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创图画书创作思维的新气象与新问题

2018-02-20 14:34陈静瑶
出版广角 2018年23期
关键词:图画书原创创作

【摘要】  中国原创图画书以独特的风格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与世界各国文化交融碰撞,在创作思维上呈现新气象和新面貌。未来的原创图画书宝库会很大,大到能容纳和呈现各种想象形态,超越语言,跨越国界,拥抱全世界的孩子。

【关  键  词】原创图画书;创作思维;发展;问题

【作者单位】陈静瑶,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南极熊出版有限公司。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23.006

图画书作为最初的文学与艺术双重启蒙,给孩子带来一个深沉、富饶、多样的世界。图画书就如同一座秘密花园,展现着不寻常的魔力,让孩子遇见许许多多的人和故事,而在这座花园里栽种什么,培育什么,是我们童书出版人和图画书作者需要思考的重大命题。

一、中国原创图画书的历史源流

中国原创图画书有着悠久而坚实的基础。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图画书发展曾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但由于战乱,这一发展进程被打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图画书创作逐渐恢复。五六十年代,中国迅速完成了出版业的整合,在政策的支持下,许多优秀的单本图画书应运而生。改革开放后,大量图画丛书出版面市。1993年,著名绘本画家蔡皋凭借《荒原狐精》荣获布拉迪斯拉发国际儿童图书展(BIB)金苹果奖,是我国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人。进入新世纪,我国引进出版了大量精品图画书,培育了庞大的读者群,也唤醒了中国原创图画书的创作。相关理论专著陆续出版,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信谊儿童图画书奖、图画书时代奖等原创图画书的创作出版奖项纷纷设立;图画书创作队伍日益壮大,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秦文君、高洪波、白冰、梅子涵以及学者朱自强、陈晖等纷纷投入图画书的创作,插画家朱成良、于大武、蔡皋、熊亮、徐乐乐持续发力,大批新锐插画家涌现;出版社、民间绘本馆等机构积极投入,不断推动原创图画书市场的繁荣发展。在这股合力的影响下,中国图画书向世界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2013年,华人画家郁蓉凭借插画书《云朵一样的八哥》摘取了金苹果奖,同时也成为第二位摘取该奖项的华人画家;2015年,中国插画家黑眯(原名黄冰纯)以《辫子》一书获得金苹果奖;余丽琼著文、朱成良绘图的《团圆》和郭靖图文创作的《独生小孩》先后获纽约时报年度十佳图画书奖。

二、中国原创图画书创作思维新气象

近年来,本土原创图画书市场无论作品数量、质量还是图书销量都迎来了井喷式的增长。中国原创图画书正以独特的风格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与世界各国文化交融碰撞,其创作思维整体呈现新气象与新面貌。

1.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天道”,讲究天人合一的精神,将人看作自然的一部分,这铸就了中国人的一元论世界观。相对闭塞的地域特点为农业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将中国人牢牢拴在土地上;农业社会的稳定,长期聚居的形态,使得中国人在情感上喜同不喜异、喜静不喜动、喜稳不喜变。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原创图画书的创作以东方智慧讲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比如中少社的图画书《盘中餐》结合不同节气,将种植水稻的主要阶段用日记叙述,以绘画呈现,展示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节气文明、农业文明,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鄂温克的驼鹿》是黑鹤与九儿历经三年打磨的原创图画书作品。诗意的笔触、精美的图画,记录了生活在我国北方大兴安岭森林的老猎人与驼鹿生死相依的传奇故事,探讨了相遇与别离,相守与互助。在《二十四节气》中,绘本艺术家熊亮运用文人水墨展示了东方的“二十四节气”概念,传达了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观。

