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科交叉视野推进新媒体研究
——评《社区传播论:新媒体赋权下的居民社区沟通机制 》

2018-02-08 06:12□文│彭
中国出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王斌赋权网格化

□文│彭 兰

在中国的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社区传播方面的研究一直是较为薄弱的,这或许与过去中国的新闻传播研究只盯着大众传播的传统有关。尽管互联网兴起以来,国内新闻传播学者对社区传播的研究开始变得活跃,但是,大多数研究都主要面向虚拟社区,而有关网络对线下社区影响的系统性、深层次研究,特别是社区传播与现实社区变革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仍然是相对缺乏的。

然而中国社会的现实发展亟须对社区传播进行深入的实地考察和理论分析。一方面,互联网的影响正从虚拟社区向现实社区渗透,我们熟悉的论坛、微博、微信群、公众号等形式,正在变成社区居民的新媒介。它们在构建新的社区成员关系的同时,也编织起一种新的基层沟通网络。另一方面,中国的现代化、城市化进程,正使社区这样一种人们生活的基本单元成为一种新的基层治理单元。新媒体与城市化两个旋律的交织,催生了社区居民的公民意识、权利意识,社区沟通网络也成为公民自治、自我赋权的一种新的渠道。中国社会中线上世界与线下世界的信息交换、意识同构、能量共振正在随着新媒体在基层社会的广泛应用而成为一种深刻的现实格局。

从传播视角来关注与解释这些新的现象,无疑是新颖的、重要的。作为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者,王斌以他敏锐的目光选择了这样一个具有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重意义的研究话题,将其近年来探究的成果以《社区传播论:新媒体赋权下的居民社区沟通机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出版,以下简称《社区传播论》)完整地呈现出来,其研究具有学科交叉的开拓性意义。王斌将中国的社区媒介特征界定为“融合性社区网络”,在这一视角下探索了社会转型期和新媒体背景下我国的社区沟通问题,包括沟通媒介、沟通内容、日常交流机制、重大事件交流机制、社区治理机制、国家-基层互动机制等。他的研究并不拘泥于个案,而是将研究定位于社区传播这样一种整体系统,将社区成员、媒介与沟通、关系与权力、社区治理与社区行动等作为社区传播系统的基本要素层面,并建立了一个解释各要素关系的合理框架,为分析中国的社区传播开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王斌的这部著作不仅在选题上注重学科交叉创新,而且在具体的研究取径、研究内容中也时时注重传播学与社会学两种视角的融合,将传播领域经验事实的考察与中国社会的宏观变迁联系起来辩证分析,体现出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例如,他从信息流与影响流、传播权力等角度对近年流行的“网格化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也指出了目前的社区网格化仍存在工具理性大于沟通理性的问题,提醒我们需要超越将社区网格化当作应对危机的常态化措施的价值取向。作者的这种努力让我们得以看到“中国社区传播实践”从行动者到社会结构的整体面貌,梳理出了一条理论维度丰富、符合中国语境的分析路径。

作为一个有过多次海外留学和访学经历的研究者,王斌的研究具有突出的国际视野,但同时我们又可以看到他植根于本土的问题意识与人文情怀。他的研究不仅有深厚的理论根基,也有近距离的实地观察,以及严谨的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这也使得此书具有足够的说服力。信息传播技术日益深入每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新媒体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广泛,对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的研究也应在理论上、视野上、方法上有新的突破。希望有更多像《社区传播论》这样紧扣现实、学理扎实的创新著作问世,希望我们的新媒体研究从多学科中汲取营养,展示出的成果更加多彩纷呈。

猜你喜欢
王斌赋权网格化
Hydrodynamic metamaterials for flow manipulation:Functions and prospects
论乡村治理的有效赋权——以A县扶贫项目为例
习作转化创作
基于赋权增能的德育评价生态系统的构建
企业数据赋权保护的反思与求解
王斌陶艺设计作品选
试论新媒体赋权
化解难题,力促环境监管网格化见实效
“网格化”环境监管的实践探索——以山东东营为例谈“网格化”环境监管开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王斌 妙手仁心 谱写抗癌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