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玥治疗胃脘痛经验介绍

2018-02-09 17:17朱海燕
智慧健康 2018年20期
关键词:阻络枳壳胃气

朱海燕

(江苏省丹阳市中医院,江苏 丹阳 212300)

0 引言

贺玥出生在中医世家,开创了丹阳的贺氏流派,成为江苏省闻名贯耳的中医。他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精通医方,对中医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治见解颇丰,善于运用疏肝健脾、养阴和胃法治疗胃脘痛,遣方用药独特精当,现将贺老师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 病因病机

中医“胃脘痛”在西医也称之为非萎缩性胃炎,其病因可能与饮食不节、脾胃损伤、郁怒伤肝、横逆犯胃、脾胃虚弱、胃阴匮乏、脾胃湿热、瘀血阻络等因素有关[1]。在《素问》中早有记载,“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伤寒》中也记载,“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因此,胃脘痛的治疗应以疏通为主,并兼顾气血阴阳。胃脘痛以寒热错杂型、虚实夹杂型为主,并且久病入络,容易出现瘀血阻络、气机不畅、运化不畅,继而造成患者的迁延不愈[2]。临床上胃脘痛分为以下几种证型:

1.1 寒热错杂型

寒热错杂型胃脘痛以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为主,患者多表现为胃脘痞满胀痛、干呕、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腻、脉悬数等证候[3]。贺老师认为寒热错杂型胃脘痛的治疗可采用半夏泻心汤,采用辛开苦降、清热温散原则治疗,发挥健脾和胃的临床功效;虚实夹杂型胃脘痛的治疗应攻补兼施,发挥正虚得补、邪实得清的临床功效[4-5]。

1.2 肝胃不和型

肝喜调达、恶抑郁;脾喜燥恶湿。肝气郁结、疏泄失职、横逆犯脾、脾胃失和就会产生胃脘嘈杂等病症。贺老师认为肝气调达能够有助于脾胃运化,秉承《素问》中五脏别论理论,采用以通为用、泄而不藏的基本治则,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

1.3 脾胃虚寒型

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气血之源,一旦脾胃虚寒,就会继发胃脘痛。贺老师认为长期饮食不节,容易造成中焦阳气受损、胃络失养,最终导致胃脘痛,而该证型的治疗应以温和脾胃、和胃通络为主[6]。

1.4 湿热中阻型

贺老师认为湿热中阻型胃脘痛的发生与饮食不节、嗜肥腻、饮酒等因素有关,继而造成胃脾受损、湿热内生、络脉不通,患者往往缠绵难愈,治疗不能一味应用辛香温燥药物,否则会耗损胃阴,容易变生他证。

1.5 痰瘀阻络型

痰瘀阻络型胃脘痛多因长时间喜好辛酸、纵欲口腹所致,自郁成积、痰火煎熬,继而引起胃脘疼痛、吞酸嗳气、嘈杂恶心等证候。如果不究其源,随意采用辛香燥热药物治疗,容易造成危剧。《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胃脘痛始起于经伤气,久病于血伤络。贺老师认为该型胃脘痛的治疗应以理气活血、化痰和胃为主[7]。

1.6 胃阴亏虚型

古人治疗胃阴亏虚型胃脘痛,记载中采用甘平柔润、甘凉通降原则,贺老师总结了古人治疗原则,提出了益气滋阴、健脾和胃治疗原则,并认为该型胃脘痛慎用辛温香燥药物。

2 治疗原则

2.1 顾护胃气

贺老师认为胃气亏虚是胃脘痛发生的根本原因,往往与胃气虚、脾气虚并存,因此,提出了胃脘痛需要脾胃同治的观点,临床采用党参、大枣、山药、白扁豆等进行健脾益气治疗,同时配以葛根、石斛进行益胃生津治疗,较好顾护胃气胃阴,发挥理想的临床效果。

2.2 疏肝降逆

《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凡醒胃必治肝。贺老师认为胃脘痛治疗过程中,在治胃的同时,加川楝子、香橼、佛手、白芍、柴胡、薄荷等进行疏肝治疗,另外,辅以紫苏梗进行降胃气,朱砂进行运气治疗,伴有积食患者,采用鸡内金、莱菔子进行消食助运治疗。

2.3 健脾祛湿

贺老师指出胃脘痛与湿邪入侵密切相关,认为脾虚生湿邪,继而造成脾胃亏虚,因此,治疗应以健脾祛湿为主,辅以消导治疗,临床多采用半夏、藿香、砂仁、佩兰、草果、薏苡仁等。

2.4 祛瘀化痰

贺老师认为胃脘痛治疗应以化痰祛瘀为重,在辨证论治前提下,配以丹参、香附、延胡索、益母草、降香、乳香、没药等,尤其适用于顽固性胃脘痛患者[8]。

3 医案举例

患者周xx,女,59岁,因“胃脘痛反复发作半年”于17-09-07就诊。患者近半年来时感胃脘部疼痛不适,为隐痛,胸闷嗳气,喜长叹息,无牵涉痛及放射痛,夜寐不酣,胃纳不思,小水正常,大腑通行。舌质淡,苔薄黄,脉细弦。电子胃镜示:糜烂性胃炎。处方:炒白术10g,木香9g ,制黄精15g,郁金9g,白芍9g,九香虫6g,乌药9,苏 梗9g,炒山栀9g,沉(后下)2g,炒枳壳9g,佛手6g,茯苓15g,茯神15g,合欢皮15g,炙甘草6g * 7剂。二诊(17-09-14),胃纳已香,脘痛已减,夜寐尚甜,大腑通行,舌苔薄腻,原方去炒枳壳、茯苓神,加陈皮10g,法半夏9g,炒竹茹9g,续7剂,诸证皆愈。辩证分析:本案患者平素情志不畅致肝气郁滞,肝胃不和致胃脘痛,治宜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方中三香汤、乌药、炒枳壳理气止痛,炒白术健脾益气,白芍、制黄精柔肝敛阴,焦山栀清泄肝热,郁金、苏梗、佛手、合欢皮疏肝解郁,茯苓神养心安神,炙甘草调和诸药。二诊胃纳已香,脘痛已减,夜寐尚甜,舌苔薄腻,去茯苓神,易枳壳为陈皮,加法半夏、炒竹茹,加强燥湿、清热止痛之效[9]。

4 结语

西医治疗胃脘痛时,往往容易复发,而中医认为,胃脘痛的病变部位在胃,其发生与肝脾关系密切,病机存在寒热虚实之分,并伴有痰湿、瘀热、阴虚等症状,治疗应在明确病因、病机基础上,采用健脾和胃、疏肝理气、祛瘀化痰等治疗,并注意及时疏导患者负面情绪,知道患者合理饮食、劳逸结合,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10]。

猜你喜欢
阻络枳壳胃气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病人血脂、血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分析
胃气足 活百岁(上)
胃气痛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清江枳壳高产栽培技术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
枳壳及其炮制品色差值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
枳壳快速切割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