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

2018-02-09 20:32
东岳论丛 2018年11期
关键词:矛盾发展

贾 龙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013)

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有矛盾,并且每一事物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运动。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毛泽东讲:“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1页。所以,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也不例外地时刻都存在着矛盾运动。矛盾特殊性的意义在于说明,每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就在于其特殊的矛盾。人类社会的矛盾不同于自然界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也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或其他社会形态的社会矛盾。《矛盾论》科学阐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这是毛泽东对唯物辩证法的最重要贡献,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的理论。其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一个事物包含着很多的矛盾,如果不研究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而是一刀切、胡子眉毛一把抓,“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1页。在人类社会这个矛盾体中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必然存在着一个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个矛盾就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如果我们能够“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1页。

一、新中国建立前后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

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做出的各项政策规定,不仅对迎接中国革命的胜利,而且对新中国的建设都有重大作用。其中,全会对“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了城市”的论断成为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科学判断的雏形。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对当时国情和社会最大实际的基本判断,它决定着社会的中心工作和根本任务,也决定着全党全国工作重心的定位。党的工作重心适时实现由乡村到城市的战略转移,决定了全社会要立即开始着手各项建设事业,一步一步地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并将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生产作为中心任务。依据当时社会现实情况的判断,做出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要求党和国家都必须紧紧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也明确了我党的团结力量和斗争对象。

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报告,标志着我们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这十大关系就隐含了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转化的思想,“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第211页。

1956年9月,党的八大强调:“我国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②《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1页,第82页。,“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③《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1页,第82页。这一判断,是在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完成之后的背景下,客观分析国内阶级关系重大变化的实际,把工作重心从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转移到解决社会生产不能满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说明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的性质是人民内部矛盾而非敌我矛盾,巩固刚刚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开展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成为工作重点和中心任务,为之后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制约这个主要矛盾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即生产力落后。所以,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力水平,以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就成为我们党的中心任务和奋斗目标。不过,党的八大的正确认识只是初步的,后来经历了较长时期的曲折发展。

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国内方面,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某些环节和方面还有缺陷,不够完善。国际方面,苏共二十大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混乱局面,1956年匈牙利事件爆发,社会主义阵营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党内方面,一些党员和干部,滋生了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等现象,不懂得区别不同性质的矛盾,用不恰当的方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人为激化了社会矛盾,造成了混乱局面,干扰了主要矛盾的解决。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在一般情况下,人民内部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但是如果处理得不适当,或者失去警觉,麻痹大意,也可能发生对抗。”④《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第211页。处理好社会矛盾尤其是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关系,无论是对统一全党全国思想认识,还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出发点就是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把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这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又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党的基本路线的确立,为我们党正确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曲折发展

新中国建立前后尤其是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在理论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论述,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划分,以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的确立,提供了正确的理论依据。在实践上,1949年到1952年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明显成效,都与这一科学判断分不开。遗憾的是,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并没有坚持下来。1956年11月,八届二中全会上就已有了夸大阶级斗争作用、追求更高速度“左”的苗头。1957年10月,毛泽东在八届三中全会(扩大)上《做革命的促进派》的讲话,公开否定了八大的正确提法,错误地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进一步将它提升为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矛盾,从而否定了党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及其矛盾主要方面的正确认识。由此才引发了后来发生的“大跃进”“人民公社”的错误,使党和人民付出了惨重代价。1962年10月,八届十中全会进一步强化了阶级斗争的决定作用,形成了把阶级斗争绝对化、扩大化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最终导致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文化大革命”的发生。1973年党的十大提出了所谓“四个存在”的党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的基本路线,把搞“阶级斗争”当作全党全国的中心任务,从而把“左”的错误推到极端。“十年内乱”结束后我国又经历了两年徘徊时期,尽管提出了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但是依靠“抓纲治国”大干快上的方针,仍未摆脱“左”的错误,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仍然没有跳出“左”的束缚。

如何正确对待我们党关于社会主要矛盾20年认识的曲折发展?客观分析产生错误认识的原因,全面总结经验教训,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及其矛盾的主要方面的科学判断具有重要意义。总的来讲,曲折发展20年中的探索错误和失误教训,也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时期发生的错误和教训,主要的是由于对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失误引起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后,全党的工作重心和全国的根本任务应当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但是从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开始,逐步改变了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把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始终作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把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当成了根本任务。这一论断的失误,从主观上讲,是没有做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当然认识上也受制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对中国的基本国情认识不够全面;从客观上讲,国内阶级关系情况十分复杂,国际上苏共二十大以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动荡和混乱的局面。所以,就出现了脱离实际、错误判断主要矛盾的后果。这也恰恰说明了要真正把握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是何等重要。所以,从实践中汲取教训,充分证明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特定的发展阶段,要始终坚持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属于对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认识,必然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由不全面到全面的认识发展过程,是把握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努力按客观规律办事。人的主观能动性受制于客观规律,如果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越充分,所取得的成效就越大,反之,则会适得其反,付出惨重代价。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之初,全党全国人民对于改变落后的国家现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愿望是非常强烈的,加上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抓住了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并很好予以贯彻执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伴随着对社会主要矛盾科学判断的否定,党内也出现了急于求成、忽视客观规律的倾向,比如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就是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忽视了客观规律的作用,这不利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解决。可见,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及其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正确判断,必须要建立在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是何等的重要和关键。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探索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都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邓小平讲:“建国后十七年这一段,有曲折,有错误,基本方面还是对的。社会主义革命搞得好,转入社会主义建设以后,毛泽东同志也有好文章、好思想。讲错误,不应该只讲毛泽东同志,中央许多负责同志都有错误。”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6页。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二十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②《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11-112页。基于此,我们党关于社会主要矛盾20年认识的曲折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认识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客观正确对待。在曲折发展的20年中,尤其是党的八大,对于社会主要矛盾提出了许多正确的论断,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积累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思想理论基础,这对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只是曲折发展的20年中许多正确的主张,当时没有真正落实,在改革开放后才得到了贯彻执行。不仅如此,关于社会主要矛盾曲折的认识,也属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认识的组成部分,“摸着石头过河”,正是为顶层设计积累了经验,否则,改革开放也是很难顺利进行的。所以,不能因为对于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失误,而否定曲折发展中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修订版,第106页。正确对待社会主要矛盾20年认识的曲折发展,是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真理,敢于修正错误,勇于吸取教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使命担当的体现。

