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课堂教学设计

2018-02-18 01:54
新课程研究 2018年34期
关键词:山色西子西湖

【教学过程】

一、走近西湖

1.引导语

师:同学们,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杭州最著名的就是西湖。大家想不想去西湖游览一番呢?

师:是啊,不仅你们想去,西湖以其秀丽的景色也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苏轼泛舟西湖,一起来学习这千古传诵的佳作。齐读课题。

(提示:注意“饮”左窄右宽;“初”是衣字旁,先写短撇,再写点;“晴”跟太阳有关,所以是日旁)

作者是谁?——苏轼。

【板书: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2.知作者

师:说到诗人苏轼,你们对他有哪些了解?谁愿意来介绍一下?

生:苏轼是北宋的文学家,又称苏东坡;

生:我了解到杭州著名的苏堤是苏轼建造的;

生:我还知道苏轼写了很多有名的诗……

(出示诗人简介)

二、印象西湖

1.解诗题

师:谁愿意来读一下这个题目?谁再来读?说说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在西湖上一开始是晴天,后来下起雨了。(师:了解了天气的变化——停顿)

生:我知道他们在西湖上。(师:了解了写作地点——这里停顿一下)

生:作者还在饮酒。(师:了解了事件和人物)

师:现在你能不能再读一下题目,连起来说说诗题的意思?(指着板书)

生:苏轼在西湖上喝酒赏景,开始天气晴朗,后来下了雨。

师:你能不能再来读读,注意读出节奏。(生1——你强调了地点/时间/天气变化 )

(齐读课题)

【板书:饮/湖上/初晴后雨】

2.自由读

师:了解了诗题,下面就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走进诗中,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把带拼音的字读准确,直到字字清楚,句句顺口为止。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读准字音(生1读)——声音清脆,“潋滟”读得很标准;

谁再来读?读出节奏(生2读)——字正腔圆,细心的孩子有没有发现在诗中有个多音字,“蒙”是二声,你读对了吗?

谁再来读读?读出画面美。不但字字清楚,而且要句句顺口。(生3读)——你读得可真投入。

师:老师和你们合作,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师生合作读)

3.谈印象

师:同学们,通过朗读,你觉得苏轼笔下的西湖,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哪一个词?

生:是第三句。

师:哦,是那“西子”,是吗?

生:山色空蒙。

师:你觉得“山色空蒙”很妙,是吗?

生:老师,我喜欢“淡妆浓抹”。

师:有韵味不张扬,是吗?

三、走近西子

1.读注释

师:西湖给每个人的印象都是不同的,现代诗人艾青曾经写道:月宫里的明镜,不幸失落人间。同学们,诗人笔下将西湖比作了——(生:不小心落入人间的明镜)

师:又曾有一位诗人周起渭这样写道: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他把西湖比成什么了?(生:明月)

师:诗人白居易挥笔写下:湖上春来似图画,乱峰围绕水平铺。此时,他眼中的西湖就像——(一幅画)

师:可是在苏轼的眼中西湖却像什么呢?(生:西子)

师:你怎么知道的?(生:欲把西湖比西子)

师:哦!诗中就是这样写的。你知道西子吗?(生:她的名字又叫“西施”)你从哪儿知道的?(生:书上注释写着)

师:同学们,从这册开始,你们的书上就出现了注释,借助注释来理解课文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2.讲故事

师:西施她到底有多美呢?传说西施在古越国浣纱溪边洗纱时,水中的鱼儿看到她都忘记了游水,纷纷沉入水底。

师:西施美吗?(生:太美了)西湖真的如西子那样美?那就让我们坐着画舫,一同去欣赏西湖吧!

四、晴雨西湖

1.品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1)解词。第一句(齐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你觉得哪个词语不好理解?(生:什么叫“潋滟”?)

