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诗亦哲学
——《西方历史上的“诗与哲学之争”》评析

2018-02-08 06:12郝婷婷
中国出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传统性论争诗化

□文│郝婷婷

古往今来,诗人和哲学家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表达对存在、对生命、对生活、对宇宙、对社会的认知和体验。虽然许多哲人将哲思与诗歌有机结合,诸如程颢的“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但也不可否认,诗与哲学终究是不同的叙述方式,终究是各行其道的,终究是行走在不同的精神旅途。特别是西方长久以来的诗与哲学的纷争,可追溯至苏格拉底,延续至今日。面对这一研究命题,我们不由得反思,对待万物的态度,是诗意还是哲学,是感性还是理性,是歌颂还是批评?由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张奎志教授所著的《西方历史上的“诗与哲学之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5月出版),全面梳理了西方历史上的诗与哲学之间的论战,试图在追本溯源和学科交叉分析中找到诗与哲学的交融之处,探讨亦诗亦哲学的学术范式。

该书着眼于诗与哲学论争这个历史性、长期性、系统性的课题,以时间为经,以“诗与哲学之争”为纬,讨论了“诗与哲学之争”的历史延展和发展轨迹,充分解析了具体的论争内容——诗人与哲学家谁是真理的传达者、诗意的与哲学式的谁是理想的生存方式、诗意的与理性化的谁是世界的本原、诗人与哲学家谁是人生和世界拯救者、诗与哲学谁是未来的强势话语,剖析了“诗与哲学之争”的历史起源和现实语境,阐述了“诗与哲学之争”的当代回响,并试图在论争与融合之间为诗与哲学找到平衡点,作者给出了亦诗亦哲学的尝试,即诗化哲学这一命题。

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深度契合。作者从本体论、生存论、认识论、方法论乃至话语权力等层面整理了诗与哲学的论争,无论是柏拉图对诗人、对诗歌的责难,还是海德格尔重建本体论,在“诗、思、语言”的关系中让诗和哲学具有同等乃至更高的地位,无论是本体探寻、认识方式、拯救方式还是存在本身的探讨,都是细数传统的认识论转向和现代的语言学转向的发展历程,都是对传统本体论的颠覆与现代本体论的重建的描述,都是在传统性和现代性之间找到深度契合,从而为诗和哲学之间的论争找到源泉、内在逻辑和契合点。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语境为诗与哲学之争提供了土壤,也为其有机结合提供了可能性。

学理性与实践性的高度融合。诗与哲学之争不仅是学术性问题,更是一个实践性话题。诗和哲学都来自于生活,都是对生活的映射,都具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同时,对诗歌和哲学的研究,类似诗意生存和理性生存方面的问题,又是知性思维与理性思考层面的学术议题,对诗歌和哲学的研究,都有各自严谨的学科体系。作者以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方式,兼顾学理与现实,从而力图在学术与实践之间找到诗与哲学的融合之处。

哲学史、文学史在一定程度上的多维度结合。诗与哲学之争从来不是简单、纯粹的学科之争,两者的论争涉及了思想、美学、文学、艺术、伦理、哲学各个学科的综合命题,而作者考察并予以说明的诗化哲学,正是考虑到诗与哲学面临的共同挑战,考虑到当前社会的人文语境,综合所关涉学科的发展趋势,立足多个学科视域所提出的论断。

透过书中归纳的诗与哲学之争的演进,反映的是我们期待的到底是什么样的生活?诗与哲学,到底哪一种能够抵达我们所倡导的精神家园?掩卷沉思,诗与哲学,并非是对立的,而是具有共同的人文关怀,都具有能够唤起和凝聚精神力量的情怀,诗化哲学、哲学诗化应是理想的境界,我们期待有更多亦诗亦哲学的作品。

猜你喜欢
传统性论争诗化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传统性问题剖析
《论风格》文本系谱与论争
论西夏偈颂的诗化——以西夏文《贤智集》为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主旋律戏剧的诗化情思——评剧《母亲》赏析
中学新诗教材的一场论争及其意义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诗化音乐 乐化诗歌——透过「音乐基本要素」分析「古诗新唱」多样教学的实践研究
鲁迅小说描写人物外在特征的传统性与创造性
大学生传统性文化和性心理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