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探讨如何真正做到“上工治未病”*

2018-02-11 04:47闫文士蒋力生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修德内省救火

★ 闫文士蒋力生

(1.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南昌 330004;2.江西中医药大学健康养生研究所 南昌 330004)

中医治未病是医疗服务体系中一大特色,而要想真正做到“上工治未病”谈何容易,本文对此提出自己的见解,希望能为中医治未病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1 “治未病”拆字解析

“治未病”之词首次出现是在《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 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此外,《黄帝内经》中还有两处提到“治未病”,即《素问·刺热篇》谓:“肝热病者,左颊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灵枢·逆顺》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1]。

首先,我们抛开上述《黄帝内经》的原文,单从“治未病”的字面意思研究。“治”的意思是“治疗”“治愈”;“未”的意思是“没有”;“病”的意思是“生病”“疾病”。综上所述,“治未病”的字面意思是“治疗没有的疾病”,这显然是一个病句。因为治疗的本应该是“疾病”,这里却是“治疗未病”,简称“治未病”。那么,有没有与“治未病”相类似的病句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救火”。“救”的意思是“拯救”“抢救”;“火”就是“着火”“失火”,合起来就是“拯救着火”“抢救失火”,这显然也是一个病句,因为拯救的本应该是着火的东西,而不是火本身,就像一栋房子着火了,应该抢救的是房子,而不是“抢救火”,简称“救火”。有人会问为什么还是一直沿用“救火”的说法呢?语言学家将其解释为习惯用语。此外,在《周礼·地官·序》中指出:“救,犹禁也。”救火即是“禁火”,这或许更符合救火的本义。但是,“治未病”是否就是一个习惯用语呢?

笔者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习惯用语,就像“救火”亦不仅是习惯用语一样,其实二者还体现了《周易》里的“警惕思想”和“忧患意识”。

火是可怕的,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不怕火的,“救火”的表达能完全体现当人们看到大火烧起时的警惕;疾病亦是可怕的,世界上没有人不害怕疾病,“治未病”的表达能确切的表现人们不愿生病的忧患意识。笔者认为,由“治未病”的字面意思引申出的人们不愿得病的“警惕思想”和“忧患意识”才是值得我们大力关注的,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对“治未病”概念的界定上,当然,“治未病”的概念需要首先明确,其实不管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层次的哪一个层次对“治未病”下定义,都是合理的。当下,尤其是在祖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治未病”医疗服务体系的做法是与时俱进,刻不容缓的,而要想真正培养出能“治未病”的人才,做到“上工治未病”,就要深入理解“治未病”字面意思背后的含义——“警惕思想”和“忧患意识”。

2 “治未病”基本含义

上文讨论了“治未病”的字面意思,揭示了其背后隐藏的含义——“警惕思想”和“忧患意识”。下文将从“治未病”的基本含义继续探讨为什么要重视“警惕思想”和“忧患意识”。

“治未病”的基本含义是什么?笔者认为现有的词汇大都不能真正表达“治未病”的基本含义,比如“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预防”“养生保健”等。笔者比较赞同的是王思成的部分观点,他在其文章《中医治未病溯源、内涵与应用浅析》中提出“新时期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的理论体系”,未病就是疾病未生、疾病未发、疾病未传和疾病未复,其中“疾病未发”的观点或许是治未病的基本含义[2]。他提出“疾病未发——欲病救萌、防微杜渐:疾病未发时的治未病,即指疾病虽尚未发生,却已出现某些先兆,或疾病已经处于萌芽状态时,应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微杜渐,及时把疾病消灭在起始和萌芽状态。”

要理解“治未病”的基本含义,首先应探讨“治”的基本含义,笔者认为“治”的基本含义就是“治疗”“整治”,而不是张志斌、王永炎[3]提出的“治节”。上文已提到,“治疗”的应该是“疾病”或者如“治乱”等,像“病”“乱”等词大都属于“病态”之词,而非“常态”之词,故所“治”之事大多是不好之事,当然,也有像“治国”这样的中性词,这里的“治”是“管理”的意思,或许这是“治”的引申义,而把“治疗”“整治”作为“治”的基本含义应该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单从医学角度解释“治”的基本含义应该是“治疗”。那么,“治未病”的基本含义到底是什么呢?正如上文讨论,“治未病”的基本含义就是临床上的“治疗疾病”,只是这时候的“病”还不是那么容易被人们发觉,或者不能轻易被现代的仪器检测出来,但是已经有某些征兆预示疾病可能发生或不发生,因此才称之为“治未病”,而不直接称其为“治病”。此外,正如上文所论,称其为“治未病”更能激发人们的“警惕思想”和“忧患意识”,亦是提醒人们要争取做到“欲病救萌、防微杜渐”。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已明确指出:“祸始于微,危因于易,预防此者,谓之治未病。”

综上所述,不管是从治未病的字面意思还是基本含义,都强调人们要有对待疾病或欲病时的警惕思想和忧患意识。至于治未病的内涵、外延和引申义笔者认为不用过度关注,只需理解其基本含义,重点还是应该深入思考如何培养自觉的警惕思想和忧患意识,如何真正做到“上工治未病”,这或许对治未病的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 警惕思想和忧患意识

