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综合

2018-02-08 17:11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8年11期
关键词:传播媒介转氨酶脏器

新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发现、认识与启示

许汴利

摘要:新布尼亚病毒及其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fever,thrombocytopenia and leukopenia syndrome,FTLS)的发现、认识是我国近年在新发传染病防控与研究领域取得的一个巨大成就,笔者对相关工作进行回顾、总结与展望。发现与监测:2007年5月,河南省信阳市接到一位患者家属报告后开展主动搜索,发现病例均有以下特征:(1)急性起病、发热,体温大于37.5℃;(2)白细胞、血小板减少;(3)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升高,尿蛋白阳性,显示多脏器损伤。根据上述临床特征建立疾病定义,扩大搜索范围,并于当年在河南省建立了专项监测报告系统,卫生部于2008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始监测报告,这为最终认知该病和发现病原奠定了基础。病原的分离鉴定就已发表的文献来看,新布尼亚病毒的发现有两条技术路线。(1)经典方法: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疾病临床特征提出病原假设,推测可能的病原体,随后进行盲培养再鉴定。(2)宏基因组学分析策略:首先通过高通量测序发现未知病原体基因片段,获得可能感染的病原体信息,再进一步特异扩增验证并指导病原体分离培养。流行概况与传染病学特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在河南、湖北、山东、安徽、江苏、辽宁等多个省份均有报道。报告患者大多发生于中、低度海拔山区、丘陵等植被丰富,气候湿润的农村地区。该病每年4月份患者数快速上升,5月份达到高峰,9月份出现次高峰,10月份后迅速减少。患者以农民为主,集中于40~80岁年龄组,性别比例各地报道不一。该病的传播可能与蜱有关,但大部分患者无明确蜱叮咬史。直接接触患者急性期或死亡后血液、血性分泌物也可感染。该病的储存宿主、传播途径和传播媒介尚需进一步明确。检测方法与应用目前已经建立了新布尼亚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病毒分离、IFA、ELISA和核酸检测,并应用于临床检查和病原学研究。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早期消化道症状明显,伴全身性多脏器损伤及出血倾向。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血小板下降、肝转氨酶、心肌酶谱升高、尿蛋白阳性等。少数危重患者因病情进展快,可出现意识障碍、呼吸道、消化道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临床诊断综合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尤其注意鉴别与之症状相似的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治疗主要为对症、支持疗法,尚无公认的特异性治疗方法。该病若治疗及时,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年龄偏大、既往有基础病者重症比例相对较高,且病程及治疗时间延长,预后稍差。少数重症患者,病情凶险,进展快,最终因多脏器衰竭而死亡。预防与控制通过规范治疗和防控,明确了切断流行过程的相关措施,需做到以下3点:(1)教育群众清除庭院杂草,在野外劳作或活动时注意个人防护,防止被蜱叮咬。(2)规范消毒处理程序,加强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的个人防护,避免其与患者血液直接接触。(3)强化流行区基层医务人员和疾控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发现、识别、报告、调查、治疗及疫情处置能力,同时提高群众对该病的认知度。问题与展望关于新布尼亚病毒及其所致病症,在病原体统一命名,是否存在无形体等其他致病病原方面尚有争议,蜱是否为传播媒介或主要传播媒介尚需验证,病毒的储存宿主尚需更多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验证。因而需加快简便、有效的防控措施的制订和落实及针对性疫苗的研发,完善临床治疗药物的筛选与应用方案,该病的临床分型及特征、病理生理学特点、发病机制、临床治疗等也需进一步关注。

来源出版物: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2, 46(2): 99-102

入选年份:2015

猜你喜欢
传播媒介转氨酶脏器
献血体检时的“转氨酶”究竟是啥?
转氨酶高不一定是肝炎
无偿献血采血点初筛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的预防及纠正措施研究
视觉文化视阈下武术传播媒介研究
转氨酶高与肝炎
鳖甲及其复方制剂抗脏器纤维化研究进展
在达古雪山巅
新媒体广告传播形态及表现拓展
连续性血液净化机在儿童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救治中的应用
传播媒介对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