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三焦说探源

2018-02-09 07:11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腠理卫气灵枢

自从《难经》提出三焦“有名而无形”之后,三焦问题就成了千古疑案。笔者认为,三焦说起源于《黄帝内经》,释疑还得从《黄帝内经》找根源。

1 少阳三焦相火

三焦属于少阳。《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少阳之上,相火主之。”《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于此可知,三焦为相火,主人阳气。焦,是“火热”“烧灼”的意思。“焦”字从火,能腐熟水谷,化生无形之气。《素问·上古天真论》说“面焦”。《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说:“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因为三焦是腑,中虚通行营卫气血,或写作膲。《灵枢·根结》说:“渎者,皮肉宛膲而弱也……虚而泻之,则经脉空虚,血气竭枯,肠胃辟,皮肤薄着,毛腠夭膲。”《灵枢·岁露论》说:“人气血虚……腠理开,毛发残,膲理薄。”

三焦属少阳相火,是人体阳气之源,主人体的基本温度。《伤寒论·辨脉法》说:“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至于少阳三焦相火所主阳气之源,《素问·阴阳别论》说:“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素问·阳明脉解篇》说:“四肢者,诸阳之本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诸阳之会,皆在于面。”《黄帝内经》说得清清楚楚,人体的阳气在“胃脘”,就是说在脾胃土。而脾胃土主四肢,故云“四肢者,诸阳之本也”及“清阳实四肢”。头为首为天,天为阳,故云“头为诸阳之会”。《黄帝内经》如此肯定地说人体阳气在脾胃土,根本就没有说过阳气在肾,奈何后世之人非要说阳气之本源在肾呢?由上述可知,少阳三焦相火——阳气之源当在中土脾胃处,以生化营卫气血,“以补精益气”(《素问·脏气法时论》)。

2 腑三焦说

2.1 三焦腑 三焦是一腑。《素问·五脏别论》说:“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名曰传化之腑。”《灵枢·本输》说:“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于此可知,《黄帝内经》肯定三焦是一腑,腑的功能是能藏能泻。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腑者为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进一步肯定三焦是阳腑。《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此文肯定三焦是人体脏腑十二官之一。

2.2 三焦腑是腠理 《灵枢·本脏》说:“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踈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也。”《中华大字典》载:“腠理,谓文理逢会之中……理,肌肤之文。”《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说:“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何谓文?《经籍篡诂》载:“文者,物象之本。”《系辞》说:“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者,吉凶生焉。”理就是细胞与细胞组合排列的纹理。细胞与细胞排列之间的空隙,或称间质之处就是腠,合称腠理。此处通行营卫气血,是组织交换之处,符合腑能藏能泻的特点。经云营卫气血通腠理,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气血以流,腠理以密……长有天命。”就是说,营卫气血运行畅通,经络无阻碍,腠理固密,就能活到天赋寿命。营卫气血是人体健康的基本物质,《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气血正平,长有天命。”天命就是天赋的寿命,即自然寿命。气血和平,就能活到自然寿命。如何达到腠理固密呢?《灵枢·本脏》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众多细胞组成了肌肉,肌肉里面有腠理,腠理是三焦腑而有相火卫阳之气,故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训饱满、丰润。肥腠理,指腠理丰满,不丰满谓之膲。必须卫气和,腠理才能致密。《灵枢·本脏》说:“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太素经》说:“月满则海水西盛,人焦理却;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焦理薄。”杨上善注:“三焦之气发于腠理,故曰焦理。”《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上焦是心肺,不单指肺,心主营主血脉,肺主卫主皮毛,故能温分肉、肥腠理、充皮毛。反之,开发皮毛也可以宣发心肺三焦,因为皮肤上的毛窍本是气门,是三焦主呼吸的主要通道。腠理在皮肤肌肉之间,通腠理就得调和营卫。

《吕氏春秋·先己》说:“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啬其大宝,用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1]用新弃陈,即指新陈代谢。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说明腠理畅通,此阐明了腠理间可进行新陈代谢的功能。

