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不良言行的法制纠矫

2018-02-18 08:39张晓英
法制与社会 2018年36期
关键词:未成年人法制

摘 要 未成年人是国家和社会发展前进的内生动力之源,他们的成长直接关系着国家富强、社会稳定“中国梦”的实现。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成长和成熟有不可逾越的阶段,其认知能力的提高,人格的健全,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协同努力。当前,在各类主观因素与社会环境不良的客观原因的综合作用下,未成年人不良言行呈上升趋势,如不及时予以系统化的纠正和矫治,势必埋下违法犯罪隐忧。为了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笔者结合中职学校多年教学工作实践,就强化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从未成年人不良言行和纠矫入手,以最大限度地预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这一角度出发作简要探讨。

关键词 未成年人 不良言行 法制 纠矫

作者简介:张晓英,云南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高级讲师。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2.354

未成年人是指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这一时期被犯罪心理学家称作为“危险年龄”段。未成年人是国家和社会发展前进的主力军,他们的成长直接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未来。未成年人由于生理、心理原因,认知能力较差,人格不健全等主观因素与社会环境不良的客观原因的综合作用,造成了近几年未成年人不良言行呈上升趋势,埋下违法犯罪隐忧。

2018年9月21日浙江瑞安小学生被杀一案,引发我们深思!两个小学生因为发生一点矛盾,一方家长介入在厕所内用刀子将小男孩杀死的惨痛案例,让我们很多人一夜之间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类似这样的校园事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发生,但像这么严重的案例确实少有,这就要引发我们的深思,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为什么当事人会如此冲动,不顾后果。这个案件和本文漫谈的内容有冥冥之中的关联,但不是我们要深入分析的具体话题。

笔者执教学校学生绝大多数为未成年人,为了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近年来,学校坚持以育人为主线,提升未成年人综合素质,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健康、文明、向上的良好环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更优的学习和生活平台,使绝大大多数的学生在党、政府、社会以及家长的关爱下茁壮成长。有些学生小小年纪就学得一身好本领,多才多艺,能跳会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他们将来必定是国家、社会之栋梁。然而,在成绩面前,也看到不足之处,未成年人不良言行的常态化出现,已经成为其可能走向违法犯罪一个极其不好的征兆。没有天生的罪犯。如何强化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从未成年人不良言行入手,最大限度地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结合中职学校多年教学工作实践,笔者对此作简要探讨。

一、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不良言行的表现

(一)教育不当的“熊孩子”现象

现代社会的人,有更多的浮躁、自我、逃避、甚至放纵和推卸责任,在未成年人的管教上也不例外,对未成年人的有些行为甚至是恶劣行为,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大而化小,小而了之;要么找各种客观理由不加惩戒;有些父母甚至是起到非常糟糕的示范作用。

在网上看到两件关于未成年人管理的真实案例。

一件是在上海迪士尼,一个小男孩可能不小心碰到了旁边女孩子的敏感部位,被这个姑娘说了几句,然后男孩的妈妈突然爆炸了,声称这个姑娘的言语攻击了她的儿子,最后直接出手打这个姑娘,还把这个姑娘推倒在地上按着打,后来工作人员赶过来调节时,那位母亲还不依不饶,继续说脏话:“你有妄想症吧你,长这个样子,还摸你屁股啊!”

很多人说,未成年人还小,才8岁,皮一点应该的,明显是这个姑娘太小题大作了。真的是姑娘小题大作吗?未成年人的行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是父母允许的。

