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中的“呼应”技巧

2018-02-11 00:40张植品
中学语文 2018年6期
关键词:老腔首尾呼应层层

张植品

2016年高考、2017年高考,全国9套作文题,基本上都是材料作文(北京卷是材料+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之所以“一枝独秀”,这是因为,材料作文取材广泛,材料处理弹性大,容易承载命题人的多种命题意向。材料作文中的“材料”,是考生写作的根本依据和出发点。所以,要想获得高分,行文时必须紧扣“材料”,与材料紧密呼应。即要做到文题呼应、前后呼应、首尾呼应,文章内容与材料呼应,才能使文章结构更显严谨。所以,好的高考作文,一定要重视运用呼应的手法。

请看2016年高考北京卷《“老腔”何以令人震撼?》满分作文(节选):

猴年的春晚,我听到一声之前从没有听过的曲子“老腔”——那黄土地黑皮肤锣鼓喧天吼声震颤八百里山川河岳的歌!我愿意把它令人震撼的力量归结为一个词——接地气!

“老腔”不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它不适合浅斟吟唱。很简单,在大西北粗砺的风沙中,阳春白雪扎不下根来,浅斟吟唱传不到远处,它吼出的是底层草根心里的呐喊,它体现的是生民发展的原生态艰难岁月。

“老腔”牵系着那么多,承载着那么多——俗称之为民俗,雅称之为文化!它有令人震撼的力量,因为它的真实,它的本色,它的温情,也因为它深深扎根于这片热土的执着——它荣,他们荣;它辱,他们辱;它兴,他们兴;它衰,他们衰!

……

震撼,真的不在于文化程度有多高,无所谓见识有多广,而在于能不能放弃那种矫揉造作的势态,以赤子之心感受到一种发自心底的冲动与虔诚。老腔、秦腔、花鼓的传承者们,骨子里就是一种这样动人的虔诚。只是我们误解了这种虔诚,甚至蔑视地称它为“愚昧”。

……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期待如“老腔”般的传统艺术能更多地走进人们的视野,老腔变红腔!

这篇作文,除了立意深刻,底蕴深厚外,注意运用“呼应”的手法,让论述层层深入,为作文的满分创造了一个最大亮点。全文开篇点题,引出观点,而后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很好地回答了“老腔”何以令人震撼的原因,由于呼应连贯紧凑,使得思绪纵横,但开阖自如,力透纸背,令阅卷老师刮目相看。

可以说,注意“呼应”能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有利于突出主旨。下面具体谈谈在高考作文中运用“呼应”的艺术技巧。

1.文题呼应

这种呼应方法常常是文章中安排多处和题目照应(“呼应”有时也称“照应”),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地点明题意。

比如,前文《“老腔”何以令人震撼?》,在行文层层深入论证的过程中多处与标题呼应,使得全文紧扣题旨,既形成结构上的对称美,又显得结构整齐完美。

2.前后呼应

这种呼应方法就是在文章前面所写的内容,后面行文要交代前面所写内容的结果,使之相互补充,层层深入。

比如,2014年湖南卷高考优秀作文 《心之所安,一路风景》,其中第三段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论证了“安放心灵于更崇高的境界”,第四段引用香港作家梁文道的话,从反面进行说理,这样与前面爱因斯坦的话前后呼应,既显示文章的脉络,又有力地阐述了全文的主旨。

3.首尾呼应

在文章的结尾处对开头交代的内容作必要的提及,使文章首尾一致,成为有机的整体。也就是说,在文章开头出现的内容或语句,在文章结尾又再次出现,从而构成首尾呼应的关系,使全文形成一个首尾圆合、严密无懈的整体。首尾呼应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内容上可以强调某种思想感情,强化主题意义。二是在结构上可以增强文章的完整性。

因为作文的开头和结尾是阅卷老师阅读的重要位置,所以这里重点论述“首尾呼应”的技巧。

(1)妙应开头,卒章显志

首尾呼应须巧妙,语言要有所变化,不能是前后内容的简单重复。如高考优秀作文《精神的三间小屋》,开头写了“毕淑敏在《精神的三间小屋》中说:精神有三间小屋。第一间,盛放我们的爱和恨;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第三间,盛放我们自己。在我们的心中也有三间小屋。”

结尾呼应道:“这精神的三间小屋,需要能够承受苦难的心灵作柱,能够遇事三思的大脑作梁,最后以自己为墙,建成窗明几净,阳光四溢的三所小屋!”

这种首尾巧妙呼应,运用不一样语言表达,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

(2)巧变句式,首尾呼应

如,高考满分作文《享文化之繁华》:

首段:落日熔金,暮色四合,乘一叶扁舟,来到历史的彼岸:与苏轼探讨人的渺茫与伟大,与陶潜共享带月荷锄归的美好,与李煜分担愁如东流水的感伤……用一指墨香,看尽文化之深邃与灵动。

尾段:愿乘文化之舟,度文化之沧海,享那份美好与挚真,低吟文化之妙语,歌呤一生,幸福一生。这样的行囊,希望我们共同拥有,共同打造,共享文化盛宴。

上例首段和尾段通过句式变换,不仅照应了文章的开头,而且还升华了文章的主题,给人以完整、严谨的感觉。

4.文章内容与材料作文题中的“材料”呼应

材料作文题中的“材料”,是考生写作的根本依据和出发点。因此,行文时必须紧扣“材料”。那么,在写作中如何与“材料”呼应呢?

(1)概述材料,点明题旨

开头要简洁概述分析材料、提出观点。这样能给阅卷老师一个信息——作文是围绕材料来写的,观点是从材料中得出的,不是简单的套作,能给阅卷老师留下“这篇文章扣题紧,没有游离于材料之外”的深刻印象。

(2)行文过程,注意呼应

主体部分行文过程,还要注意不时地呼应材料。可以通过材料中相似的词语、句子反复出现,变化的是文字,反复吟咏的是基调,不仅强化了主题,又在变化中给人丰富生动的感受。从表现形式上看,采用文字富有变化的多处呼应,避免了字面重复的简单僵化,显得自然、圆熟,更利于情感表达。

(3)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结尾再次点明材料并与开头呼应,使结构浑然一体。2016年高考广东卷优秀作文《进步与退步》就是一篇思想深刻、内容充实、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典范:开篇概述分析材料摆出自己的中心论点,主体部分第二段至第四段对中心论点进一步阐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行文过程始终扣紧材料论述,最后一段又回扣材料,点明题旨,再次与开头呼应,使全文结构浑然一体。

可以说,这篇文章不仅注意前后呼应,还注意在结尾紧扣题目与开头,形成文题呼应、首尾照应、与作文题材料呼应。这样既使文章结构完整圆合,具有整体的美感,又使中心论点更加突出,具有更强的论证力量。

猜你喜欢
老腔首尾呼应层层
唱首老腔给党听
老腔新韵绕梁来
老腔唱新歌
层层批示≠层层落实
层层请示≠层层重视
首尾呼应
神奇的“首尾呼应”
女人味,层层绽放
抽丝剥茧 层层递进
群众自发组织演唱华阴老腔悼念陈忠实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