《灵枢·论勇》说:“勇士者……三焦理横,怯士者……其焦理纵。”所谓“三焦理横”“其焦理纵”,理横指腠理间的营卫气血、津液充盈饱满,理纵指腠理间的营卫气血、津液不充盈不饱满。比如一个气球,如果充满气体或水液则气球就胀满,否则气球纵缓。所以《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说:“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慎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没有了营卫,三焦腑腠理就是纵的,不能“肥腠理”就横不起来,故“身体羸瘦”。

肌肉间的空隙多不可数,无有具体形状,为营卫气血、津液往来之处,所以《医学发明》说:“三焦,有名无形,主持诸气,以象三才之用,故呼吸升降,水谷往来,皆待此以通达。”《难经》谓:“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也,气之所终始也。”

腠理间进行气、血交换,谓微循环。微循环的主要功能是实现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物质交换,运送养料和排出废物。在微循环中,同时进行三个工作:(1)血液交换,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2)气体交换,动脉血液中的氧气进入组织中,组织中的二氧化碳进入静脉血液中;(3)生成组织液。所以,三焦既主诸气,又主通调水道,及为水谷之道路,或称之为气街。

《灵枢·五癃津液别》说:“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说明三焦腑——气街的作用是秘津液于腠理间和温肌肤。又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行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膀,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素问·宣明五气》说:“下焦溢为水。”此讲水肿的形成在于腠理微循环间,隧道不通,血、气阴阳不和。《中藏经》总结三焦的功能谓:“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府,总领五脏、六腑、荣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又名玉海,水道。上则曰三管,中则曰霍乱,下则曰走哺,名虽三而归一,有其名而无形者也。亦号曰孤独之府。而卫出于上,荣出于中。上者络脉之系也,中者经脉之系也,下者水道之系也。亦属膀胱之宗始,主通阴阳,调虚实呼吸……三焦之气,和则内外和,逆则内外逆。故云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宜修养矣。”

“络脉之系”即指腠理间的微循环,“经脉之系”是指血脉对气体的运输,“水道之系”是指组织液的生成流通。这组织换气的功能遍及人体的所有部位,大象无形,故曰三焦有名无形。

腠理是先天精卵合子DNA体细胞所组成,为先天心所主有形命门,所以三焦是先天命门之脉。

3 三焦三部说

3.1 三焦三部说 《灵枢·营卫生会》说:“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经文指出,三焦的源头在胃中,称为中焦,云“中焦亦并胃中”。少阳三焦相火主阳气在胃中。《素问·阴阳别论》说:“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素问·阳明脉解篇》说:“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难经·三十一难》说:“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灵枢·营卫生会》说:“中焦如沤。”

“上焦出于胃上口”,胃上口指贲门,指上焦的根源在胃中。“下焦者,别回肠……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回肠是小肠。大肠属下焦。《灵枢·本输》说:“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所以下焦根源也在胃。

清初罗东逸尝著《内经博议》四卷,独倡言胃部三焦说。《内经博议·太冲三焦论》谓:“论三焦,则《经》曰:‘上焦出于胃口,并咽之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别回肠注于膀胱。’而于阳明胃之经络,则曰:‘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其直者,缺盆下乳内廉;其支者,起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此与三焦同行在前,故知三焦者,特胃部上下之匡廓,三焦之地,皆阳明胃之地,三焦之所主,即阳明之所施。其气为腐熟水谷之用,与胃居太阴脾之前,实相火所居所游之地也。故焦者,以熟物为义。上焦如雾者,状阳明化物之升气也;中焦如沤者,状化时沃溢之象也;下焦如渎者,状济泌分别流水之象也。是以名为三焦者,特为两阳合明之胃,与相火之所职之耳。其为后天谷神出化之本,以出营卫,以奉生身,使肾之气上升于肺,下输膀胱,后天之能事毕矣。”[2]