另一件事是一个网友坐地铁经历的:在一个地铁站台上,一个小男孩想吃旁边姑娘的鸡排,他妈妈看了女孩一眼,半开玩笑地对小男孩说:你去跟姐姐说,让姐姐把炸鸡排给你吃。那男孩就侧头对漂亮妹子说:“我要吃鸡排”,漂亮妹子听到声音,侧头看了眼,就转过了头没有吭声。那女的有点尴尬,而小男孩则又开始上蹿下跳的闹,嚷嚷着要吃炸鸡。我听那女的嘀咕了一句:“什么人啊,打扮的跟个小姐一样”。之后,就听到地铁进站的声音,地铁远远驶来,就在快进站的时候,那个小男孩突然挣脱他妈妈的手,跑上前,使劲向前推了那女生一把,那女孩尖叫一声,眼看就要被推下站台。十分幸运的是,因为好心人一直偷偷瞄那个妹子,小男孩跑向她时,觉察到不对。就在妹子被推了一下,脚下趔趄差点摔下站台时,好心人向前一步一把抓住了她的胳膊。而仅仅是几秒钟之后,地铁带着一股风,像钢铁巨兽一般从他们面前驶过,然后停下。那熊孩子的妈妈被吓了一跳,然而没有上前安抚女孩,也没有责骂熊孩子,而是趁着到站,抓着小男孩上了车,隐没在了车厢人群里。

(二)极差的生活习惯

大家可能不知道,我们中职老师课余交流最多的是某某学生又出什么妖蛾子啦,还没进某某班就开始紧张啦,我们最引以为傲的就是自认为自己的心理素质很强大,为什么呢?中职学生大多不爱读书是常态,沉迷于网络、抽烟、喝酒、谈恋爱是大家共所周知的,但真正困扰中职教育者的焦点,体现中职学生和普通学校的学生大不同的地方,是中职生在行为举止上、心理上、认知上有很多怪癖甚至已成了毒瘤。

有一个案例:曾经有个女生,在入学近一年的时间里,都在不断地发病,而且她的病医生诊断是没病、不需治疗,但她就是反反复复的发作,跟同学吵个架、受到老师批评、考试成绩不理想、心情不好,说要吐就真吐,说眼睛看不见就看不见了,说不会走路就走不了,害得他们班的男生三天两头背着她往医院跑,有时半夜三更也发病。就这样反反复复折腾了近一年的时间,后来又莫名其妙的好掉了。

还有一个案例:在我任班主任的班上一女生,长得漂亮,特爱穿新衣服,画浓妆,特别喜欢用紫褐色口红,描黑眼圈,粉搽得很厚很白,用有些老师的话说就是像个“鬼”一样,加上穿成熟衣服,整天搞得像过“夜生活”的熟女。而且,为了买新衣服买化妆品,好多时候一天只吃一顿饭,身材瘦得比男孩子还没脂肪,引起其他老师、管理人员极大反感,两年中我是苦口婆心的各种教育都来了一遍,但效果甚微,后是我不得不请了家长到学校表态必须整改,否则由家长领回家,她的妆容才淡下来。

类似这样的未成年人不少,正如一位资深中职教育者总结的:很多中职学生由于极差的生活习惯;精神上没有目标没有追求,晚上熬夜上网,经常吃垃圾食品,出现部分同学面容和精神没几个好看的,身材不是东倒西歪,就是奇瘦无比,心理问题也多,思想认知浅薄,还容易走极端,甚至个别同学连性取向貌似都有问题。

(三)或多或少的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之所以会产生,主要是家庭教育因素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据某中专学校204份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脾气暴躁蛮横的学生更容易主动发动校园欺凌。人际关系不好的学生容易成为受害者。学生受过欺负的更多情况是被人起難听的外号和被其他同学散布谣言。欺凌往往都是以群体欺凌方式出现。女性未成年人中欺凌现象也非常突出、伤害性强、后果严重。

有一个案列:某学校曾经发生一个班级过半数学生参与殴打另外一个班级某女生。原因就是和殴打人中的一女生喜欢的男生谈恋爱,再加上被打女生穿着招摇、行事风格大拽拽的,早就见不得她了,加上多次发生口角,所以,这个班的女生就叫本班一女生出面把被打女生约到本班教室,关起门对其进行群殴,造成该女生多处软组织挫伤。

还有一个案例:一个班的某女生多次受到本班多名同学在不同时间的谩骂、殴打,甚至在原先打人者受处分退学回家后,还在被打,事后了解原因就是该女生和该班的某班委玩得好,而该班委管考勤,深得班主任老师的信任,所以她们在对该班委无从下手后,就选择对和该班委走得近的性格又有点软弱的该同学实施借位欺凌。

