蜕变的源头在改革
——以江西《井冈山报》改革开放40年发展为例

2018-02-09 18:51
中国地市报人 2018年12期
关键词:吉安井冈山改革开放

(井冈山报社,江西 吉安 343000)

“从一张报纸单打独斗,发展到现在七大媒体互为补充;从单一产品,到拥有报纸、网站、手机报以及其他多种文化延伸产业……”这是2012年10月3日,《中国新闻出版报》特稿《井冈山报社:改革实现四年蜕变》中对井冈山报社的描述,也正是改革开放40年中《井冈山报》的一则剪影。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抚今追昔,江西井冈山报社发生的蜕变远不只于此,而这所有蜕变的源头,在于改革开放。

“山势西来断,江流北去平。万家深树里,闻是吉安城。”明朝大学士、诗人李东阳路过吉安时煞是惊喜,吟出这首《吉安》。1949年7月20日,《井冈山报》前身《吉安日报》创刊。作为一张与新中国同龄的地方党报,《井冈山报》历经风雨,四易其名,两度停刊。《吉安日报》出版82期后,因财力和纸张紧张暂时停刊。1950年4月5日复刊,定名《群众报》,同年的10月1日更名《井冈山报》。“文革”期间,《井冈山报》被迫停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1981年5月1日以《吉安通讯》的报名复刊。1982年起恢复原名《井冈山报》。

“文革”十年,我国的新闻事业受到沉重打击,同各地的新闻单位一样,当时的井冈山报社机构萎缩,报纸停刊,骨干队伍被打散,新闻报道和言论受到禁锢。1978年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以及稍后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门。《井冈山报》也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不断进行体制和业务改革。蜕变,发生在每一个个瞬间。

改变:告别单打独斗,媒体实现转型

改革开放前,《井冈山报》一直是铅印的四开小报,出版周期不固定,经历过日刊、两日刊、周二刊、周三刊等多种形式。发行量多时万余份,少时只区区几千份,多次遭到休刊、停刊的厄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发展高潮。井冈山报社加大新闻事业改革力度,重拳出击迎来发展“井喷”期,近年来基本可以说是“一年一大变,三年上台阶”。1992年,《井冈山报》告别铅字排版,用上激光照排系统;1994年,改出日报;1997年,由四开四版改为对开四版。2000年,吉安地区撤地设市,报社接管《吉安晚报》,开始有了自己的子报。2003年,由对开四版改出对开八版;2004年1月1日开始彩印,吉安第一张彩印日报由此诞生。2007年,报社与市政府新闻办合办的吉安新闻门户网站中国吉安网正式运行。2015年,吉安市党政客户端“吉安发布”落户井冈山报社,吉安第一移动互联网云平台由此诞生。

2014年起,《井冈山报》告别发行量长期在3万份上下的困境,一举突破6万份,报社目前拥有《井冈山报》《吉安晚报》两报及专刊《庐陵新刊》《生态周刊》《井冈山旅游报》《庐陵悦读》,以及中国吉安网、吉安发布APP、井冈山报官方微博、微信等多家媒体。报社新媒体日点击率超40万人次,实现了立体传播。

报社改革事业的顺利推进,一方面得益于政策的引领。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闻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新闻舆论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为革命老区的党报,中央、省、市对井冈山报社的发展关注有加,多次在项目、政策、资金等环节予以倾斜。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技术推动媒体创新变革。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各种新技术,井冈山报社现已构建起融媒体“中央厨房”,全面打通纸媒和新媒体指挥体系,通过微信群、QQ群、公众邮箱等数字平台,对即时的新闻线索、稿件等进行筛选、分类、编辑、分发等处理,实现新闻资源的梯次开发、多元呈现、综合利用。“中央厨房”每年完成的重大采访报道不少于6次。

改进:摈弃思想禁锢,传播效果提升

“文革”期间,新闻媒体成了政治的附庸,完全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文革”结束后,《井冈山报》也开始摈弃“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的性质说,高扬起新闻规律的旗帜,从提升媒体传播力影响力出发,积极改进报道方式。

井冈山是革命圣地,每年前来瞻仰凭吊革命先烈的中央、省部级领导很多;国家、省和其他地方的活动与会议经常选在这里举行。在计划经济年代,《井冈山报》的经济支出由财政包管,只要领导满意,无论办得好坏,都不会有什么问题。以前,读者普遍反映报纸存在会议报道多、领导活动报道多;反映基层新面貌、新变化的典型报道少;反映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新鲜经验和新气象的报道少;从会议中挖掘出有新闻价值的报道少等问题,影响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可看性,难以吸引受众,社会效果也受到影响,进而影响了新闻报道的指导性和对读者的服务性。

