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向泪道置管术后不同的拔管时间对于治疗泪道阻塞的疗效的影响

2018-02-19 06:47张胜玉
系统医学 2018年24期
关键词:泪道泪管管术

张胜玉

江苏省淮安眼科医院眼科,江苏淮安 223001

临床上,泪道阻塞属于一种十分常见的眼科疾病,鼻泪管下段、鼻泪管和泪囊交界处、泪小管以及泪点属于该疾病的主要发生部位[1]。现阶段,临床上用来治疗该疾病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泪道激光联合泪道内窥镜、泪道置管术、泪道激光形成术、外路鼻腔泪囊吻合术等,其中顺向泪道置管术是采用相应泪道引流管进行支撑重建的泪道旁路或者泪道,能对泪道再堵塞进行有效防止[2-3]。该研究主要针对顺向泪道置管术后不同的拔管时间对泪道阻塞治疗疗效产生的影响进行探究,并选取该院2016年6月—2018年5月收治的119例行顺向泪道置管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该院行顺向泪道置管术的患者中选取119例,纳入标准:①能够按照接受随诊;②不存在严重全身疾病以及精神疾病;③年龄在18岁以上;④确诊为泪道阻塞。排除标准:①在泪道形成术中发现有泪道多部位堵塞现象出现;②术前经鼻内窥镜检查显示有下鼻道疾病存在;③存在鼻部手术史或者外伤史,术前经CT泪囊造影检查,显示存在鼻泪管骨性阻塞现象;④存在泪道手术史;⑤泪道冲洗过程中有脓性或者黏性分泌物存在;⑥存在慢性或者急性泪囊病史。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年龄30~72岁,平均年龄(52.36±12.08)岁,病程 16~40 个月,平均病程(25.02±10.15)个月,共 60 例,男性 16 例,女性 44例;上泪道阻塞、鼻泪管阻塞患者分别有40例、2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31~71岁,平均年龄 (52.05±12.05)岁,病程 17~41 个月,平均病程(25.62±10.26)个月,共59例,男性14例,女性45例;上泪道阻塞、鼻泪管阻塞患者分别有38例、21例。患者均同意,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对比两组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手术方式:两组患者于术前3 d均采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50106)滴眼,3次/d;指导患者采用平卧位接受手术治疗,行常规消毒铺巾处理,给予患者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60094)滴眼,以此来行眼表麻醉,采用2%利多卡因行泪囊区皮下浸润麻醉和滑车下、眶下以及筛前神经阻滞麻醉,下鼻道黏膜表面麻醉采用丁卡因(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0583)混合麻黄素(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2024678);泪小点分别扩张下、上泪小点;从上泪小点采用9号泪道探通针探入,一直沿着泪道的走行方向对其进行探查,一直到遇到阻力,将泪道阻塞部位明确之后,采用激光对堵塞部位进行击射或者通过机械力将其探通,一直到将泪道完全疏通;将泪道探针拔出,对泪道进行彻底冲洗,一直到患者自觉咽部有水存在,则表示成功将泪道疏通;分别从上泪小点和下泪小点将Crawford泪道引流管两端探针向泪道插入,一直到达下鼻道,探针采用牵引钩将其勾出,把硅管两端和探针之间的链接部位剪断,打结硅管两端,并将其放置在下鼻道中,结束整个手术过程。

术后处理:术后1周,两组患者均采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术后第1、5天对泪道引流管位置进行复查,并对患者的症状反应进行仔细记录。对照组患者于术后1个月将泪道引流管拔除,观察组于术后3个月将泪道引流管拔除,两组均在泪道引流管拔除6个月后对手术效果进行统计分析。

1.3 疗效评定

将患者自觉症状以及临床表现作为依据,评定临床疗效,若溢泪症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甚至更加严重,泪道冲洗后依旧不通畅,则为无效;若溢泪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泪道冲洗过程中有一定阻力存在,但冲洗通畅,部分冲洗液返流,则为好转;若溢泪症状完全消失,泪道冲洗通畅,则为治愈。记录好转和治愈患者为治疗有效患者[4-5]。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手术治疗效果对比