又如给同学起绰号完全是家常便饭,散步同学的谣言、互相谩骂也是常有之事,动则大打出手甚至刷上二三十个嘴巴子也不少见。

还有一个案例:这是我曾经亲身经历的一个比较血腥的事件:一开始就是因为打人这几个同学从篮球场边上走过,刚好一个篮球滚到脚边,一个同学一兴起,就用脚踢过去,哪不知就把球踢飞了,打球的同学就有点不高兴,说了句不好听的话,打人这几个学生就把说不好听话的这个人叫到宿舍说说清楚,哪不知几句话不合,就开始动起手来,盆、凳子都成为打人工具,这样打了还不解恨,有个同学突然拿出一把匕手插进被打同学的肩膀。幸好这位同学跑得快,否则,还要出现什么严重后果就不得而知了。

如此等等,这样的事例可以说为数不少,由此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些未成年人会这么极端,难道他们心中就没有规矩和害怕的东西吗?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些未成年人今天的这些可怕意识和可怕的举动,难道未成年人的这些不良行为就没人注意到吗?为什么非要发展到难以挽回的结果才进行关注和严惩呢?谁应该为此买单?

二、未成年人不良言行产生的原因

孩子的任何一种举动都是有因可循的,各种不良行为习惯的出现、形成,甚至于屡教不改,都和成年人的态度和行为以及这个社会对未成年人不良言行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冷漠看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我们来寻找一下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一)家庭父母或者监护人的原因

父母的纵容。孩子顽皮犯错,通常是父母家人很少将事物的是非曲直和做人做事的道理讲给孩子听,没有帮孩子建立起明确的是非曲直的观念,形成“无法无天”的“小霸王”。

父母的漠视。许多孩子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不良行为,尤其中职学校的未成年孩子,有点什么违纪违规的事,请个家长,父母不是在很远的外地打工,忙着做生意赚钱,根本来不了,要么就是在遥远的农村,一时半会过不来。还有更无奈的,父母离婚了,各自又重新成立了家庭,对原先的孩子管得少或者谁也不管的,或者有的父母沉迷于麻将、跳舞、或吃喝玩乐。你说这些家庭的孩子平时有什么变化父母知道吗?不太可能;你说孩子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父母能帮解决吗?不太容易;孩子需要感情安慰、心理疏导时,父母尽到责任了吗?也没有。说到底就是未成年孩子在最需要引导教育管理的最关键的成长期,让父母给耽误了,所以孩子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心理有阴影、思想行为极端的奇形怪状的样子。例如,上面说到化浓妆的那位女孩就是家在农村,兄弟姐妹五六个,父母常年累月在很远外地打工,有时一年到头也不回来一次,孩子丢给年迈的根本尽不了监护责任的老人、隔壁邻居或亲戚照顾,即使有问题请家长时也是一个村里的本家娘娘代替父母来的,基本解决不了任何小孩成长过程中产生的生理、心理问题。

有这样一个情况:我班上一女生父母在省内某地打工,到我校就读住校前都是她带着弟弟妹妹住昆明,从长相到身材都不错,但就是脾气性格皮得很,凡事不着急,反应慢半拍,穿着打扮乱搭配,不会开口叫人,开学后,由于周末回家住宿,考虑到安全问题,必须告知父母,需要父母亲自到校签字确认,打了无数次电话,家长就是不来学校,最后我以不来签字就让其退学为由下通牒,哪不知,这学生说那我就退学。由于父母这样的态度,孩子分不清也没办法分清孰轻孰重。

还有一个情况,一男生由于父母离婚,他脆弱的小心脏一时受不了,后又发现妈妈和一个叔叔好上了,本就已无法接受的现实基础上,雪上加霜,从此,在他身上每个毛孔都透着逆反,课是绝对不听了,作业不做,上课就睡觉,考试不复习、基本上科科补考,着奇装异服,跟家里人特别是母亲叔叔要求绝对是反着来。