师:让我们一同来猜猜,“潋滟”两个字形,它可能跟什么有关?(生:跟水有关,因为这两个字都有“三点水”)

师:是啊,水是西湖的生命,中华汉字形旁表意,这个词什么意思呢?(生:水波一荡一荡,波光闪动)

师:(出示图片)是啊,阳光照耀着西湖湖面,你觉得水面怎么样?用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生:波光粼粼 银光闪闪 浮光跃金)

师:阳光照耀下的湖面,波光粼粼,所以诗人说——水光潋滟晴方好。

(2)一咏三叹。师:此时,除了湖面,还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呢?(出示图片:湖中的鱼、荷花、堤上的柳……)

生1:我看到阳光下的柳树,倒映在水中——这就是——水光潋滟晴方好。

生2:我看到阳光下的荷花,亭亭玉立/含苞待放——这也是——水光潋滟晴方好。

生3:我看到阳光下的亭子,玲珑别致/清雅隽秀——这也是——水光潋滟晴方好。

生4:我到了阳光下的雷峰塔,巍然屹立/高耸入云——这都是——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阳光下的一切都是这么熠熠生辉,充满生机,诗人用了一个字来夸这美丽的湖光山色——好,一起读:水光潋滟晴方好。【板书:晴方好】

师:谁能来读读这阳光下的西湖,让这水光闪动起来?(生1读)

闪动地再耀眼一些?(生2读)

谁能读活这幅画面,让水波荡漾起来?(生3读)

(3)齐读。师:此时你泛舟湖上,你的心情会怎样?让我们把这种感觉带进诗中,一起来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2.品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1)解词。师:真是彼时日出此时雨啊!正当诗人醉身于西湖晴天美景时,雨雾迷蒙,眼前的西湖又变成了另外一幅景象。齐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课件出示:山色空蒙雨亦奇) 【板书:雨】

师:你觉得这是一场怎样的雨?——淅淅沥沥的蒙蒙细雨。这场雨给西湖带了怎样的变化呢?

生1:眼前渺茫一片,有一种朦胧美。

生2:感觉若隐若现、模模糊糊——把这种朦胧之美融入诗中(生读)。

师:诗人用了一个词语——“空蒙”,便将雨中西湖云雾迷蒙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

(齐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2)想象。(播放课件,随着音乐,教师轻声描绘)

师:瞧!伴随这蒙蒙细雨,展开你的想象,你觉得在雨中,有哪些景物变得空蒙了呢?

(回忆刚才你在阳光下看到的景物)

生:西湖的山迷雾蒙蒙,隐隐约约,水天一色。(师:你把山的空蒙读出来)

生:西湖里飘荡着小船,逐渐空蒙,消失在天际。(师:你把船的空蒙读出来)

生:柳树随着风儿轻轻地飘着,在雨中越发嫩绿。(师:你把柳树的柔美读出来)

生:看到了荷叶上闪动的雨滴。树枝在雨中随风飘摇。(师:你把荷花的娇艳读出来)

师:是啊,眼前的一切都像是披上了一层轻纱,正是这种云雾迷蒙给人以无限遐想,所以诗人说——雨亦奇。【板书:雨亦奇】

谁愿意把这种朦胧、奇妙的感觉读出来?(生自由读)

(3)美读。师:前一个画面是水光潋滟,而今变成了——山色空蒙。一天之中,就让我们看到如此不同的西湖,谁愿意读一读?

师:(生1读)声音再大点儿就更好了!

(生2读)真是晴好雨亦奇。

(同桌读)读出默契。

(男女生读)男生第一句读出晴天之绚丽,女生第二句读出细雨之温柔。

五、西子西湖

1.引读

师:晴天的西湖是那样娇艳,雨天的西湖又是那样温婉,像谁呢?

生:(小声)西子。

师:(继续自言自语)像谁呢?

生:(齐答)西子。

师:(作恍然大悟)欲把西湖比———

生:西子。

师生:(齐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生:(齐读)淡妆浓抹总相宜。

2.延伸

师:那就让我们走进西湖,看看谁在为西湖化妆?

