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文人化园林研究

2018-02-12 05:07曹亦姿
乡村科技 2018年10期
关键词:宋词文人园林

曹亦姿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1 两宋园林产生的基础

1.1 宗教思想基础

宋代十分重视思想教化,实行释、道、儒三教兼容的方针。佛教内部各个宗派已经开始融会、相互吸收而变异复合,其中禅宗和净土宗成为主要的宗派,在禅学的影响下,中国哲学由魏晋时期探讨本末问题转为研究心性论并产生了新的儒学——理学,继而成为两宋思想界的主导力量[1]。禅宗的兴盛对于两宋园林的影响至深至广,通过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渗透于文人园林的创作之中。

宋明理学以“观生意”为基本体认方式,园林可以方寸之地,满足士人物我两观的审美需求,使其最高精神境界得以实现[2]。同时,理学中的比德思想也影响着园林的建造。理学诗文中的花鸟虫鱼、草木山石都寄托着人们对道的仰望,从而使园林脱离写实的层次,而上升为充满哲理内涵、寄托着建造者审美追求的高度。

1.2 政治经济基础

两宋经济发展十分繁荣,朝廷放松了对土地兼并的限制,从而为富商或文人兼并土地以建造宅园提供了便利。此外,地主小农经济、城市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空前发达,也使宋代的造园活动得以更广泛地开展[3]。但同时,宋代却又国势羸弱,社会的忧患意识一方面激发了有志之士的奋发图强的行动,另一方面导致了宫廷与社会生活浮荡、奢侈的病态繁华,上至帝王,下至庶民,无不大兴土木、广营园林[4]。

1.3 文化艺术基础

宋代的文化成就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园林和宋词构成各自艺术特征的基本符号在美感和文化内涵上是相似相通的,因此,可以从宋代的文化创作中窥探园林的造法与理念。

在宋词中,心境和物境的互相对应关系取得了更为一致的形式,词体内在的写作范式有比兴的特点,园林是词人日常居住、游逸、聚会之所,园中四时不同、日新月异的景致,正好提供了诗材[5]。宋朝的文人画在园林建造中更是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文人画的风格特点在于讲求意境而不拘泥细节描绘,强调对客体的神似更甚于形似,逐渐摆脱狭隘的功利性而获得美学上的自觉和创作上的自由[6]。作为同气连根的“姊妹艺术”,审美意识的变化往往更易在山水画中最先得到反映,因此,在宋代园林多毁的前提下,通过山水画论来窥探宋代造园艺术变迁是一条非常重要、可靠的途径[7]。

1.4 社会风俗基础

宋朝人口数量增长非常迅速,自宋仁宗时期就超过汉、唐,其增长速度与幅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物质基础的稳定累积,也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8]。宋朝各方面的繁荣发展,使市民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园林中举办宴饮酬唱等活动十分普遍。优越的社会地位、丰厚的俸禄、宽容的政策及自身的享乐精神,使得宋代宴饮之风大为兴盛,宋代文人园林便成为文人宴饮游玩、及时行乐的最佳场所[1]。而全民性游赏风气的盛行,进一步推动了公共园林的建设。

两宋时期,官方礼制逐渐付诸实践,由精英士人阶层下移至民间,并逐步扩大其对社会的影响,才使得朝廷所认可的文明秩序、道德规范也开始渐趋引导着普通民众遵循的“风俗习惯”,并常由官方组织的各类与祭祀、游赏相关的节俗中加以推进,呈现“与民同乐”的社会教化型游赏活动,促进了城市纪念性公共园林的普遍建设。而城市文明演变下的平民化社会氛围,推动了宋代社会礼制的发展,地方集体意识的培育使得公共园林在调和社会矛盾的同时成为“成教化”的实践场所,并促进了纪念性园圃的普遍性建设。

2 两宋文人园林的特点

2.1 诗情画境寻根去

由于宋朝文人地位的空前提高,两宋园林前所未有地沾染上了文人雅士的气息。从诗词歌赋到山水画作,无不对园林产生了绵远而深刻的影响,他们是园林的“根”,是园林意境与情感的来源。宋词所拥有的“曲”“深”“雅”的特点,在园林中都能一一找到对应:造园重曲径通幽,文似看山不喜平。造园者注重深化园境,在有限的空间产生无限的观感。而宋词在意境上多讲求雅致天然[9]。

