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实施抗抑郁治疗的康复效果探讨

2018-02-19 06:39宋卫华张锦黎刘向永
系统医学 2018年24期
关键词:抗抑郁神经功能有效率

宋卫华,张锦黎,刘向永

1.江苏徐州市康复医院,江苏徐州 221000;2.江苏省工人徐州疗养院,江苏徐州 221000

脑卒中是由于急性脑循环出现障碍而产生的脑功能缺损的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10%[1]。主要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脑出血、脑梗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2],具有高致残率、致死率以及复发率的特点,目前我国每年大约产生了200万例新发脑卒中患者[3],脑卒中患者往往都伴随着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给患者家庭造成了严重的经济重担与心理负担。造成了患者精神抑郁现象的发生,因此临床上应当加强对患者精神状态的关注,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抗抑郁性治疗,该文对该院在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了抗抑郁治疗,下文对此进行了相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文以该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为例,根据患者抗抑郁治疗配合度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在观察组中具有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年龄分布在 52~77岁,平均年龄是(62.1±2.4)岁;在对照组的试验对象中男性患者具有23例,女性患者具有27例,患者的年龄分布在(51~72)岁,平均年龄是(63.1±2.1)岁。

患者的临床表现有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话语不清,双眼向一侧凝视以及头疼眩晕等躯体症状。对其凝血酶原、心肌缺血标志物等指标进行检测,包括头部断层扫描、CT血管成像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项目。对于可能出现的高血压、脑血管意外、肝肾功能与凝血功能障碍等障碍进行有效排除。在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前提下,此次研究得到了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在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等方面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该文研究过程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不采用抗抑郁治疗。指导患者进行关节活动范围、肌力、关节松动技术、体位摆放、肢体平衡和协调性、行走等方面的训练活动,通过活动的进行加强患者肢体功能的有效恢复与神经肌肉功能的改善,同时对患者采用物理疗法治疗,指导患者进行牵引、口令交流、、视觉刺激、重复动作等活动。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抗抑郁治疗。康复患者焦虑抑郁多发,对患者的身体与心理均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作用,对患者采用抗抑郁的药物治疗,对患者进行氟西汀治疗,氟西汀的国药准字为H20065344进行2次/d,10 mg/次。同时对患者施以心理疗法,脑卒中疾病的发生对患者的生活与工作都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会使得患者出现抑郁、躁动与交流等不良的心理情绪,对治疗活动的正常开展具有非常不良的影响作用。为此充分加强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疗法,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充分告知患者脑卒中疾病发作的原因、病情发展的影响因素、病情的发展特点、应当采用的治疗方法与相应的预后情况等。使得患者对疾病的有基本的认知,打消患者的顾虑,使得患者能够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加强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积极与患者聊天,拉近与患者的距离,充分了解患者产生的不良情绪,积极解答患者产生的疑问等。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与情感力量,促进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的治疗。

1.3 判断标准

经过4周的干预治疗之后,从抑郁程度评分即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肢体运动功能(FMA)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以及治疗有效率统计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的生活自理情况通过这几个方面能够有效体现。

1.4 统计方法

运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搜集统计数据并进行分析,运用(±s)来表示计量资料,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运用率(%)表示计数资料,以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在抑郁程度评分方面

在治疗之前两组患者的HAMD、ADL和FMA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4周的干预治疗之后,两组患者的抑郁程度都有所下降,观察组抑郁评分为 (8.40±0.81)分,对照组抑郁评分为(14.51±2.13)分,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1。

表1 在抑郁程度评分方面两组患者的对比分析[(±s),分]

表1 在抑郁程度评分方面两组患者的对比分析[(±s),分]

组别 治疗之前 治疗之后观察组(n=50)对照组(n=50)t值 P值16.24±1.51 15.81±2.24 1.124 0.21 8.40±0.81 14.51±2.13 8.589 0.01

2.2 运动和神经功能评分方面

在治疗之前两组患者的运动和神经功能评分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4周的干预治疗之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和神经功能评分都有所改善,观察组 FMA 评分为(65.31±24.84)分,ADL 评分为(50.62±19.46)分,对照组 FMA 评分为(44.63±2.73)分,ADL评分为(35.98±16.34)分,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在运动和神经功能评分方面两组对比分析[(±s),分]

表2 在运动和神经功能评分方面两组对比分析[(±s),分]

组别FMA治疗之前 治疗之后ADL治疗之前 治疗之后观察组(n=50)对照组(n=50)t值P值30.13±19.14 31.54±16.23 1.124 0.21 65.31±24.84 44.63±2.73 4.214 0.03 23.46±17.04 23.51±16.73 2.147 0.26 50.62±19.46 35.98±16.34 3.212 0.03

2.3 治疗有效率方面

经不同的治疗方式之后,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是96%,而对照组患者则只具有64%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在治疗有效率方面两组数据的对比分析[n(%)]

3 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之一就是脑卒中[4],主要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脑出血、脑梗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具有高致残率、致死率以及复发率的特点,在治疗应当尽最大努力减少脑神经不可逆性缺氧损伤的产生[5]。患者往往面临着比较大的精神与身体压力,从而产生心理上的焦虑,因此应当加强对患者精神状态的关注,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提升患者的自理生活能力[6-7]。

该文的研究过程中,在治疗之前两组患者的HAMD、ADL和FMA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4周的干预治疗之后,两组患者的抑郁程度都有所下降,观察组抑郁评分为(8.40±0.81)分,对照组抑郁评分为(14.51±2.13)分,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之前两组患者的运动和神经功能评分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4周的干预治疗之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和神经功能评分都有所改善,观察组FMA评分为(65.31±24.84)分,ADL 评分为(50.62±19.46)分,对照组 FMA 评分为(44.63±2.73)分,ADL 评分为(35.98±16.34)分,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不同的治疗方式之后,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是96%,而对照组患者则只具有64%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因配合度的选取导致观察组和对照组数据可能存在偏倚。在李智[2]《分析早期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后康复的效果》一文中对6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了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分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治疗,观察组采用抗抑郁性药物治疗,经过治疗之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是95%,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是76%。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该文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临床上对脑卒中患者实施抗抑郁治疗能够减少患者的抑郁,改善患者运动和神经功能的提升,提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评分。

猜你喜欢
抗抑郁神经功能有效率
抗抑郁药帕罗西汀或可用于治疗骨关节炎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当药黄素抗抑郁作用研究
张务锋:着力构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很有效率
颐脑解郁颗粒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
舒肝解郁胶囊的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
藏药当佐治疗胃病的疗效研究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