2.在乡土叙事中体现生活趣味

学者方卫平在《享受图画书》中提到乡土叙事,中国原创图画书的创作也表现出强烈的对乡土的眷念,以及对安谧生活的向往。比如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周翔先生的《荷花镇的早市》,荣获首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江南水乡的小镇满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阅读这本图画书,可以感受江南水乡的独特气氛,可以随着书页的翻展,一路跟随红衣男孩漫游清早的市集。同样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保冬妮的《牡丹小仙人》(杜凌云绘图)、《冰糖葫芦,谁买》(吴翟绘图)和《咕噜噜涮锅子》(莫矜绘图),以奇幻的童话手法勾画了老北京城的四合院、幽静胡同、京味食品乃至一石一碑、一草一木,也勾画出了人性人情的美好与温度。还有连环画出版社出版的《北京的春节》,详细描述了北京怎么过春节。《北京的春节》选自“人民艺术家”老舍的散文名篇,画家于大武以国画的笔法,唤醒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集体记忆。古老的年俗,不变的年味。

3.东方意蕴的時尚表达

朱谦之先生在《文化哲学》中这样说:西洋文化就是所谓“科学的文化”,而“对有情世界的欣求可以说就是中国文化的物质”。中国美学传统以形写神,讲究意境、神韵,一切皆由画家“心源”所得;重视留白,虚实相生;重视诗情画意;重视万物有情。比如“熊亮·中国绘本”系列以及《小石狮》《兔儿爷》等书中的角色被赋予人情,体现了万物有情的美学传统。还有一部分作者尝试将中国元素运用到图画书中。如郁蓉以传统剪纸融合国际化的创作视野来表现作品,其与白冰合作的《云朵一样的八哥》,由接力出版社出版并荣获第24届布拉迪斯拉发国际插画双年展金苹果奖;其与曹文轩合作的《烟》,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这些作品呈现了郁蓉独特的个人风格,极具艺术性。

4.中国式童年的时代语境

任何一个时代的儿童,都无法摆脱现实生活加诸在他们身上的重量。儿童与世界之间有着生动、微妙的互动,他们的生存状态折射了一个时代。比如荣获《纽约时报》十佳绘本奖的原创绘本《独生小孩》,用一本书装下了中国 “独生一代”的童年,这本书,让每个人回到童年,这本书,给孩子讲妈妈小时候的故事。又如获得第4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佳作奖的《牙齿,牙齿,扔屋顶》,以孩子换牙为线索,通过对老巷子的生活场景和一代人儿时习俗的描绘,唤起了我们的童年记忆,使劲儿往屋顶扔牙的情景也记录下时代变革的瞬间。在余丽琼著文、朱成梁绘图的《团圆》中,一枚硬币,承载着遥想、感激和眷恋,象征只要珍惜便不致失落的伦理亲情。每个人都有分离、团聚的体验,这样的共鸣跨越了文化和国界的障碍。该书中文版获得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大奖,英文版被《纽约时报书评》列入2011年度世界儿童图画书榜单。

“中国式童年”源自中国当代社会变革与文化转型所衍生出的每一代人的童年生存状况,具有独特性、丰富性和多样性,而不是局限于当下现实的单向度中国童年生活图景。因此,原创图画书在讲述“中国式童年”时,只有立足于民族、时代等要素,才可能真正走入“中国式童年”深处,表达一代又一代中国孩子的情感结构和心灵密码——中国童年精神。

5.好故事一起讲,打造全新合作模式

中外图画书作者联袂合作是超越了传统版权买卖模式的一种全新合作模式,形成了中外原创力量的合流。比如作家方轶群与日本插画家村山知义合作的图画书《萝卜回来了》荣获全国(中国)第二届少年儿童文艺一等奖,并于1965年被日本引进,成为日本图书馆协会选定图书。近年来,中国作者与外国绘者合作的圖画书越来越多。比如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先生曾邀请蔡皋为他的《桃花源的故事》创作插图。《羽毛》由2014年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家奖得主罗杰·米罗、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作家奖得主曹文轩共同创作,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既有相通之处也有各自独特的视角和审美呈现,赋予了作品鲜明的特色,如今已输出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十余个语种,成为中外合作出版成功的典范之一。作家方素珍与德国插画家索尼娅共同创作的《外婆住在香水村》,获得韩国南怡岛国际插画奖和美国巴彻尔德奖,版权输出德国和美国。2018年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家奖获得者俄罗斯插画家伊戈尔-欧尼可夫与海燕出版社合作出版图画书《斗年兽》《十二生肖谁第一》等,他把俄罗斯的艺术语言带入作品,使这些原创图画书充满独特的生机和活力,从一开始就具备了国际表达的基础。

