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思政教育中的应用

2018-02-09 18:35张忠立
中国校外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孝亲孝敬父母立志

◆张忠立

(山东省电子职业技术学院)

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孕育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内容极其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来重视道德教育,关注身心修养,蕴含丰富的思想教育的元素。这一特性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在历史上,而且在当代生活和当代思政教育中也具备了强大的教化功能。研究分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教育功能,甄别其中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教育元素,对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都会有深远的意义。

一、从“孝亲”做起,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青年学生的基本政治要求,本应具备的思想情感。尽管爱国主义作为思政教育的重点内容,从小学到高中、从学校到社会都已经进行过多种形式的教育,但高职德育教学仍不能忽视爱国主义的教育,特别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国内外的情况复杂多变,青年学生思想还不能完全定型,对于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还不能做到坚定和理性。坚定青年学生的爱国信念,教育学生做到理性爱国,仍是高职思政教育的重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爱国主义的材料非常丰富,但有很多材料学生在小学、中学中多有了解,而且都是罗列一些爱国主义的人的事迹材料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种方式不是不好,但高职学生年龄心理上已经具备了理性思考的基础,更需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说明爱国主义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通过学习思考,我认为中国优秀文化中的“孝亲”思想可以作为一个思想逻辑的切入点。

“孝亲”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特色。从平民百姓到上层的知识分子,“孝亲”思想都被很普遍地接受,而且在历史上一直被传承至今,在现代人的观念中也根深蒂厚。孔子在《论语》中多次谈到孝敬父母,“事父母,能竭其力”,“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甚至,“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等等。儒家经典中还专门有一部论述孝道的《孝经》,关于孝亲的传统文化材料非常多。我们的青年学生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在家庭内部和社会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接受过“孝亲”思想,这些观念很容易沟通和接受。

父母养育自己,孝敬父母天经地义,把孝敬父母作为思想教育的一个内容也很自然。“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但进一步的问题是,为什么在中国道德文化的传承中把“孝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头等大事,甚至作为做人之“本”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里面却蕴含很深的道理。

这个世界上,对我们最好最无私的是爸爸妈妈,这种爱到了完全的牺牲,不求回报的地步,我们讲求道德修养,最起码的人性是懂得回报,人家对我好,我要对人家好,懂得报答,一个对我最好的人,我理应对他最好,一个对我最好的人,我对他还不好,那么这个人就不具备善良健康的本性,一个不知道孝敬的人,就不可能对别人有爱心,不可能对社会有责任感,更谈不上对国家的回报。俗语说“百善孝为先”,不是一句感性的话,在理论上有它自身的逻辑性。古人把“孝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起点,是为了启发人的善的本性,教育人懂得知恩报恩,进而懂得报答国家回馈社会。“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里面包含的是通过培养一个人的“孝亲”情感,进而不断扩大,成就自己的道德的一个修养过程。一个懂得孝敬父母的人,就会懂得报答感恩,想到家乡的水土对自己的养育,就会爱自己的故土,对曾经给予过自己帮助的人,就会心生感谢;一个懂得孝敬父母的人,想到这个国家对自己的养育,想到自己是在中华几千年的优秀文化的熏陶下成长壮大,自然而然就会爱他的国家和人民。“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所谓爱国之情,就是将自己的才智贡献给这个养育过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只要是正义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

传统文化中“孝亲”入手的思想道德培养方法,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在高职思政教育实践中,先讲孝敬父母,很容易被学生接受,还可以利用《论语》中的名言名句讨论符合现代生活的孝敬父母的方式,使孝敬父母的方式也能“与时俱进”;在启发学生基本道德情感的基础上,从理性角度分析出孝敬父母的道德内涵是回报,这是人性善的基本表现,一个不懂孝敬的人不可能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有道德的表现。那么懂得报答之后呢,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那些人在我们的一生中值得我们回报的人,从父母,到其他家人,到自己的老师,教育学生懂得尊重师长。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上需要吃饭、穿衣、出行、看病……社会上所有给予过我们帮助的人,相识的不相识的都需要我们感恩。没有社会上很多人的劳动,就没有我们正常的生活。国家作为政治社会生活的组合体,保障了个体的政治经济生活条件,没有国家,我们就不能正常的接受教育,没有国家的强大,就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那么爱国主义就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基本情感。爱国主义是一个有道德的人的理性的、自发的品质,而不是灌输给每个人的强制的政治要求。这样一步一步深入,使思想教育成为启发个体内心良知的过程,而不是枯燥的说教和灌输,达到逻辑清晰,以理服人。

