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中的“应用”环节

2018-02-13 01:26马国新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8年12期
关键词:暴政陈胜六国

马国新

今天的一堂历史课,我对“帮学课堂”中的“应用”环节在课堂中的运用,有了新的体会。

本节课的内容是“秦末农民大起义”。在教学设计和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先用一个有关“陈胜、吴广起义”的微视频导入,并引导同学们回顾前一节课中了解到的“秦统一中国”的时间、过程及措施等。

这是一个“导学”环节。

当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秦末农民大起义”这一章节,我用白板展示了将从三个方面探讨“秦短命”的原因: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

这是一种目标呈现。

“研学”环节是“帮学课堂”的第二个环节,本节课的“研学”环节有三:“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研学”的难点在于:让同学们理解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明白“天灾人祸”中的“人祸”是根本,而这个“人”就是秦朝的统治者。在“研学”环节中,我特别强调同学们的自主研学,也重视同学们的合作研学,并且注重有教师参与的探究性研学,应当重在引导同学们对问题的发现和思考。

首先让同学们通过文本阅读,找到秦王暴政的四个表现(赋税沉重、徭役繁多、刑法严苛和秦二世更加残暴);弄清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地点、原因和结果等;了解刘邦、项羽灭秦的经过及争霸的过程和结果。

在合作与探究性研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一是要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是要思考秦亡前后,刘邦、项羽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三是要让同学们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发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应用”与“反思”分别是“帮学课堂”的第三和第四环节,但在历史课堂上,我时常将它们并在一起,来推进课堂帮学。在本节课的“应用”与“反思”环节,我一是呈现了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的一段话“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二是让同学们画出本节内容的思维导图。

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这堂课内容的课堂教学,我悟出了“帮学课堂”中的“应用”环节,对于理化、数学甚至语文和英语等学科来说,是用一个知识点来解决另一个知识点,是一个知识面对另一个知识,或一个技能面对另一个技能的问题,而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则不然。因为历史是人的历史,“历史使人明志”,所以历史知识的“应用”,其重心在于对人的改造和改善,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且重在“修身”。

在本节课堂上,面对“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一句话,同学们能够理解和回答,秦的灭亡是因为秦王的暴政,六国之灭,也是六国执政者自身的问题。但当我问到,“回到现实,回到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我们如何理解和应用呢?”同学们一时陷入了沉默。

我提示学生:我们每一个人的现实处境都是自我决定的,与他人并无大的关联。比如某一位同学中考没考好,与其父母或老师并无直接的关联,主要原因是来自于曾经的努力不足、刻苦不够;我们在校園或同学中,感到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不理想,一定是来自于自己平时对他人对集体的关心和帮助不够,还来自于我们自身的能力不足,不被需要等。我想,这应该也是历史课上应用环节中的一种“应用”——让学生从历史事件中获得生活感悟。

责任编辑/周小益

猜你喜欢
暴政陈胜六国
锅盔助秦灭六国
Transient air-water flow patterns in the vent tube in hydropower tailrace system simulated by 1-D-3-D coupling method *
试论新媒体冲击对舆论的暴政的影响
好肥“六国”造惠农喜事多
Influence of flow field on stability of throttled surge tanks with standpipe*
简析秦灭六国的“远交近攻”方略
析秦对六国施行的“不战而胜”之策
陈胜
骄傲的陈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