研究中两组患者术中泪道均再通,泪道引流管拔除之后对其进行即时冲洗,均处于通畅状态。拔管之后对患者行6个月随访,可知观察组上泪道阻塞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高于对照组的6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66 8,P<0.05);观察组鼻泪管阻塞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稍高于对照组的61.9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20 3,P>0.05),见表 1。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术后两组患者均没有严重并发症出现,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47%,低于观察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25 8,P<0.05),泪囊炎或泪小管炎症患者合理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后,其炎症明显消除,见表2。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泪道置管术是国外治疗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常用手术方式,应用频率较高,但将该手术方式用于成人泪道阻塞治疗中的临床报道相对较少[6]。近年来,该手术方式在我国得到了迅速推广,具有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强、并发症发生率少等诸多优点[7]。逆向泪道置管术与顺向泪道置管术属于两种常见的泪道置管手术方式,其中顺向泪道置管术的代表系统之一便为Crawford泪道置管系统,该系统能在一定程度上疏通泪道各部位阻塞[8]。临床试验已经证明,将泪道引流管应用于鼻腔泪囊吻合手术和泪道成形术中,能促使手术成功率显著提高[9]。

现阶段,临床上关于顺向泪道置管术后拔管时间尚未形成一个统一规范,国外将所治疗的疾病作为依据,认为拔管时间应控制在术后6周~1年之间。该研究通过研究得知,观察组上泪道阻塞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高于对照组的 63.16%(χ2=6.266 8,P<0.05),可知对于上泪道阻塞患者来说,保留引流管的时间越长,拔管之后泪道再阻塞的发生率越低。观察组鼻泪管阻塞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稍高于对照组的61.90%,(χ2=1.620 3,P>0.05), 提示鼻泪管阻塞患者的手术效果不受术后拔管时间的影响。究其原因,这可能是因为上泪道具有较细的管径,可以充分发挥引流管防止粘连、支撑管壁的作用,能促使引流管长期留置后原本阻塞部位所形成的管腔处于稳定状态。但是鼻泪管阻塞患者术中置入的引流管难以促使管壁得到充分扩张,长时间置管会促使其支撑作用丧失,所以拔管时间并不会对手术效果产生影响。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47%,低于观察组的25.00%,(χ2=5.625 8,P<0.05),可知置管时间越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越高。这可能是因为拔除引流管操作简单,部分引流管下端会移位到咽部,长期置管患者该现象表现得更为明显,所以拔管时,难以将引流管下端在鼻腔前部找到;长期置管时,部分患者依从性较差,未及时冲洗泪道便容易引发炎症。陶建军等[10]学者通过分析得知,A组患者于术后1.5个月拔管,B组于术后3个月以上拔管,B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4%,高于A组7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这和该研究有一定相似性,但因为并未将患者细分为上泪道阻塞与鼻泪管阻塞,所以也有一定差异存在,该研究中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

综上所述,上泪道阻塞患者拔管时间越晚,手术有效率越高,而鼻泪管阻塞患者手术效果不受拔管时间影响。

猜你喜欢
泪道泪管管术
治疗马属动物鼻泪管阻塞一例
泪道探通术在婴幼儿泪囊炎中的临床应用
一例柴犬外伤所致鼻泪管阻塞CT诊断报告
鼻内镜引导下人工鼻泪管取出术的疗效观察
高位腹膜透析置管术与改良型低位腹膜透析置管术的临床应用比较
不同时段颈内深静脉置管术对妇科手术患者的影响
天冷泪道病高发
人工泪液和临时性泪道塞治疗干眼的临床疗效观察
基于全麻下不同径路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效果研究
腹膜透析置管术中行腹壁固定与非固定两种方式的效果差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