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结合治疗脑梗塞的疗效及对患者动脉斑块的影响

2018-02-19 06:46盖斌
系统医学 2018年24期
关键词:脑梗塞类药物阿司匹林

盖斌

扬州宝应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宝应 225800

根据相关临床资料显示[1],当脑梗塞患者发病后,便会对其正常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不良影响会严重破坏其原有的生活质量,在产生高额治疗费用的同时,给患者本身及其家属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与经济负担[2]。由于脑梗塞病症特点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治疗难度,另外,在治疗完毕后,病情复发率较高,同时伴随着诸多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了严重破坏[3]。目前,国内医疗设备与治疗技术均得到了显著提高,医学临床研究进度也得到了有效推进,针对脑梗塞患者的治疗研究,也得到了不断的突破。拜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是目前我国临床用来治疗脑梗塞患者的常见药物,对恢复患者机体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证实拜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梗塞患者的疗效以及对其动脉斑块的影响,该次研究回顾性选取该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10例脑梗塞患者,并将其分组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选取该院收治的110例脑梗塞患者,按照双盲法将其分为A组和B组。A组收治的55例脑梗塞患者中,男性为27例,女性为28例;该组患者年龄最小为59岁,最大为80岁,平均年龄为(67.36±5.47)岁。A组收治的55例脑梗塞患者中,男性为29例,女性为26例;该组患者年龄最小为60岁,最大为81岁,平均年龄为(67.49±5.78)岁。纳入标准:①经检查后,确诊为脑梗塞患者;②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同意参与该次研究;③该次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对该次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②患有严重精神类疾病,无法配合治疗者。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相关资料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检查。对A组患者给予常规拜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具体操作如下:①当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应给予其吸氧护理、低盐饮食、维持机体水电解质、溃疡防御措施、抗感染、营养神经补充以及维持酸碱平衡等常规治疗;②在患者入睡前,通过口服的方式给予其拜阿司匹林 (国药准字J20171021),用药剂量为100 mg/d。B组患者在A组患者的治疗基础上加用他汀类药物,具体操作如下:①根据患者的实际检查报告对病情做出判断,选择与病情相对应的药物;②常见的他汀类药物包括:普伐他汀片、瑞舒伐他汀以及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片(国药准字H20050150)用药剂量为每晚20 mg,2次/d;瑞舒伐他汀 (国药准字H20080240)的用药剂量为每晚10 mg;阿托伐他汀(国药准字H20051408)的用药剂量为每晚10 mg。③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给予适量的高压氧协同治疗;④当患者机体胆固醇小于70 mg时,应立即停止用药。以上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长均为7 d。

1.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动脉斑块面积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疗效判定方法:①治疗后,机体各项指标恢复正常,相关并发症得到显著改善,动脉斑块面积明显缩小,视为治疗显效;②治疗后,机体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相关并发症得到有效改善,动脉斑块面积逐渐缩小,视为治疗有效;③治疗后,机体各项指标无明显改变,且相关并发症并未得到改善,动脉斑块面积并无变化,甚至出现扩大,视为治疗无效。总有效率=治疗显效+治疗有效/总例数×100.00%。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所获的所有数据均通过SPSS 20.0统计学软件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进行 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进行 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A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1.81%,明显低于B组的9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810 0,P=0.368 1,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脑梗塞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n(%)]

2.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动脉斑块面积

A组患者在治疗前动脉斑块面积为 (1.85±0.28),治疗后动脉斑块面积为 (1.59±0.35);B组患者在治疗前动脉斑块面积为(1.83±0.33),治疗后动脉斑块面积为(1.41±0.2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其动脉斑块面积均得到了有效缩小,相较A组患者,B组患者动脉板块缩小面积更显著。

2.3 对比治疗中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A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2例恶心、5例呕吐、4例头晕,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B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0例恶心、0例呕吐、1例头晕,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2%;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4 5,P<0.05)。

2.4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

A组患者治疗前的NIHSS评分为 (13.38±3.43)分,治疗后为(6.84±2.43)分;B组患者治疗前的NIHSS评分为(13.43±3.24)分,治疗后为(5.21±2.15)分。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NIHSS评分均得到了有效降低,且B组明显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8 3,P<0.05)。

3 讨论

脑梗塞作为我国临床神经内科中常见的重症疾病之一,近年来,该病症的发病率持续上升,且存在治疗难度大、致死、致残机率高、治疗预后效果差等情况[4]。相关研究结果表明[5],将拜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结合治疗脑梗塞患者,能够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同时能够缩小机体动脉斑块的面积,对提升临床治疗效率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均有着重大意义。

有关医学临床研究数据显示[6],将拜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脑梗塞患者,能够加快其神经功能的恢复,在缩小机体动脉斑块面积的同时,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且能够改善预后效果。造成脑梗塞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小板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在患病初期,机体血小板被激活,加快了血栓素A2的释放,以此导致脑部出现固体质块。拜阿司匹林属于我国临床治疗脑梗塞疾病的关键药物之一,该药物具有抗血小板、抗炎等作用。拜阿司匹林能在应患者血管内皮破损或患有高胆固醇血症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作用,能够有效降低黏附分子与炎性介质的表达,以此减轻血管内壁中的炎症反应,从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不仅如此,拜阿司匹林能够有效稳定机体动脉粥样板块,在最大程度上预防动脉斑块的脱离,从而降低脑补发生栓塞的机率。目前,我国他汀类药物中主要包括普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以及阿托伐他汀,而普伐他汀属于他汀类药物中的典型代表药物,该药物具备抗炎症、抗细胞氧化以及良好的抗脑血栓效果。当普伐他汀进入机体后,便能加快NO的释放,以此实现扩张血管内壁的目的,从而改变脑部组织的血流动力,进而起到保护脑组织、有效抵抗脑梗塞的作用,是临床治疗脑梗塞患者的关键药物之一[7]。

他汀类药物属于临床常见还原酶抑制剂中的一种,当药效发挥后,能够很好的控制患者的泡沫细胞与指纹面积,从而起到改善脑梗塞患者临床病症的作用。除此之外,他汀类药物还能够有效抑制机体内部肝脏合成胆固醇的速度,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调节脑梗塞患者血脂的作用,从而提高临床对脑梗塞病症的治疗效率。另外,普伐他汀具有半衰期长、药效发挥迅速等特点,通过口服的方式对脑梗塞患者给予该药,能在促进生物利用率的同时,通过机体胆汁与肝脏的代谢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对脑梗塞患者有着较高的治疗价值,且能够有效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根据多项医学临床研究结果表明[8],应用拜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结合治疗脑梗塞患者,具有良好的调脂作用,同时还能有效促进血小板的聚集,以此实现对治疗效果的提升,从而起到对机体脑部组织的有效保护,为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提供可靠保障。在相关学者的研究中,给予对照组单纯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而观察组给予拜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0%;另外,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动脉斑块面积缩小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该研究结果表明,A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1.81%,明显低于B组的96.36%;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其动脉斑块面积均得到了有效缩小,相较A组患者,B组患者动脉板块缩小面积更显著;A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明显高于B组的1.82%;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NIHSS评分均得到了有效降低,且B组明显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证实了在治疗脑梗塞患者的过程中,联合应用拜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能够发挥显著得疗效价值,对提高临床治疗效率与治疗安全性均提供了可靠保障。

综上所述,应用拜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梗塞患者具有较高的治疗价值,在缩小患者动脉斑块面积的同时,能够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脑梗塞类药物阿司匹林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卷柏素对唑类药物体外抗念株菌的增效作用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28例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护理体会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在大面积脑梗塞中的应用分析
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