二、中国原创图画书存在问题分析

尽管近年来中国原创图画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创作思维上打开了新局面,有蝉鸣微风的旧日时光,有平林新月的古诗意境,也有柴米情义的世味,以及生活的烟火气。在看到中国原创图画书创作思维新气象的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处于起步阶段的原创图画书市场,无论整体创作思维,还是作家、画家和编辑,与欧美、日韩等成熟的图画书创作市场相比仍存在不少差距。

1.创作思维上的瓶颈和局限性

(1)缺少“儿童本位”的儿童观

学者朱自强在《经典这样告诉我们》中阐述:“不是把儿童看作未完成品,然后按照成人自己的人生预设去教训儿童,也不是从成人的精神需要出发去利用儿童,而是从儿童自身的原初生命欲求出发去解放和发展儿童,并且在这解放和发展儿童的过程中,将自身融入其中,以保持和丰富人性中的可贵品质。”笔者将这样的观念称作“儿童本位”的儿童观。中国原创图画书中不乏因充斥着说教意味,或是实用主义倾向,而把文学性、艺术性排挤出局的作品。但欧美一些图画书作者比较容易脱离这样的创作窠臼,比如李欧·李奥尼的作品《小蓝和小黄》,以简洁的手法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他用色块象征人,当小蓝和小黄拥抱的时候,变成了小绿人,孩子在读完这个故事后可以习得“蓝+黄=绿”的认知,更能感受朋友之间融洽的情感。反观我们的原创图画书,鲜少有这样脱离说教和功利的,真正的、纯粹的审美结晶,由此可见,中国原创图画书在体现尊重儿童的儿童观方面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

(2)创作缺乏想象力

2—6岁的孩子正处于需要想象的阶段,周作人说:“就儿童本身上说,在他的想象力发展的时代确有这种空想作品的需要,我们大人无论凭了什么神呀皇帝呀国家和神圣之名,都没有剥夺他们这种需要的权力,正如我们没有剥夺他们衣食的权力一样。”日本儿童文化研究者本田和子在《儿童的宇宙》中指出,儿童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现实”与“非现实”共存的世界。他们可以自由往来于现实与非现实两个空间,具有“双重视力”,也就是说两者都既是虚假的,又是真实的,甄别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毫无意义。比如由彭懿著文、九儿绘图的图画书《妖怪山》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以幻想作品的形式将事故变成可以逆转的游戏,孩子们战胜自己,就能赢得同伴的回归,这暗藏了对道德起源的宏大思考。西方图画书中幻想的、非现实的作品占比很大,而我国的原创图画书恰恰以现实的、民俗的题材为主,这似乎成为我们的创作瓶颈。

