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式理论”与语文课堂教学

2018-02-09 18:06
中学语文 2018年30期
关键词:文本课文活动

杨 浩

“交互式”本是计算机术语,指系统接收来自计算机终端的输入,进行处理,并把结果返回到终端的过程,亦即人机对话。从传播学理论来看,交互是一种或多种信息交流。帕林萨于1982年据此提出“交互式教学”:在宏观教学情景中,在多点自由切入的教学平台上,教与学围绕某一个问题或课题,进行平等交流和自主互动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有教育家把交互式教学看成是“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或者认为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与学习材料之间的交互作用”,或者是“活动各要素之间的交互”。许多教改学校和老师也都在不断探索新教法的路子。譬如美国Altschool连锁小学注重发现问题,生生交互式辅导,活动式教学;美国Tinkering School重视实验和实践活动;北京市十一中学开展“创意文化活动”;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提倡游戏精神和主题探究学习等,都丰富了交互式教学的内涵和经验。本着活动性、开放性、应用性、实效性原则,笔者认为在教学每个环节中,“交互”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的固封模式,潜心打造民主、平等、活泼、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对话教材,生本交互

文本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对话者”,建立“生本对话”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这里,广义的文本是指教材、工具书、背景资料、拓展文章等等,狭义的文本仅指教科书,是核心文本。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与文本的密切关系,让学生在与文本的互动中,发现、感悟,获得阅读的快感和启迪。

1.试读,与文本主动交往

初读课文,文本就像一个“陌生人”,学生要经由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是“交友”必不可少的工具。鼓励学生用工具书与文本“主动交往”,化生疏为熟悉,培养学生主动的“社交能力”。

初读课文,教师可鼓励学生自由评说、点赞“第一印象”,整体感知文章的大体内容、思想情感或结构,划出“锦词妙句”。用讲故事、谈感悟、画图画等方式来表达第一印象。由于学生的经历、经验、理解能力的高低,关注点的不同,所以设置目标不应“一刀切”,而以兴趣为导向,自主或分层设置阅读目标。

2.疑读,在对话中发现

阅读文本时要与文本形成“深层对话”。怎么深层对话?质疑是个很好的方法,也就是要养成学生发现问题的习惯。实践证明,主动发现问题的学生,其思维活跃,且有探究意识。而且,有质疑才有探究活动的开展。

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将学生的疑问纳入动态课堂之中,进行讨论,形成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等补充“疑点”,供学生探究研讨。教师可以提供有关背景介绍材料、赏读文字、有关文段的图片、视频给学生,帮助学生找到答案,形成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沟通。

3.美读,与文本交心

美读应该是高层次阅读,它是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的,说明生本之间已经建立了理解的关系,现在通过“美读”加深这种关系,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语感,获得感悟和精神愉悦。

不同体裁的文章自有不同的美读目标和方法。比如小说戏剧中的分角色朗读,散文诗歌中的音乐诵读,故事类文本的述读,哲理文章的品读,议论文中的演讲式朗读,说明文中的广告公关读。总之,要通过美读让学生沉浸在与文本的情感“交互”中。

4.移读,文本与文本的碰撞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不能仅局限于“某课文”,要把与此课文互动交流所得的经验方法移植到其它相似文本中,即此文本与彼文本的“交互”。这样既可以巩固、加深所得知识,又可以验证此经验方法的可行性,解决新的文本中的疑点,这叫迁移交互阅读。

交互阅读的可以是同一作者的其它作品,也可以是不同作者的同一主题、同一种技法的作品。有的老师进行“主题教学”和“技巧例谈”,与此方法类似。要让学生在主题、表达对象、结构形式、表达方式、语言修辞、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相似点,归纳出概念和体系;也比较同中之异,发展学生的逆向、变异等创新思维。

二、开放生成,学习交互

美国学者波依尔认为,学校应当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主体“交互作用”形成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首先要求合作的课堂环境,因此建立开放的课堂至关重要。首先是活动空间的设置,应该有利于交互式的合作。譬如北京亦庄的教室空间设置,是二三十孩子相对而坐,另有地毯、高品质绘本、多媒体等活动区,创造多元的学习活动空间。其次,教师一个人力量有限,45分钟无法“交互”到所有学生,因此要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小组的学习活动。再次,重视活动性学习,语文学科要着重培养四种能力,所以要经常开展论辩、演讲、归纳、写作、甚至话剧演出等活动,学用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最后,尽量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为整个课堂设置情境,提供背景资料。

从感官学来看,课堂中的学习必然是人的多种感官或动作的“交互协作”,以记忆知识为例,必须打破以“听”为主的沉闷教学方式。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单纯的“听”很难理解和记忆讲课内容,如果配以图画、视频、实物,注入视觉、触觉等感官,则会让学生“印象深刻”。所以,应该把听视读写画说练“交互”起来,力求形式多样;同时还可以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比如把作文与课外观察、阅读、旅游、游戏等活动进行“交互”,把课内延伸向课外,或者把简单可行的课外活动引入课堂。

三、多元展示,反馈交互

展示作业成果是最后一项“交互”活动。笔者提倡“多元交互展示”。展示内容上把说读写画演、课文作业与延伸作业、纸质作业与非纸质作业“交互”起来。展示形式上,按照不同作业任务设计不同的展示方式,并进行评议。比如展示作文成果,我们可以采用朗读优秀范文、互改互评、集体推荐好作文上墙、投影仪批改点评、编辑黑板报、手工报等方式进行。有条件学校可以发挥平板电脑和教室网络的交互作用,及时传输展示成果,让所有师生及时参与评议,及时反馈信息。学生能在“多维互动”和“多向多次反馈”中获得成就感,并反思得失。

总之,“交互式教学”是把人放在“集体环境”中进行的,它使学生的知识、经验、阅历、人格、文化等层面的视界获得提高,获得对生活的移情与体验,提高了能力,愉悦了精神,是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的。

猜你喜欢
文本课文活动
“六小”活动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活动随手拍”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背课文的小偷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