罗东逸据《灵枢·营卫生会》及《灵枢·经脉》所言三焦经气的循行,基本上与胃经的循行如出一辙,从而提出三焦为“胃部上下之匡廓”的创说。罗氏能把三焦的行气、走水,如雾、如沤、如渎整个气化作用概举无遗,得其机要也。由此来看,虽然三焦名义上分为上、中、下三焦,即胃脘以上的胸中部位为上焦,系心肺所居;胃脘部至脐腹以上的部位为中焦,系脾胃所居;诸肠及膀胱所处的腹部为下焦,但实际上仍然是一个三焦,根源于胃脘,称为上脘、中脘、下脘。《灵枢·五味》说:“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根于胃而后出上下两焦,只是按脏腑所受三焦阳气后分工不同罢了。如《灵枢·营卫生会》说:“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好比一个连队打仗,一排攻左侧,二排攻右侧,三排攻中间而已。

由上述可知,少阳三焦在胃脘,其所生化之营卫出行两道。如《灵枢·五味》说:“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张介宾注:“谷之精气,先出于胃,即中焦也,而后至上下两焦,以溉五脏。之,至也。溉,灌注也。两行,言清者入营,浊者入卫,卫行脉外,故营主血而濡于内,卫主气而布于外,以分营卫之道。”胃中的精微,《灵枢·玉版》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可知胃中的精微就是营卫气血。如《灵枢·卫气》说:“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灵枢·邪客》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疾,而先行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素问·痹论》说∶“营者,水谷之精气,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灵枢·营卫生会》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素问·痹论》说:“卫气者,水谷之悍气,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营气从中焦出来之后行于经脉之中,卫气从中焦出来之后行于气分之中,所以分为两道。又《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食化为营血走血脉,即营道;饮化为卫气走气分,即卫道。上焦肺司呼吸以行血脉,以肺为主,下焦大肠传糟粕而渗津液于膀胱,以大肠为主,而肺合大肠,于此可知肺系的重要性。

由上述可知,脾胃主肌肉,肌肉内是腠理,腠理是三焦腑而行营卫气血,所以脾胃和三焦还是一家不分离。于此可知,三焦又主胃肠、黄庭、命门。三焦腑是腠理,所以三焦遍布全身内外,而分为上中下三部。

虽然人体都是由细胞生成,但不同部位的细胞其功能不同,即不同部位细胞组成的“器”的“生化”功能并不相同,如五脏六腑的功能各不相同,所以《黄帝内经》按其功能不同分为上中下三焦,二者是统一的,并不矛盾。上焦宣行卫气偕营气运行而“如雾”,中焦腐熟水谷而“如沤”,下焦气化而“如渎”,其实这都是少阳三焦相火的作用。

总之,三部三焦属于胃,少阳三焦相火本于胃脘,实乃是一个三焦。脾胃主肌肉,肌肉之中是腠理,腠理是三焦腑。

3.2 手足三焦

3.2.1 手三焦 《灵枢·经脉》说:“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遍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侠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

心包络主脉,三焦腑是腠理,三焦和心包主循环系统。小肠主营血原料供应,心主血脉运行动力源。

3.2.2 足三焦

3.2.2.1 足三焦经循行路线和穴位 足三焦经脉起于足大趾三毛,循足大趾足少阳经脉所起,上行足背冲阳穴,上行足太阳和足少阳之间,上踝五寸,过足太阳跗阳穴、足少阳阳辅穴、足光明穴、阳交穴(《铜人》名阳维)、往上有阳陵泉、膝阳关,其别入贯腨肠过足太阳飞扬(笔者按:应为阳字)穴、委阳穴、承山、承筋、合阳、会阳等穴。因为三焦相火为人身一轮红日,主持诸阳,故所过穴多姓“阳”。然后“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所谓“并太阳之正”,就是并入足太阳正经上行,经历五脏六腑,故五脏六腑的俞穴都在背部足太阳经。足三焦“入络膀胱”,故膀胱经的募穴叫中极。足三焦主治膀胱之虚实,实则癃闭,虚则遗尿。足三焦之病,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三焦病者,腹胀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为水,留即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亦见于脉,取委阳。”足三焦经的循行路线见图1[3]。