谈到警惕思想和忧患意识,就不得不谈中国文化的源头和精髓《周易》,而中医更是和《周易》关系密切。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在《类经附翼·医易义》中写到:“宾尝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通源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因尔重申其义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当体会到医易之间的密切关系后,笔者想要进一步强调的是,其实“治未病”与《周易》中的警惕思想和忧患意识关系更加密切。

《周易》中的占断之辞本身就包含着浓厚的忧患意识,而《系辞传》下第三章中就有“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几” 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苗头,是吉凶祸福的前兆,“知几” 就是善于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苗头,以防微杜渐,趋吉避凶[4]。这就是《周易》体现的忧患意识。宋祚胤亦说到:“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5],亦说明了《周易》体现的忧患意识。于慧芳亦说:《周易》的目的是为了引导人们防患于未然,化险为夷,趋吉避凶,因而在其卦爻辞中包含了较为深沉的忧患意识。在《周易》中真正做到居安思危,须从细微处着眼,时时警惕,防微杜渐,提高道德修养[6]。丁丽琼最终总结出君子要“知几而为,防微杜渐”[7]。

笔者认为把《周易》中体现的这种忧患意识运用到中医治未病再恰当不过了。正如前文所述,“治未病”的含义背后告诉我们的就是要培养和提高我们自身自觉的“警惕思想”和“忧患意识”,这与《周易》的思想不谋而合。当今中医界人士,真正静下心来研究中医的人不多了,尤其是像我这样的年轻一代,中医的发展面临“断层”的危险,因此,笔者在此呼吁中医要想真正崛起,就像中医“治未病”这一前沿理论要发展必须要追本溯源,而《周易》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亦是中医的源泉,更是中医“治未病”的源泉。

综上所诉,关于中医治未病人才的培养,即如何真正做到“上工治未病”,笔者认为我们应时刻保持自觉的“警惕思想”和“忧患意识”。如此,在疾病的萌芽状态就能及时发现并积极采取措施。

4 内省修德,不断提高

除了要保持自觉的警惕思想和忧患意识以外,要想真正做到“上工治未病”还需要哪些更重要的品质呢?

《乾》卦九二爻辞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是说君子身处险恶之境,要终日不懈怠,至傍晚犹怀警惕之心,如此方可保证不犯过错,争取改变现状以化险为夷。这句爻辞很恰当地表达出君子面对危险事物时应持有的一种态度——警惕思想、忧患意识以及内省修德。警惕思想、忧患意识让我们在疾病的萌芽状态就能及时发现,而内省修德则能让我们有力的做出对策,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或减弱疾病对生命的伤害。生命是神秘的,做一名中医治未病工作者,尤其要持有自觉的警惕思想和忧患意识,而更重要的是要内省修德,即善于观察,用心感悟,深入分析,努力提高自己的诊疗技术,争取做到防患于未然。

现如今,纯中医的诊疗技术“望闻问切”已经在年轻一代的中医生和学子身上淡化了。《难经·六十一难》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伤寒论·平脉法》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对比这两句经文,试想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上工治未病”呢?如果我们连脉诊都不会又谈何望诊?“下工”都不是又怎样能够成为“上工”呢?

其实做到望闻问切并不难,最关键的是要善于观察,用心感悟,深入分析,这一点尤其对中医治未病意义重大。当今社会充满太多诱惑和浮躁,真正用心感受世界的人少了,真正用心感悟疾病的中医人士也少了,世界上万事万物本是联系相通的,只要善于观察,用心感悟,深入分析就能体悟到其中的奥秘,这就是“内省修德”。“内省修德”对中医治未病尤其重要。

总之,要想真正做到“上工治未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只是从自身的感悟进行初步探讨,总结出以下观点以供志同道合者参阅指正。一是“上工”应时刻保持自觉的警惕思想和忧患意识;二是“上工”一定要内省修德,善于观察,用心感悟,深入分析。如此,方能逐渐做到“上工治未病”。

[1]陈永灿.中医治未病的本义是未病先防[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12):1 098-1 099.

[2]王思成.中医治未病溯源、内涵与应用浅析[J].世界中医药, 2008, 3(1):43-45.

[3]张志斌,王永炎.试论中医“治未病”之概念及其科学内容[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7):440-444.

[4]王永平.《周易》忧患意识探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0(4):60-64.

[5]宋祚胤.《周易》注译[M].长沙:岳麓书社,2000.

[6]于慧芳.《周易》中的忧患意识探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22(1):10-12.

[7]丁丽琼.《周易》忧患意识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修德内省救火
“一三七”内省法助力学生高质量学习
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下学生肢体语言智能、内省智能及探索智能的培养
原本性体验 内省中歌唱
救火
电视机起火了
如何书写民族内省视角的藏族电影——探赜万玛才旦《静静的嘛呢石》电影剧本的自觉性藏族书写
救火
雪孩子救火
做官与“修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