24日,大儿子叶至善出生,小名小墨。叶至善六七岁的时候,特别调皮,对什么都充满好奇。一次,他见厨师用刀把鱼肚子剖开,便自己捉来一只小虾,尝试着用刀子去剖虾背。叶圣陶见到后,把孩子拉到一边对他说:“你把虾子剁成了这样,它妈妈怎么找到他呢?”听父亲这么说,叶至善手足无措地站在那,小声问:“虾子也有妈媽吗?”“当然,它不仅有妈妈,还有爸爸,还有爷爷奶奶,也是一个大家庭,可因为你,它们家失去了一个成员。它妈妈找不到它多可怜。”听父亲这么说,叶至善羞愧极了,跟父亲道歉道:“爸爸,我错了,我不该这么残忍,下次再也不会了。”

叶圣陶常说:“父母的教育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总是融入到了生活当中,一点一滴都是教育,孩子自然明白事理。”1922年,叶圣陶添了女儿叶至美。4年后,叶圣陶又有了小儿叶至诚。1930年底,叶圣陶应开明书店创办人章锡琛邀请,到开明书店任编辑。全家人从苏州搬到了上海。

“凡事都要换个角度去思考”

到了上海后,叶圣陶的工作更忙了,而3个孩子也已慢慢长大,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叶圣陶总教育孩子们:“话要好好说,事情要好好做。”在大事上,叶圣陶总让孩子自己拿主意,而小细节上他则特别看重。

在幼子叶志诚的心里,父亲唯一一次对他说狠话,是因为一支笔。那天,父亲正有事,便随口让小儿子把笔递给他,叶至诚也没多想,就把笔头朝外递了过去。哪知,叶圣陶一拿,抓了一手的墨水。当时,他严厉训斥了孩子:“你拿笔给人家,肯定是把笔柄朝着人家,不然抓着一手的墨水,多不好。同样,以后递剪子、递菜刀给别人也是如此,刀柄对着别人,这样才安全。”叶至诚听了直点头。

长子叶至善上中学时,成绩一度很差。这所中学教学严谨,而叶至善性格活泼,不喜太受约束。叶圣陶考虑着把孩子转去宽松一点的学校,妻子胡墨林知道后不太同意:“至善好不容易考上了这所学校,别人想进都进不来,老师管教得严,也是对孩子好。”叶圣陶笑了笑,劝妻子:“换位想想,如果把一只渴望飞翔的鸟整天关在笼子里,能开心吗?我们虽然是为人父母,但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他不开心,想换个环境,我们就要想办法去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叶至善转到了一所私立学校。果然,学习成绩好了很多,整个人也开心不少。

1937年,叶圣陶带着家人来到了重庆,为了养活一家人,叶圣陶又重新当起了老师,日子如此艰难,但叶圣陶不忘用自己手中的笔去抗战救国。1945年,叶圣陶一家重新回到上海。在父亲的建议下,叶至善到开明书店做了一名编辑,接过了父亲手里的笔杆子,投入到了文字的工作中去。

父子围桌改稿

至善兄妹三人对写作都非常热心。当时叶家出现的“父子围桌改稿”情景,让人羡慕不已。吃罢晚饭,碗筷收拾过了,植物油灯移到桌子中央,父亲戴起老花眼镜,坐下来改孩子们的文章。三个孩子各据桌子的一边,眼睛盯住父亲手里的笔尖儿,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挑错。有时候,父亲指出了作文中可笑的谬误,孩子们就尽情地笑起来。每改罢一段,父亲朗读一遍,看语气是否顺达。孩子们的原稿好像从乡间采回来的野花,插在瓶子里篷篷松松的一大把,经过父亲的梳理修剪,像个样子了。

叶至善介绍小时候父亲是怎样教他作文时,用了“不教”这样的字眼。原来,叶圣陶从不给他们教授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仅要求子女每天要读一些书,至于读点什么,悉听尊便。但是读了什么书,读懂点什么,都要告诉他。除此之外,父亲还要求他们每天要写一点东西,至于写什么也不加任何限制,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花草虫鱼,路径山峦,放风筝,斗蟋蟀,听人唱戏,看人相骂……均可收于笔下。

父亲在教育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不教中有教,其高明之处在于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启发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自觉性,让孩子自觉成才,自觉成长,而不是强制、苛求。

“做人做事,永不自满才能进步”

1947年9月16日,叶至善添了女儿叶小沫。此时,叶圣陶的3个子女都已先后成家,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叶圣陶把全部的爱都寄托在了孙辈身上。叶小沫最爱写作文,爷爷叶圣陶刚好在家里改全国中小学生的课本。叶小沫写好了文章就拿去给爷爷看。爷爷时常督促叶小沫,把之前改过的文章多拿出来看看,这样才能进步,才不会忘记。

1967年,20岁的叶小沫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了一名农垦战士。她开始给家里写信,写的最多的就是给爷爷的信。每一封信叶圣陶都会仔细看后,耐心地回复。从黑龙江回来后,叶小沫当了一名工人。1977年,《中国少年报》筹备复刊,叶小沫幸运地被报社录取,成为一名科普编辑。叶圣陶知道后,主动找到孙女,再三告诉她:“不懂就问,不会就学,要不断充实自己,如果知识不广博,那么很多稿子就没法下手处理,一旦处理不当,会把错误的信息带给孩子,那样就不好了。”永不自满是叶圣陶的家风,为此他为自己的书斋取名为“未厌居”,叶圣陶经常以自己的“未厌”精神教育子女,教子女们不要满足现状,要永远攀登高峰。

1988年2月16日,叶圣陶在北京去世,享年94岁。叶圣陶的3个子女,长子叶至善当了一生的编辑,女儿叶至美做电台英文翻译工作,小儿叶志诚是职业编剧,后来又任文学刊物《雨花》的主编,一辈子没有停止写作。三兄妹曾一起合作出版过《花萼》和《三叶》。而叶家孙辈中,从事文字工作的更是不在少数。叶圣陶去世后,叶家的每一个人都谨遵他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一直兢兢业业工作,踏踏实实做人。

(摘自《新天地》)(责编悬塔塔)endprint

猜你喜欢
叶圣陶孩子教育
霜的工作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燕子,住下吧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