3.2.2.2 足三焦经诊断部 足三焦不但有循行路线,有穴位,还有诊断部位。《内经》总是“三焦膀胱”一起谈论,就是因为膀胱的气化全靠少阳三焦相火。少阳三焦相火不足或衰亡,足太阳之气就会不足或气绝,则会发生“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的太阳证候,这是以少阳三焦元气来“决死生之要”的方法。如《素问·三部九候论》说:“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又说:“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针。”不仅如此,连足太阴经都随足三焦经上行外踝之上。如《灵枢·经脉》说:“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并在外踝之上形成诊断区。足外踝上五寸处即是足光明穴,是足三焦循行处,以左手按住病人足踝上五寸处,以右手弹病人足踝上足三焦循行处,看其振动波传及按在足踝上五寸左手处对左手的振感反应,以定少阳三焦相火的衰盛情况,并以此定养生和治疗方案。手外踝上五寸在三阳络穴附近,三阳络穴是手三焦经的络穴。足外踝尖上3寸有悬钟穴(一名绝骨,八会穴之一的髓会),《针灸甲乙经》称悬钟穴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者脉中(指胫前动脉),足三阳络,(《外台》卷三十九作“足三阳大络”。《铜人》卷五、《圣济总录》均作“足三阳之大络”。)按之阳明脉绝(用手重按则足背动脉不跳动,故云按之阳明脉绝),乃取之。绝骨穴就在足三焦经上,故称足三阳络,与手三阳络应对。

图1 足三焦经循行图Fig.1 Foot Sanjiao circulation diagram

3.2.2.3 足三焦的病证与治疗 《灵枢·邪气脏府病形》:“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亦见于脉,取委阳。”(笔者按:委阳为三焦之下合穴)

《灵枢·本输》:“三焦者,足少阳太阴之所将,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别入贯腨肠,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笔者按:外踝上五寸——光明穴,足少阳胆经之络穴)

《素问·刺腰痛篇》:“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刺肉里之脉为二痏,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王冰注:“肉里之脉,少阳所生,则阳维之脉气所发也……绝骨之前,足少阳脉所行。绝骨之后,阳维脉所过。故指曰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也。分肉穴,在足外踝直上绝骨之端,如后同身寸之二分筋肉分间,阳维脉气所发。”(笔者按:分肉穴,张志聪认为是足少阳阳辅穴,笔者表示认同。)

《素问·刺腰痛篇》:“飞阳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甚则悲以恐。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五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笔者按:内踝上五寸为蠡沟穴,为足厥阴肝经之络穴。足厥阴络脉自内踝上5寸处的蠡沟穴分出,走向足少阳经脉;其分支经过胫部上行到睾丸部,结于阴茎。)

《灵枢·四时气》:“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按:太阳大络指足太阳膀胱经的别络,三焦下合穴委阳。)

《灵枢·口问篇》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补足外踝下留之。”李东垣谓此是治“三焦元气衰旺”之处,真是老到之言!足外踝下指足少阳胆经丘墟穴,不是昆仑、申脉。

3.2.3 少阳统肺肾 《灵枢·本输》说:“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灵枢·本脏》又说:“肾合三焦、膀胱。”属,训连接,指少阳三焦的下焦——足三焦连接着肾和膀胱,肾经又上通于肺,故云少阳统肾肺。又《黄庭内景经》肺之章说“肺之为气三焦起”[4],《脾胃论·五脏之气交变论》说“三焦之窍开于喉,出于鼻,鼻乃肺之窍”,又说“一说声者天之阳,……在人为喉之窍,在口乃三焦之用……三焦于肺为用”。[5]三焦于肺的关系当属于上焦——手三焦之事。于此也可以看出少阳统帅着肾肺两脏,也证明三焦有手三焦和足三焦之分。

4 三焦生理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灵枢·本输》说:“三焦者,中渎之腑,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说明三焦是人体管理水液的器官,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素问·五藏别论》说:“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难经·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可知三焦为传化之腑,具有传化水谷的功能。《难经·三十一难》说:“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说明三焦相火主腐熟水谷。《难经·三十八难》说:“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使,主持诸气。”《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难经》说三焦主原气。综上可知,三焦有三大功能:一是腐熟水谷,化生营卫气血,所谓传化水谷也;二是主原气,宣通上下左右内外;三是主水道。

