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梦瑶《医碥》咳嗽辨治探析

2018-02-13 05:00方向明
江苏中医药 2018年11期
关键词:青黛泻火何氏

屈 彬 方向明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230038)

何梦瑶[1]1,字报之,号西池,清代乾隆年间岭南著名医家,在其著作《医碥》中详论咳嗽,融合了《内经》以及张机、刘完素、李杲、朱震亨等诸家学说,创新咳嗽理论,于平常中见卓效。以火论病因,详分咳嗽病机;以症状、病因分别命名辨治咳嗽;因时制宜,祛火贯穿始终;纠前人之缪,合理运用滋阴与温补。在咳嗽治疗上别具一格。现就其论治特色,分述如下。

1 以火论病因,详分咳嗽病机

咳嗽病因在明代以前多遵《素问·咳论》中“皮毛先受邪气”和“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强调外邪干肺或脏腑功能失调,影响及肺,而至咳嗽;后又有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咳嗽病诸候·咳嗽候》将咳嗽分为十咳,除五脏咳以外,还有风咳、寒咳、胆咳以及厥阴咳等;直至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杂证谟·咳嗽》首次提出咳嗽分外感与内伤,后来医家多宗于此而述咳嗽病因。何氏在书中论咳嗽病因时首先强调火热致病:“火刑肺金,燥痒不能忍,因咳。咳因痒,痒因火燥,是咳必有火。”后又在前人外感、内伤基础上强调“……外感邪从皮毛……皮毛受寒则汗孔为寒所凝闭,而肺气内郁成热;或皮毛受热,亦传入于肺而肺热……若内伤火炎……不论何脏腑之火,皆得上干于肺,故亦以肺为主也。”

2 以症状、病因分别命名辨治咳嗽

2.1 以症状命名辨治咳嗽 何氏将咳嗽以症状分为咳嗽,咳而上气、咳喘、咳血、咳急呕逆胁痛、咳久肺胀等。何氏将咳嗽分外感内伤治以轻重,外感者邪伤皮毛,皮毛者肺之外候也,引动肺而咳,若外感之邪郁结肺气尚可通达则为轻症,若不能通达则为重症,轻症治以辛散,若辛散而至内伤者宜补;内伤咳嗽,起初肺伤,而肝肾之火仅上干于肺,未伤于下焦自身,治疗多以甘润,若久病火热内伤,长期影响于肺,则病重,此时肺气大伤,多虚实夹杂,治以行气导滞,固护虚实。何氏对咳而上气,宗于仲景,法于《金匮》,对咳而上气兼加喉中水鸡声用射干麻黄汤;而上气肺胀夹喘,目如脱,脉浮大,此为重症,越婢加半夏汤。何氏对咳喘,分为痰饮停肺、痰火互结二证,痰饮内停者治以苦泻,多用葶苈子;痰火互结者治以清润,多用栝楼仁清之,二冬、贝母、阿胶、鸡子清等润之。何氏认为咳血者当与肺痨相鉴别,其指出此处咳血为外感风寒之邪失于解表而至病久伤肺,寒凝肺脉致使血瘀出血,然有不识者认为是肺痨阴虚火旺,使用寒凉致使遇寒益寒而发为痨,何氏用辛温发汗之法,方用麻黄桂枝汤微发其汗多有见效。何氏认为咳急呕逆胁痛者为肝火犯肺,治以疏肝泻火,多有青皮、青黛等。何氏认为咳久肺胀者为痰瘀互结,阻碍气机敛降,治以祛痰化瘀、敛降肺气,以青皮、诃子、青黛、香附、杏仁、竹沥、姜汁半夏曲等行气化痰,桃仁及四物汤活血化瘀。