宋代文人画所蕴含的画理,更是与园林同气连枝。北宋画作在空间结构上是“以大观小”的全景山水,朴实厚重、大气磅礴。而且中原地区在历代各时期都较为平坦,表现在园林中,平缓广袤的自然环境孕育了“舒朗”的审美气质,使得北宋园林审美继承了唐代文人对于“平远”境界的追求[7]。南宋时期的山水画构图,则与北宋截然相反,明显反映在“以小显大”的小景山水上,画家喜用一角一隅、拳石勺水来作为主景,并与大片留白产生对比,使南宋园林在空间及意境的营造方面都比北宋时期更为精巧雅致。

2.2 禅理道儒生气节

两宋时期的宗教思想,尤其是理学与禅宗的盛行,使彼时的园林也生出了相应的气节。一方面,两宋时期的文人中广泛流传着“中隐”的思想。宋代国力强盛却又面临外敌入侵,这种环境下,世人多沉湎于享乐,希望自己在朝为官的同时有一个可以暂时隐逸、饮酒作乐的世外桃源。由此,士人为了缓解外在压力,彰显人格的独立自由,付诸于营园赏园审美实践,庭院式园林便成了可以让他们心灵皈依的理想净土。宋代理学的发展使文人士大夫更多地体会心性、关照内心世界,转向对“精神自我”和完善人格的追求;宋代禅宗兴盛,禅宗思想的广泛流传也为宋代的“中隐”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甚至一些宋代皇家园林不再追求宏大、奢华,而更加注重突出造园者的审美意趣和精神追求。

2.3 娴熟技法作根骨

两宋的科学技术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都处于领先位置,园林的技法也同样达到极高的层次,而这些技法则支撑起了宋代园林的骨架,成为两宋园林获得如此之高成就的技术支撑。在叠山置石方面,宋人在山水画论的指导下,能够成功地完成大山系如艮岳的堆筑。宋人对奇石在园林中的普遍应用,引发了另一种创造性的园林建造手段——叠石为山。这种对中国古典园林产生了巨大影响的造景手法,最早的记载便见于宋代。

两宋园林离不开水,山水相依,有山必有水。文人也常常通过对水景的吟诵、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怀。宋人栽花成风,出现了很多栽花专业户和专业的花市,以及很多花卉园艺专著,使得宋代观赏花卉成为风靡社会各个阶层的风尚,形成了一些在节日中举办观赏花卉活动的习俗,而园林自然成为举办这些活动的最佳场所。

3 结语

两宋时期,重文抑武,崇尚文治,文人地位空前提高,文人广泛参与到园林的设计营造中,促进了文学和绘画的结合,山水画与园林互相渗透的密切关系到宋代已完全确立。两宋文人化园林的建造技巧也为明清写意山水园林的建造开拓了思路,提供了素材。由此可见,宋代园林是宋代经济文化和社会面貌的反应,更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研究两宋园林,对探讨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脉络、风格形成、精神内涵等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课题。

[1]董慧.两宋文人化园林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

[2]毛华松,伍夏.宋代城市公园的形成分析[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3(5):11-16.

[3]张倩楠,刘彤彤.观生意——宋代理学视角下的中国古典园林创作[J].建筑与文化,2014(5):89-90.

[4]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5]徐海梅,刘尊明.浅谈宋词与宋代园林文化[J].古典文学知识,2009(4):73-82.

[6]江俊浩,沈珊珊,卢山.从两宋园林的变化看南宋园林艺术特征[J].中国园林,2003(4):104-108.

[7]闫筱荻.两宋园林公共性的原因探讨[J].世界家苑,2011(1):256.

[8]罗燕萍.宋词与园林[D].苏州:苏州大学,2006.

[9]蒋磊.宋代文人园林造景手法及对现代园林造景的启示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4.

猜你喜欢
宋词文人园林
半小时漫画宋词
古代文人与琴棋书画
半小时漫画宋词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文人的雅号由来
品读宋词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文人吃蛙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