4.1 上焦 《灵枢·营卫生会》说:“卫出上焦,上焦如雾。”《素问·调经论》说:“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灵枢·五味论》说:“上焦者,受气而营诸阳者也。”《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灵枢·津液五别》说:“津液各走其道,故上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灵枢·痈疽》说:“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灵枢·肠胃》说:“上焦泄气,出其精微,慓悍滑疾。”《灵枢·本藏》说上焦卫气具有“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的功能,还说“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即布于表。由此可知,上焦的主要生理功能:第一,卫气的输布,谓“卫气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素问·痹论》)“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灵枢·邪客》)。卫气属于阳气,故云“营诸阳”“温皮肤”,其特性是慓疾滑利,运行不休。第二,上焦统辖体表、肌肉腠理,故能“温肌肉,充皮肤”及“熏肤、充身、泽毛”“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第三,通行营卫二气,因心主营、肺主卫。第四,通调水道的功能,即水液代谢功能。第五,司腠理开阖。

4.2 中焦 《灵枢·营卫生会》说:“中焦……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并概括中焦的功能为“中焦如沤”。沤,是浸泡的意思。所谓“如沤”,是形容中焦脾胃腐熟、运化水谷,进而化生气血的作用。如《难经·三十一难》说:“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

4.3 下焦 《灵枢·营卫生会》说:“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下焦如渎。”《难经·三十一难》说:“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道也。”说明下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传导糟粕,排泄二便。糟粕的排泄,一是从大肠排出大便,一是从膀胱排出小便,就是说下焦有排泄二便的作用。下焦涉及到小肠、大肠、膀胱及肾。

5 三焦病理

《灵枢·邪气脏府病形》说:“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亦见于脉,取委阳。”《灵枢·决气》说:“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灵枢·胀论》说:“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素问·举痛论》说:“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灵枢·大惑论》说:“邪气留于上焦,上焦闭而不通。”《素问·调经论》说:“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素问·调经论》说:“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寒气在外,则上焦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灵枢·大惑论》说:“邪气留于上焦,上焦闭而不通,已食若饮汤,卫气留久于阴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灵枢·经脉》说:“三焦手少阳之脉……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溢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脱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灵枢·本输》:“三焦者,足少阳太阴之所将,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别入贯腨肠,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灵枢·四时气》:“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综上可知,《黄帝内经》三焦病理以上焦——手三焦和下焦——足三焦为主,上焦以肺的宣发和肃降失常为主,下焦以膀胱肾的气化失常为主,中焦以胃脘不通不能生化营卫气血为主。

6 小结

《黄帝内经》全面论述了三焦学说,认为有腑三焦和三部三焦之分,三部三焦本于胃,实仍是一个三焦。三焦腑是腠理,具备能藏能泻的腑功能,所以《中藏经》说三焦通则上下左右内外皆宣通。三焦根于胃脘,主腐熟水谷生化营卫气血。其出上为上焦,名手三焦,主宣发营卫通腠理和肃降而通腑道;出下为下焦,名足三焦,主肾膀胱的气化。

[1]吕不韦.吕氏春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7.LV Buwei.LV's Spring and Autumn[M].Shanghai:Shanghai Ancient Books Press,1990:27.

[2]裘吉生.内经博议:珍本医书集成(医经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3.QIU Jisheng.Large Discussion on Internal Classics:Rare Medical Books Collection(Medical Classics)[M].Shanghai:Shanghai Sci-tech Press,1985:33.

[3]田合禄.针灸真原[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308.TIAN Helu.Essenc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M].Taiyuan: Shanxi Sci-tech Press,2011:308.

[4]周楣声.黄庭经医疏[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19.ZHOU Meisheng.Huangting Classic Medical Notes[M].Hefei:Anhui Sci-tech Press,1991:119.

[5]李东垣.脾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9.LI Dongyuan.On Spleen and Stomach[M].Beijing:People's Hygiene Press,2006:69.

猜你喜欢
腠理卫气灵枢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腠理部位当属半表及腠理病的治疗探析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从“讳疾忌医”说“腠理”
从“讳疾忌医”说“腠理”
论“卫出三焦”与脏腑的关系※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字里藏医》之——腠理
采采卷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