(播放课件,教师随着音乐讲述)

明媚的春光为西湖化着妆,看——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左边读)

柔嫩的柳枝为西湖化着妆,看——短长条拂短长堤,上有黄莺恰恰啼。(中间读)

磅礴的大雨为西湖化着妆,看——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右边读)

西风雪花为西湖化着妆,看——西风落木芙蓉秋,飞雪暗天云拂地。(齐读)

师:真是“山色湖光都入画,阴晴雨雪皆好景”。

(齐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小练笔

师:这“淡妆浓抹”在每个人眼中都是不一样的,拿出你的笔,描绘出印象的中西湖吧!大家可以先组内交流一下,你打算怎样为西湖化妆,然后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生练笔,教师随机指导)

生1:如果 人来人往的白天 为西湖化浓妆,那么夜深人静/空无一人/万籁俱寂/夜幕降临/月明星稀的黑夜为西湖化淡妆。

生2:如果荷花为西湖化浓妆,那么荷叶为西湖化淡妆。

生3:我说,雨天的西湖是淡妆,看!所有的景物都披上了一层轻纱;我还想说,夏天的西湖是浓妆,看!荷花在西湖里怒放呢。

师:好一个“怒放”,让我们看到了夏天是那么娇艳。

生4:我说,春天的柳树为西湖化淡妆,看!柳树在春风里随风舞动着;我还想说,秋天的枫叶为西湖抹浓彩,看!她为西湖穿上了金黄色的外衣。

师:多别致的外衣啊!

师:同学们,让我们为这位未来的女诗人鼓鼓掌吧!你们觉得西湖美吗?

生:美!

师:能和西子去比吗?

生:能!

师:难怪苏轼会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生接读)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正是这千古一比,道尽西湖好处,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

生读——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板书:巧用比喻】

六、情系西湖

1.背景

师:苏轼身在西湖,心更在西湖。除了歌咏西湖,他还忧国忧民,心系百姓。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为西湖还做了什么呢?(生读)

(出示拓展资料:苏轼曾经两次在杭州任职。其间,他带领当地人民疏通西湖,筑牢堤坝,防水抗洪,这就是著名的“苏堤”由来。同时他为了保护西湖,还建造了著名的“三潭印月”。)

师:正是如此,苏轼也对杭州日久生情!他一遍又一遍地看着西湖,想着西湖,让我们带着这份心怀天下的豪情,齐读整首诗。

2.小结

师:好一个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的美是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正是有了这份大爱,才能写出这千古绝唱。让我们带着对西湖的赞美与热爱,齐诵这首诗!

(全班背诵,下课)

七、作业

1.背一背:背诵本首古诗。

2.读一读:读有关西湖的文章、诗句。

3.画一画:根据古诗的画面,画一幅西湖美景图。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明确,环节紧凑完整

古诗的教学目标,简单地说就是诵读积累,展开想象解诗意,在课堂活动中,这些目标均得以实现,尤其是各种形式的诵读,激发了学生浓厚的朗读兴趣,对理解诗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针对展开想象解诗意的目标,教师设计了看图说词、看图想象等环节,引领学生用四字词语理解“潋滟”,使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得以提升,文化气息浓厚,避免了刻板地讲解诗意。

二、教学重点突出,教法有的放矢

本堂课重视课堂节奏,对于“晴天”的诗句重点把握,“雨天”相对弱化处理;对于“西子”的比喻弱化了一些,但对于“淡妆浓抹”则是重点下了功夫;对于古诗的诵读采用了若干种形式,而对于板书设计则简洁明了。因此,整堂课也给人以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感受。

三、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提升品质

古诗的题目常常是老师不太重视的,而本堂课独具匠心地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从课题开始读出节奏,为后面的诵读做了铺垫,这个细节处理得很好,学生从一开始西施就被牢牢地吸引住了;另一个细节就是课堂结尾处的拓展,“苏堤”与“三潭印月”的介绍,体现了苏轼的另一种情怀,由赏玩美景的小情怀,上升到爱国爱民的大情怀,使学生受到了不一样的情感熏陶,也使课堂效果有所提升。

猜你喜欢
山色西子西湖
解云龙
谢稚柳《粤北锦江山色》
시후 ( 西湖), 야간 개장 재개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山色青青不改颜》国画
爱情从欺骗开始
谁该“杀毒”了
西子“我们论坛”:“互联网+”in杭州——融合与创新
当西湖遇上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