2.2 以病因命名辨治咳嗽 何氏将咳嗽以病因分为寒咳、热咳、寒热相兼咳、伤湿咳、痰咳、食积咳、酒咳等。何氏认为寒咳者,其多以风寒外侵,阻碍肺气,治以辛散,多用射干、细辛、紫菀、款冬花等。何氏认为热咳者多由外感寒邪郁热或热邪传里引肺而咳,治以滋水清金,多用桔梗、前胡、桑白皮、枳壳、半夏等,其中黄芩必不可少,因黄芩入上焦肺经长于清泻肺热,常用于肺热咳嗽的治疗[2]。何氏认为咳嗽寒热相兼者,多由起居失常,衣物增减不当,感受寒热之邪,使在原有肺火基础上发病,治以辛散宣肺疏风,多用桔梗、前胡、荆芥穗、薄荷等。何氏认为伤湿咳,多由冒雨卧湿,使湿邪阻碍正气,气血流行不畅发为咳嗽,治以辛温燥湿,多以酒煎白术达到行气活血,健脾利湿。何氏认为痰咳当分为寒痰咳嗽与痰热咳嗽,寒痰者痰多而清,治以温化,多用细辛、桂心、旋覆花、半夏、陈皮、桔梗等温肺化痰止咳;痰热者肝火引动,痰液质地黏稠,治以疏肝泻肺坠痰,多用礞石、青黛、栝楼等。何氏认为食积咳者,多由饮食内停,脾胃失于健运,痰邪内生,痰从口中而出发为嗽,并且郁而发热,上干于肺而咳,两者相合发为食积咳,治以化痰消食行气,多用半夏、天南星、栝楼、莱菔子、青黛等。何氏认为酒咳者,多由饮酒过多,化为痰湿,郁热伤肺,治以化痰泻火,多用青黛、栝楼、黄连、杏仁等,其同时指出若畏此处用药寒凉太过而使火邪郁于内难发,可先辛散火邪继而五苓类化痰。

3 因时制宜,祛火贯穿始终

中医学具有天地人的整体观念,人体的生理与病理变化与天地自然有着相应的联系。何氏在咳嗽治疗中又法于《内经》,治疗注重天人相应,因时制宜,《素问·金匮真言论》中亦指出:“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3]并且何氏创新咳嗽理论,将祛火贯穿始终,他指出凡咳嗽上半日多者,属阳火,痰质稠色黄;下半日多者,属阴火,起于下焦,痰质黏滞色青黑;日轻夜重,属阴虚。因上半日为阳中之阳,下半日为阳中之阴,同气相求,阳火旺于阳时,阴火旺于阴时,阳火治以二陈汤祛痰泻火,阴火治以四物汤加黄柏、知母滋阴降火。《灵枢·营卫生会》指出:“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卫在脉外,营周不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这表明气血在经脉中的循行遵循特定的顺序,每日在寅时起始自中焦,然后向上流注于手太阴肺经,然后依次循经流注于诸经,至丑时流注于足厥阴肝经,再于寅时重新自中焦开始,经络由内连接脏腑,向外络属肢节,当某经气血亏虚时亦可使所属脏腑的功能受到影响。何氏指出五更清晨嗽,亦为痰停,因五更为寅时[4],肺经旺盛于此,气血壮实,又因咳必有火,火随气血运行上干于肺而发,治以二陈汤降火祛痰加黄芩、桔梗、桑白皮引药入肺经。

4 纠前人之缪,补阴泻火相调

何氏引《医贯》中“肺为娇脏,畏热畏寒,火刑金故嗽,水冷金寒亦嗽。……有脾胃先虚,土虚不能制水,水泛为痰,子来乘母而嗽者矣……须用六君子汤加炮姜以补脾肺,八味丸以补土母”。此是脾土受损致使母病及子;又说“王节斋云,酒色过度损伤真阴者,不可服参、芪。此说大是误人。”此是肾水虚而虚火上炎,影响及肺;此二者为医家不识补泻之要义,未辨补泻而单纯使用补阴降火,不知甘温亦能除热,何氏学说承于刘河间、李东垣,认为火热宜清同时不忘补护脾胃,达到母子同调目的。何氏在《医碥·补泻论》中,将“补法”和“泻法”统一起来,认为:“泻此即补彼,补此即泻彼,例如泻火即是补水,又如补火即是祛寒,因此泻即补也,补即泻也”,并且何氏提倡张从正“攻邪为先,议补在后”的治疗观[1]17,何氏先用六味壮肾水以降火,然后以参、芪补肺又可除热,使金水相生,合而治愈。何氏纠正前人之缪,并且不是单纯否定,而是以此为点结合自身用药经验发展临床理论。

5 结语

何氏一生精研医学,博览医书,著作颇丰,是一位具有深厚学识素养和高深造诣的临床家、理论家。其在继承前说的同时,又能独创新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咳嗽的诊断、治疗作出了一定贡献。

猜你喜欢
青黛泻火何氏
泻火化瘀通窍法对感音性耳聋大鼠HMGB1/RAGE信号通路的影响
三七青黛膏预防阿扎胞苷皮下注射治疗所致不良反应的效果观察
清肝泻火 试试槐花入膳
口腔溃疡煎甘草黄芩
何氏“十全大补粥”
单味青黛外敷治疗带状疱疹30例疗效观察
野餐记
更年期失眠从肝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