三、全面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发展

今年是实行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前的中国面临着诸多严峻的考验,人们不禁要问“社会主义中国将向何处去”?40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容面对,砥砺前行,走出了一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这取决于果断实行改革开放的时代决策和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纠正了过去长达20年的失误,并有了新的发展。在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领导全党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1979年3月,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是我们目前的主要矛盾。从而对社会主要矛盾及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做出了清晰深刻的界定。合乎逻辑地得出: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我党面对的根本任务,只能是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生产力,尽快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在邓小平这一思想的指导下,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八大提法的基础上,首次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述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表述正确认识和把握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成为我党36年来一贯坚持的表述,从十三大报告到十八大报告都是如此。从那时起,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重心都是为了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社会主要矛盾,这也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取得伟大历史成就的根本原因。

2017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页。这是36年来,基于我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述的重要转变。如何看待社会主要矛盾的这一转变?从社会发展规律、历史发展规律和认识发展规律的必然性来看,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与过去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之间,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步入了新阶段,面临新的更大挑战。但从根本上讲,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所处的国际环境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发展是第一要务”的任务没有改变。我国当前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主观需求与社会全面均衡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方面仍然是包括生产力质量等方面发展水平不足的问题。要解决好它,仍然需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重点提高生产力发展质量,并推动各项事业更好地全面发展。

第一,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没有变,但新的社会发展阶段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和发展任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是由我国的历史和现状所决定的。建国之初,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生产力发展非常落后、商品经济极不发达,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其他国家在资本主义几百年发展条件下已实现的工业化及现代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成为我国发展先进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长期的特定阶段。这是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艰辛探索而得出的正确结论和科学判断,是我国最大的国情和最大的实际。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中国坚持社会主义,不会改变。十三大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永远不改变。什么威胁也吓不倒我们。”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5页。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依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质量不高、效益不好等突出问题,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难题,我们还没有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历史阶段,还没有完成初级阶段应完成的任务,还没有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结论。”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2017年。进入新时代,从社会主义经济特征来看,我国的经济制度依然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方式也还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样的经济特征表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0页。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仅停留在某一固定水平的阶段,而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个不断向前推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50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在此基础上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国社会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都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历史任务和发展要求,是长期性和阶段性的有机统一。立足于新的社会发展阶段,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当前人民生活即将达到全面小康水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渴望,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主要矛盾方面就由“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变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人民对于社会生活的需求也由“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更高层次“美好生活需要”。

第二,人民主观需要和社会客观发展之间的矛盾没有改变,但主观需要的层次和对客观发展的要求都有提高。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发展步入了新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许多方面的发展从总体上进入了世界前列,“落后的社会生产”从总体上已经改变,中国发展也已摆脱“落后”二字,更为突出的问题转变为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这种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现为城乡收入不平衡、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成为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制约因素。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就从过去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换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来讲,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是主观需求与客观发展不足间的矛盾。这一状况与过去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相比,矛盾的主要方面并没有发生改变。正如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不能有丝毫动摇。”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而逐步提高,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都有新的更高的要求,不仅如此,人民群众对社会民主、公平、法治、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都提出了新的期待。“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侧重于解决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则在解决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础上,更侧重于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涉及的范围更广了、要求更高了。这些矛盾的解决,仍然要基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发展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也应看到当前我国生产关系中仍然存在着不完善、不和谐的环节和方面,要改革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坚持以人为本,关心人民的切身利益,解决好人民关心的实际问题,保障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在我国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带来的新要求。

第三,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定位和环境没有改变,但新时代要求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要有更大的责任担当和奋发有为。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世界影响力显著提升。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目前已达到八千多美元,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发展动力强劲、前景光明。即便如此,我国的发展水平仍还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我们依然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发展任务还十分艰巨。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的主题并未改变,外部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不仅有利于我国对外开放的向前推进,更为我国国内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外部条件,中国也越来越有能力营造更加和谐的外部环境。同时看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新时代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更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但是,我国所处的外部发展环境依然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发展不平衡、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化等等都带来了更多的不稳定因素,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的状况短期内也难以改变,人类依然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依然任重道远。这一系列问题对我国发展都提出了严峻挑战。

新时代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唯有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习近平强调:“中国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愿意以自己的发展为国际发展做贡献。”“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反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兼顾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协调中国人民利益与各国人民共同利益,以主动、负责、担当的大国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充分发挥负责任的大国作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努力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大国担当的历史使命,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提出了新的要求。

猜你喜欢
矛盾发展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矛盾心情的描写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爱的矛盾 外一首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