进入市场经济以后,报社改成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一只“看不见的手”深深地影响着报社的采编和经营,那就是传播效果即受众的满意度。为提升传播效果,改革开放以来,井冈山报社花大力气对新闻报道的方法、手段和模式进行了改革,并进行了多次改版。报社出台《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具体实施办法》,对改进报道方式作出具体规定,要求记者从会议新闻的模式化、程式化的写法中摆脱出来,时政新闻要采用新视角、新写法,彻底转换党报语境,贴近群众,增强新闻宣传的感染力。采写稿件、制作标题,要让百姓看得懂、愿意看、记得住,防止对领导活动、会议报道抓不准、吃不透、图方便的现象发生,避免作品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经过几年的调整,无论是服务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完成“规定动作”的新闻报道,还是报社自行策划的“自选动作”,都得到了读者的认可。2017年,报社组织开展的媒体融合报道《中国梦全国农民画创作展》《全国重点网络媒体吉安行》《遂川第三届狗牯脑茶文化节》三场图文直播分别收获了10W+以上的阅读量。现场直播《第三届万安湖生态烹饪大赛暨客家特色美食节》迎来46万全国网民围观,登上新华云直播排名第五的榜单。

改观:硬件软件升级,开启发展新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先进技术和硬件设施的强力支撑。上世纪90年代初,井冈山报社还是个“无独立办公场所、无激光照排系统、无下属企事业单位”的“三无”报社,为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报社一方面通过改进技术和设备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另一方面,向报业集团迈进,建设井冈山报社新闻传播大厦。

1992年1月,报社购置激光照排、胶印机等印刷设备,正式启用激光照排,实现从手工检字到电脑照排、胶版印刷的历史性转变。1994年,原吉安地委、行署批准井冈山报社自办新印刷厂,定为正科级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当年岁末,井冈山报社与原吉安地区印刷厂分家,迁到新址办公。1998年,报社新建一栋五层办公楼,办公面积增加到2880㎡,印务公司及车间的建筑面积1100㎡,初步形成了一个集办公、住宿、印刷“三位一体”的办报基地。2010年岁末,报社在吉安市区城南购地8.3亩以新建井冈山报新闻传播大厦。该楼系吉安市委、市政府重点建设项目,建筑面积18015平方米,工程总投资8000多万元。2011年12月21日大厦奠基,2015年7月20日竣工,当年9月29日乔迁。井冈山报社新闻传播大厦的竣工启用,圆了几代井冈山报人的夙愿,报社新闻事业发展由此翻开新篇章。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破难而上,既需要勇气,又需要智慧。这些年,报社首先从完善制度设计入手,着手建立了人才激活机制。报社实行中层以下人员竞争上岗、双向选择,不管在编还是聘用,只要是人才,就提拔使用。其次,从建设文化基因工程入手,加强培养教育。这些年报社先后提出了“我重要”的励志口号、“对自己负责,对同事负责”的员工品格、“与时俱进,齐心协力,负重攀登,共建和谐”的报社精神,倡导统一的价值理念;坚持开展“1+1”结对帮扶活动,资深记者编辑和新从业人员结成对子传帮带;每年组织报纸质量年活动,以“记者不写错、编辑不编错、校对不漏错、领导不护错”为工作准则,贯穿采编工作全过程。再次,从打造名记者名编辑名栏目入手,重用拔尖人才。报社实行了首席记者、首席编辑、首席评论员制度,通过公开竞选的方式,选拔业务带头人。两度老舍散文奖得主安然,连续多年成功竞聘为首席编辑,主编的副刊《大榕树》《白鹭洲》如今已经成为《井冈山报》的品牌专刊。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事业踏上新征程。作为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作为党的新闻宣传事业的重要一份子,眼下,井冈山报社正紧紧把握发展大目标,总结改革开放之经验,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国家富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作出努力、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吉安井冈山改革开放
金吉安监理公司市场开拓取得重大突破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星火燎原的井冈山记忆
江西高速公路吉安管理中心养护管理系统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井冈山抒怀
妈妈,我回来了
爱管闲事的强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