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地震业务信息化战略问题的若干思考

2018-02-15 01:38李超李正江西省地震局南昌市330000
江西通信科技 2018年2期
关键词:防震减灾信息化

李超 李正 江西省地震局 南昌市 330000

0 引言

信息化是现代化的发动机。全面提高地震现代化水平的基础就是地震业务信息化。从全局高度统筹考虑和推进地震信息化,把地震业务信息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数据资源化、“应用云端化、服务智能化”的目标,促进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集约整合,实现业务应用的联动与协同,推动信息技术与地震业务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是未来地震业务信息化发展的核心关键。

坚持地震信息化“支撑需求、引领发展、创新服务、推动变革”,加强顶层设计和标准规范,进一步落实合作、开放、共享机制,落实“互联网+”和大数据行动计划,以信息化推动防震减灾工作现代化,以信息化推动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实施防震减灾供给侧改革,以优质服务满足各级政府、行业内外和社会公众对地震信息知识的需求,实施“智慧地震”发展战略。

1 研究设计好全省的地震信息化规划

为实现全省防震减灾目标和任务,需要加强全省信息化顶层设计, 进一步提升防震减灾信息化水平,加大信息技术与防震减灾业务的融合程度,深化防震减灾信息的应用与服务,进一步提高全省各级防震减灾部门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能力,建设高效的政务系统作为支撑保障,整合行业信息资源,同时建设电子政务和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实现各级防震减灾部门政务信息的互联互通,推进全省市、县等各级政府开展防震减灾工作。进一步提高地震综合观测能力和预测预报水平,建设强大的数据传输、处理服务和管理系统;开展重点工程与新改建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建设便利的震害防御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地震灾害救援处置能力,完善升级地震应急指挥系统。提高地震公共服务能力,全面建设地震预警、烈度速报、地震安全民居和校舍等专业信息服务系统。加强防震减灾行业面向社会的综合服务能力,初步满足社会对防震减灾信息的迫切需求,提高防震减灾信息在社会安全领域中的作用;丰富信息产品,提高信息发布时效和覆盖能力,切实提高城乡地震安全、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地震预警、震后灾情服务、应急联动协同和紧急救援服务等多领域的公共服务水平。 防震减灾工作运行和数据安全需要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措施,建立数据信息认证、保密、灾备等安全系统,确保突发灾害事件发生时,各工作系统安全运行。提高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完善预测会商信息系统,加强数据实时处理分析和在线应用服务能力;开展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信息服务,为地震物联网应用提供基础;完善灾害防御基础信息和社会管理信息等系统,扩大系统的覆盖范围。完善升级应急指挥信息系统,提升地震应急指挥辅助决策水平和地震现场信息支撑能力。

2 建设集约共享的基础设施和核心业务

对于已经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全省地震业务系统来说,基础设施存在于业务的各个流程,下一步需要将各部门和各单位的各种信息化设备进行资源整合,统筹规划,并以服务的理念来审视现代化的设备管理,需要完成基础设施资源的综合集约整合,大幅提升业务运行效率和资源使用效益,促进高效对接和协同创新,推动地震信息化更快更好的实现。首先是要求业务机构从面向职能的管理转变为面向功能的管理,即建立扁平化的组织模式,构筑一个中心,也就是统一的网络、数据、服务基础平台中心,市县资源共享、信息透明,通过高效的管理组织架构实行有效的“整合集中化”管理。面向已具备一定人力物力基础的重点单位创新发展需求,加大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支持优秀单位丰富服务种类,提高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地震行业体系化发展实力。同时要通过信息化手段重新构建地震业务链和数据流,加强创新能力,提升行业动力,实现“智慧地震”的落地。主要方法包括一是推动业务流程重构设计;二是要加强数据质量管控;三是要建立效能评估机制。

3 提质增效,强化信息服务能力

首先是促进开放融合,以共享的理念引入社会资源,走融合式发展道路。完善数据共享机制,依法分层次分步骤推进地震数据跨行业共享,同时要把社会数据引进来,吸收优秀社会资源助力地震信息化发展,充分挖掘数据价值,走融合式发展道路。同时地震信息化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成效导向,着眼于全省防灾减灾救灾全局,立足地震事业深化改革,注重与全省相关规划、防震减灾业务体制改革的斜切和融合,提高地震信息化产品的质量,加强对地震业务的支撑度。建立需求评价体系,完善需求清单,制定服务清单;搭建信息反馈平台,健全信息反馈机制,改进地震信息对外展现形式;建设规模化开发机制,提高信息化产品质量,健全信息反馈机制;全面梳理地震业务流程,建立技术标准,全面融入全省防灾减灾救灾技术标准,制定地震信息内部传递和外部发布标准,建立非常态发布机制。依托全省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省防震保安服务工程实施,完成重大项目的信息化架构规划,包括网络拓扑、业务架构、数据组织、中心设计、云端部署以及与其他项目的集成。加强对数据流全过程全要素的监控管理,提升地震业务信息化水平,逐步实现“数据资源化、业务云端化、服务智能化”,以信息化推动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4 构建安全保障能力

坚持以“以规划为引领、以制度为保证、以检查促落地、以演练提能力”的工作思路,树立“整体、集成、主动”的行业网络安全理念,落实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全面梳理确认行业内纳入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范围,制定“分级分域、整体保护、积极预防、动态管理”的安全总体策略。确立行业网络安全一体化技术架构,开展网络边界防护、统一身份论证、安全保密、安全运行和安全管理等五大支撑体系建设。充分运用技术手段全面支撑等级保护工作,听过全要素采集、全流程管控及全行业联动,实现等保工作的在线管理。加强架构管控保障能力建设,确定管控内容和范围,定时发布和更新架构基线,梳理现有对信息化架构遵从性有影响的业务流程,制定管理规定。

4 总结

地震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并持续的过程。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组织专职工作团队,建立高效运作模式,深入开展社会合作,拟定发展路线图和时间表。逐步实现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江西省地震业务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和标准化建设,构建资源高效利用、数据充分共享、流程高度集约、标准系统完备的地震业务信息化新格局,最终实现智慧地震的宏伟愿景。

猜你喜欢
防震减灾信息化
中日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对比研究
防震演练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家庭防震
机械手表中的防震器
首尔七成房子不防震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