(3)缺乏多样化的风格样式

我国的写实故事和风俗故事图画书已经独树一帜,大放异彩,但同时,这种思维也禁锢了我们的创作,导致作品在风格和样式上的单一。笔者认为,原创图画书只有立足于本民族的童年生活和文化习性、艺术思维,才能以成熟的艺术样貌去追求更自由的图画书美学,才能让“中国表达”具有面向世界讲述的高度和格局。比如著名图画书作家陈致元的《小鱼散步》和《叽咕叽咕》,可以让读者于故事情节和画面的童真趣味之外,感受到崇尚天人合一、见微知著的中华文明对创作思维和艺术表达方式的统摄。因此他的作品能跨越文化差异,在许多国家深受大人及小孩的喜爱。日本宫西达也的“霸王龙”系列、五味太郎的《鳄鱼怕怕,牙医怕怕》、田村茂的《蚂蚁和西瓜》等图画书也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样本和思路。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能体会受到西方文化浸染的幻想和幽默,能品味日本文化所特有的魅幻、侘寂和幽玄,还能发现序破急规律的存在,以及融合、归服的和谐意识。因此,我国原创图画书还需努力探索多样化的主题和表达方式。故事上要既能传递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又能传递人类共通的情感;图画上要既有中国美学独特表达,又有世界多元表达,实现两者的结合和统一。

(4)缺少“图×文”的趣味言说

绘本是一种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故事,表达特定情感和主题的读本。松居直先生提出,图画书是“文×图的艺术”,而不是“文+图的艺术”。彼得·亨特在《理解儿童文学》中指出,一本图画书至少包含三种故事——文字讲的故事、图画暗示的故事,以及两者结合后所产生的故事。画得可爱或者颜色鲜艳美丽不是好作品的必要因素,重要的是能否充分表达故事。松居直先生在分析那些大人觉得内容非常好而孩子却不感兴趣的图画书时,这样阐述:“这种感受的差异,就是因为图文的表现不一致,不能将作者想说的完全传达给孩子。”换句话说,书的内容很好,但是传达的方式不理想,而这正是图画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图画书的插图创作需要严肃和聪明,要比文字的描述更丰富灵活,让图和文产生一种美的和谐,也就是艺术的内容与外形的和谐。然而受到传统文学观的影响,我们容易把图画书的文学性理解成仅限于文字的文学性,而把插图排除在文学因素之外,这是图画书艺术观不够成熟的表现。

2. 专业图画书编辑缺位

松居直先生每当看到好书时,首先关心的就是藏在书背后的编辑。图画书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一本图画书的成型主要靠文字内容创作者、插画制作者、出版社编辑三方进行大量的磨合。其中,编辑的工作理念和工作能力直接影响一本书的出版。编辑需要引导作者的思路,让作者的创作思维无限发散之后再有选择地聚合,最终达成创作的初衷。除了作者的思路,编辑还需要在市场风向、装帧呈现等方面为图画书出版提供支持。这个过程非常考验编辑的功力,编辑要对图画书有独到的见解,确保图文叙事的化学反应,规划出版进度,协调各方反复磨合。松居直先生在《我的图画书论》一书中分享了大量从业经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然而目前在童书出版机构中,专业的图画书编辑极为稀缺,大多数图画书编辑都只是编辑引进版的图画书,对原创图画书的打造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更谈不上形成专业化的编辑队伍。加上出版原创图画书心力投入大、时间跨度长、效益回收慢,这些是图画书编辑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十多年来,图画书编辑在学习中摸索、成长,不断吸收读者反馈和学者意见,进而推动原创图画书出版事业迎来真正的黄金期。

长期的历史积淀,造就了中国原创图画书出版的生态系统;世界多元文化的诉求,正呼唤中国原创图画书快步走出国门。笔者相信未来的原创图画书宝库会很大,大到能容纳和呈现各种想象形态,超越语言,跨越国界,拥抱全世界的孩子。

|参考文献|

[1]刘绪源. 儿童阅读专家指导书系·绘本之美[M]. 济南:明天出版社,2016(7).

[2]朱自强. 儿童阅读专家指导书系·经典这样告诉我们[M]. 济南:明天出版社,2016(5).

[3]张明舟. 走向世界的中国图画书[N].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02-17.

猜你喜欢
图画书原创创作
图画书
2021年本刊原创题(二)
低年级写话,不妨从图画书入手
《一墙之隔》创作谈
图画书里的格子象
从题海中来,到原创中去
——记我的原创感悟
花是一本图画书
创作随笔
原创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