父母知识能力不足。父母无知识,又不学习,根本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父母文化水平低,没有什么教育方面的科学理念,不学习不提高,遇事就只会说三个字:没办法。根本没办法教育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凭感觉走,孩子看到什么就学什么,孩子自己也不知对不对,走着走着就走偏了。我们中职学校老师听家长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说的话他又不听,我也没办法,最后,干脆甩下一句话,老师,孩子就交给你了。

(二)学校管理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学校重学习成绩追求片面的升学率,轻学生做人方面的教育。更主要的是另一方面,对及时纠正学生不良言行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一种观点认为之前已经形成的不良习惯已无法改变,或是父母都管不了的,学校也肯定管不了,存在能管多少就管多少的无为思想。一种观点认为这些都是不良孩子,一管就会发生危及自身安全的危险,不能管,不敢管,存在害怕管的心理,导致出现什么都依学生、都顺着学生甚至于讨好学生的现象。第三方面,就是管是管了,因人财物等资源有限,关注度不够,存在办法措施不得力等管理不到位现象,导致形管实未管的情况。

(三)社会方面的原因

从全社会来看,都存在着孩子的抚养、上学、引导、教育主要是父母的事情的看法,青少年工作机构及其他社会机构做了一些基础、环境方面的工作,但对社会范围内存在和出现的青少年中的不良言行的具体表现出来的个例、个案帮扶不够,关注较少,甚至是漠视不良情况的存在,各项措施落实不到位或不全面,督促不力,还是停留在成人了、优秀了就是国家人才,出问题了就是社会的累赘和渣子这样一种以偏概全的无奈的叹息中。

在价值观上,社会和家长的不断功利化诱发了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其驱动力是逐利思想,因此导致拜金主义的产生。扩大到同学关系中,就会诱发缺乏理想,只讲实惠不思进取奉献,甚至有的学生为贪图享受挺而走险。在道德观念上,社会和家庭的个体、个位的孤立行动的普遍化导致集体、群聚的精神减弱,社会责任感淡漠。在生活方面,引发贪图享乐、追求高消费。

不良的社会风气、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外界条件腐蚀、毒害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虽然法制逐步健全,政策逐步配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威力逐步加强,外界条件有所好转,但社会上对学生毒害最大的一是散布色情、盗窃、抢劫、凶杀、 恐怖的录像、书刊时有出现,带有色情、赌博色彩的舞厅、卡拉 OK 厅、电子游戏厅、台球 室等屡禁不止。二是坏人教唆,不少青少年在坏人教唆下形成恶习并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

现代通讯产品智能化手机,其所包含的无所不包的各类APP运用已经成为科技鸦片,未成年人从入学就开始接触手机上的游戏、负面掌阅,沉醉于与手机24小时不能分离的畸形依赖中,丧失理想和奋斗的情怀。

不差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没有感觉到何为磨难,一旦遇到问题,心理就十分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自控能力、抗诱惑能力差,甚至心理错位和行为反常,更形成自暴自弃、藐视社会、对抗规则和法制,进而无所谓违法和犯罪而为所欲为。

三、减少或消除未成年人不良言行的法制思考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关系到国家、社会将来发展的前景,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言行,若教育不当导致其步入犯罪,将会影响祖国、社会的未来。如何扭转这不良局面,使青少年健康成长,消除各种社会安全隐患,预防和减少犯罪?笔者认为首要任务是要社会、家庭、学校三体相互结合,加大力度,想法设法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一)继续坚持用好传统的宣传教育方法

社会、青少年活动中心,特别是学校,利用走廊、墙壁、板报栏等地方布置古诗词、名人故事、优秀范文、手抄报、先进事迹和个人美德等形式加强文化环境的展示宣传教育作用,让未成年人参观学习,令孩子增长见闻;增设法制课程,定期展示图片个案,加深学生对法制知识的认识了解,让学生思想言行上有明确的界限性;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为孩子提供发展个人特长的平台,发挥所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以上方式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发挥兴趣爱好的优势,并从我国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充实自己,将在潜而默化中转化为正能量,明白将来身负的重任,从而激发斗志,逐步树立远大的理想。