二、从“立志高远”启发学生有志成才的理想

远大的志向,崇高的理想是一个人成功的精神动力。古往今来,一切英雄豪杰,人才巨匠,莫不是在志向的鼓舞下才有所作为的。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一句话“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失去前进的力量。”高职学生正处青春时期,人生的道路刚刚开始,树立远大的志向,是今后健康成长、成就事业的前提条件。

但高职学生的弱势背景,使得他们在立志问题上明显表现出不足。高职学生由于在高中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在高考中的成绩普遍不理想,大部分认为高考的失败是人生中非常重大的挫折。如何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极的立志文化激励高职的学生重振信心,对生活学习恢复积极乐观态度,并且能够树立起服务于社会建设、民族复兴的大任,成就自己成功人生的远大志向,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于立志的传统文化材料有很多。《论语》中的名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后汉书》上说:“有志者,事竟成”,屈原在《离骚》上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除了这些启发人要立志成才的名言,中国历史上立志成才的例子也很多,司马迁少年受业,官场上因直言受宫刑,忍受着极大的屈辱,立志编写《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蒲松龄励志向学,在生活窘困的情况下,志异著述,穷其一生写成了《聊斋志异》等等。由于坚持志向而成功的案列,俯首皆是。

这些材料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励志作用,但仅仅这些材料还远远不够,对于高考中受到挫折的,情绪的低落的高职学生来说,关键点在于找回追求理想的自信心。

《庄子·逍遥游》上有个经典的小故事,有一天,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我种下后结出的葫芦大得可以容纳五石。用它来盛水,它却因质地太脆无法提举。切开它当瓢,又大而平浅无法容纳东西。这不是嫌它不大,因为它无用,我把它砸了。”(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这种葫芦在惠子看来一无用处,而庄子却说:“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很好的道理:任何东西都有它的长处,只是缺少发现。我们人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他的可取之处,发现自己的长处,找回对自己的信心,才能理性规划自己的未来,树立符合自己现实条件的,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方向。

树立自信心,迈出了立志成才的第一步,如何引导学生确立科学的个人理想然后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集体主义的理想,甚至到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这是一个对青年学生思想教育非常有意义但又很有难度的目标。很多学生对集体主义、共产主义很模糊。其实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个人的生活理想并不矛盾,人的道德追求是建立在自身生活追求基础上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需求是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而理想的教育也应该有个人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步扩大到对社会历史责任的承担。

《论语》上有一段孔子和他的学生谈论人生追求的段落:子路、冉有、公西华各谈了自己的理想追求。当曾皙说道:“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时候,孔子并没有批评他的志向,而是说,“吾与点也。”这里面实际上是孔子肯定了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个人的道德追求是由近及远的,一开始就讲高远的境界很容易成为空中楼阁。从个人追求理想的幸福生活入手,符合人的本性,也容易被人接受。

如何由个人理想上升到社会理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为理想境界的提升架起了桥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当一个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时候,有自己的幸福,想到家人的幸福,想到更多人的幸福。一个人,不可能脱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也只有大家都幸福,我们自己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通过对“仁爱”思想的认同,完成有对个人生活的追求到追求集体的幸福,立志为整个社会的进步努力的理想道德提升。

共产主义是人类的美好理想,它不是一个马上就能实现的一种社会制度,是人类社会努力的方向。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为共产主义美好的追求提供了有力的注释。“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仁爱”思想的最终表现就是“泛爱众”,尽管共产主义这个伟大的追求任重道远,但是,整个社会的人们都提升自己的道德追求,立志服务于社会时候,那么整个社会就会越来越美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7.

[2]学庸论语.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

[3]老子庄子选.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孝亲孝敬父母立志
中华孝亲故事的数字化开发与普及策略研究*
立志乡村振兴的筑梦人
姚立志绘画作品
感悟关怀厚望 立志跟党前进
苏梦飞
什么是给父母最好的爱?
在厦金胞张爱华孝亲牵起两岸情
家长要从小教育孩子懂得孝敬父母
渭南市中小学校大唱《孝亲敬老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