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文化自知,挥文化自信

2018-02-20 14:36杨朝明
出版参考 2018年12期
关键词:精髓中华文明中华文化

杨朝明

感谢明华兄寄来大作《为学之道——中国先贤的核心學养》,收到他的著作初稿,非常高兴,甫一到手,便迫不及待地翻阅。

九十年代初,笔者还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那时,老师骆承烈先生邀我参加一套书《三教慧海》的写作,该书从故事、名言、人物等不同角度展现儒、释、道三家智慧,老师希望我负责其中儒家人物《儒教名流》部分的稿件。那时,笔者对这些人物并不怎么熟悉,在写作过程中,如何选取人物,以怎样的标准去看待他们在儒学史上的地位,怎样表述他们的成就与贡献,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写完书稿之后,笔者发现自己收获甚丰。因此,看到《为学之道》一书的目录人物,便不由自主地回想起了那段读书、写作、为学的经历,真的很有意义,很值得怀念!所以看到明华兄的著作,笔者马上联想到这些。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早在龙山时期,礼制便已形成。为什么礼制先行呢?儒家有言:“礼者,理也。”礼仪的“礼”其实就是道理的“理”。中华文明有自己的特殊特色,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断,是有着亘古不变的道理的。这些道理,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逐步凝结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一代一代传承至今。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2012年12月在广东考察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应该如何弘扬和发展?确实是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明华兄耕耘教育传媒行业数十载,根基深厚,此时出版这本书,恰恰应和了党和国家的号召,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大有裨益。

读书治学的根本目的是“学以成德”“学以成人”或“学成大人”,不言而喻,其内在基础便是道德修养,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还说:“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这都阐明了道德、信仰的重要意义。中国文化重“道”,“道前定而不穷”,我们研究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发掘其中深层次的道德、信仰,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又是我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时最为核心、最为根本、最为精髓的东西。我们应该将其变成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资源,形成我们尊道德、敬道德的社会风气,用传统的“四维”“四端”“五常”“八德”滋养我们的价值观,以之作为搭建中华文化大厦的“四梁八柱”。

笔者曾经讲过“文化自知”和“文化自信”的关系问题,文化自信一定基于文化自知。比如孔子的自信就源自他对礼乐本质的把握,源自他对人性和人的价值的思考。具备文化自知的能力,才能发挥文化自信的作用。明华兄的《为学之道》便是为此而作,于文化自知的发掘方面,可谓别具一格,自有特色。以《董仲舒——在“天人合一”的追求中复兴新儒学》篇为例,全篇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分列两点,以“道德涵养”“为学之道”和“思想精髓”为主线,叙议结合,在发掘董仲舒道德涵养和为学精神的同时,与当今社会追求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联系,巧妙引导读者的思想发展与行为规范。见微而知著,《为学之道》以全新的立意,阐述了近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和认知理论的核心,述往事,思来者,透过历史重重迷雾,推陈出新,详细地论证了诸家先贤为人、为学的核心智慧,为广大青少年学者树立了成功的榜样。

中华文化以人格养成为教育目标,道德精髓的延续,价值观念的弘扬,最需要青少年学子的文化认同。我们要培养具有文化自知的时代新人,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指引,言则忠信,行则笃敬,从而带动文化的自信。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明华兄的大作谈为学之道,谈往圣先贤的核心学养,委实切中肯綮,很合时宜。该书囊括中华数千年的思想文化、道德修养与治学为学精髓,为青少年学子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榜样,可以从中获得知识与成长。

(作者系全国政协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精髓中华文明中华文化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藏在静宁“三宝”里的美食精髓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
用国学精髓为企业家“洗心净目”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