一如既往地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行为习惯。老师不能一味地讲:“现在的孩子们真难教,一届不如一届啊!”“这样发展下去,社会将会怎样?真不敢再想了”。家长也不能一直叹气:“我的孩子太跳了,又不听话,我拿他无办法,管不了,就由他变蛇变鳝吧了”,社会也不能只是抱怨、议论、批评,孩子思想差,受周围环境污染严重,而应该从内心刺痛到痛下“不杀绝,必会后患无穷”的决心,共谋对策进行孩子教育培养,齐抓共管,教育学生在校园内注重小节,严禁乱扔乱掉,做个知法守法、守纪有礼、诚实好学、团结上进的孩子。从小要学会节俭,不贪图享乐,能吃苦耐劳,懂得感恩,孝敬长辈,尊敬师长,体谅父母的艰辛,尽自己最大努力学好习,为将来打下扎实基础。从小要树立正确的远大的理想,并为理想而奋斗。

(二)做负责任有担当善学习的父母

父母一定要明确生养教育的责任。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如果父母言行不正,其孩子就会有样学样。因为父母的不良言行已渗入孩子的思想中。现在中国的孩子要不就是太溺爱,父母娇宠过度,要不就是家长以忙于生计、赚钱或不会管为借口,根本不管孩子,或只管孩子吃饱,而不管孩子的思想情感言行举止,以至于造成孩子不分是非曲直,动不动就离家出走,既不会处人做事,更不会感恩,自私自利,随便骂人打人、甚至偷盗犯法。所以,现在孩子教育出问题,家庭教育是关键,父母作好表帅是第一位的。

父母要多学习育子经验。在多元结构的社会,需要的人才也必须是多元结构人才,不可能是单一型的。作为重任在肩的父母更要多学习如何培养孩子健康成长知识、技巧。家长应有计划地为孩子制订一套成长计划,根据孩子特点进行优势培养,弱势提升,多到书店买有关家教书籍看,与其他家长探讨育子对策,请教专家、教师,在孩子的思想品德方面教育要严格,告诉孩子为人处世要有原则有底线,对待财物要有规矩有法度,交给孩子做事要学习有方法技巧,在决策上不要强迫孩子做不喜欢的事情,父母应该信任、尊重孩子,宽容赏识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催化剂。作为父母,不应用打骂相加的粗暴行为来对付孩子,要多摆事实讲道理,为孩子营造健康成长和谐家庭环境。

(三)政府力挽狂澜拯救我们的孩子

在孩子的健康成长教育培养上,政府义不容辞地承担着构建和谐环境、提供必要条件、落实措施、持续监管的责任, 必须要靠政府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通过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并需要成年人的自觉配合。也只有借助政府的权威力量,才能让政法机关与家庭、学校、社会携起手来,齐抓共管,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才能纠正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从根本上消除未成年人犯罪隐患,使他们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民族的希望。

未成年人也要承担必要的责任。家长在有效承担孩子不良言行导致的后果的同时,不能把孩子完全置身于责任之外,改变过去在政策、法律上对未成年人的过度保护状况,不能任由其行为造成严重后果才进行制裁,让孩子负起他该担负的责任,让孩子深刻体会恣意妄为的后果,在下次不良行为面前怯而止步。

督促落实父母真正担负该担负的监管和教育的责任义务。由政府组织给家长提供学习培训机会,提供必要的本地化就业机会,对尽不好责任的父母予以纠偏,对不负责任的父母教育监督,严重的还应该依法让其承担法律责任,严惩不贷。完善减少消除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现状的有效教育機制,建立学校和老师对学生合适教育行动的免责机制,真正能让学校不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还要抓好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让学生形成正能量的思想观念和健康心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和人生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后,再次祈愿浙江瑞安小学生被杀一案导致的两个家庭的哀嚎,带给我们国家、社会、学校、家庭更多的、更有效的教育疏导、法制纠矫机制!

猜你喜欢
未成年人法制
Making scents of history古法制香,感受非遗魅力
提高安全意识促进健康成长
法制报道“负效应”的规避与防范
从《与法同行》栏目看县级台如何做好法制专题报道
关于法制新闻的几点认识
医养结合亟须法制规范
法制严质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