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理论视阈下观察类综艺节目的突围

2018-02-20 14:34高宇先
出版广角 2018年23期
关键词:那小子真人秀明星

【摘要】 作为国内首档亲情观察类综艺节目,《我家那小子》采用“第一现场”真人秀纪实与“第二现场”演播室互动相结合的方式,邀请明星的妈妈或亲密的女性长辈作为点评嘉宾,与演播室主持人一道,共同观看已提前录制好的真人秀,对明星在独居生活过程中的相关行为进行解读和点评,贯彻节目所倡导的“好好去生活”这一理念。随着节目的播出,相关人物和话题频频登上微博热搜榜,在真人秀井喷的当下,该节目赢得了收视和口碑的双赢。

【关  键  词】凝视理论;观察类综艺;《我家那小子》;节目创新

【作者单位】高宇先,沈阳音乐学院戏剧影视学院。

【中图分类号】G22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23.018

由福柯的凝视理论可知,凝视是主体对客体的观看和审视。《我家那小子》将“凝视”运用到传播实践中,传播主体通过对传播内容的“凝视”,间接地将影像移植到受众头脑中。节目以真人秀的形式展现明星的生活及情感状态,将他们的独居故事作为表现当代年轻人生活状况的典型样本予以呈现,让性格各异、观念不同,但同样真实、善表达的明星妈妈在演播室里进行互动交流,可看性十足。

一、形态探索:管窥都市青年群像,聚焦代际相处现状

1.采用熟人视角,将明星“平凡化”

观察类节目以轻巧取胜,特质突出,共情力强,颇具当代典型性。《我家那小子》围绕贴近受众日常生活的话题,聚焦亲子、代沟、婚恋、独居等领域,寻找众多能够击中受众内心并引发情感共鸣的内容,在娱乐大众的同时,增强了节目的社会学属性。节目组邀请4位单身男明星参与真人秀,同时邀请明星妈妈们在演播室中为儿子的性格和行为做出解释,并且补充母子感情故事,通过动用熟人视角拉近观众与明星的距离,将明星“平凡化”,带给受众强烈的现场感和代入感。

节目将嘉宾放置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力求呈现他们最真实、最自然的状态。在第二现场请来妈妈们,作为与明星有亲密关系的观察嘉宾,她们对儿子在真人秀中展现出来的内容加以讨论,增强了节目的真实性和可看性。这种节目表现形态,既表达了上一代人或老一辈的生活观念及情感需求,也展现出新时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及价值取向,一定程度上触发了两代人之间的火花碰撞,让受众能从中捕捉到情感共鸣。在节目播出过程中,受众可以在弹幕视频上发表留言,主持人会时不时抛出受众关心的话题,展开互动反馈,拉近受众的心理距离。节目呈现了4位似乎与常人无异的男明星,比如,衣服堆积如山甚至把衣架压断、一日三餐都必须点外卖、特别爱泡面的武艺;时刻把减肥挂在嘴边却克制不住食欲、喜欢把脏袜子塞鞋里出门再穿、在家爱靠着沙发吃零食看电影的钱枫;从小父母离异、长期一个人生活、睡眠不好而又敏感孤独的陈学冬;不愿一个人面对空房间、在朋友走后失声痛哭蜷缩在狗窝、对工作不满的朱雨辰。不少网友在观看节目时,纷纷发弹幕说“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节目聚焦这些现实场景,让受众认识到,无论是明星还是普通人,大家真实的日常生活其实都差不多。大段生活化的情节反映了当下都市青年群像,将他们内心的空虚和孤独一一展现,给普通受众带来了极大的共情力量。因为这些情感在受众心中都存有经验记忆,当它与目前接触的信息环境相吻合时,就会触发强烈的情感共鸣。节目中诸多内容都在微博热搜榜中有所凸显,并在短时间内带动大量话题讨论,引发全民热议。

2.着眼现实题材,折射当前社会问题

如今,我国适婚人群结婚比例与过去相比,已呈大幅下降趋势,越来越多的单身青年在大都市中独住。随着《我家那小子》节目的播出,明星私下生活状态曝光,网友们的议论焦点落在“妈宝男”“独居生活”“空巢青年”等社会热门话题上。在我国,“一个人生活”的单身青年超过千万人,节目中所反映的现实成为都市青年群体的写照。武艺化身外卖真爱粉、陈学冬成为青年亚健康代言人、钱枫成为嘴上说要减肥而行动上仍止不住吃的代表,以及朱雨辰坦言“没人陪”、总是“一人一狗”独处模式等真实情境,成为当前社会都市青年的典型样本,掀起了大众讨论热潮。

這种第一现场“演戏”加上第二现场“看戏”的模式,正日益受到观众喜爱。在《我家那小子》节目中,除了有演播室妈妈们的评论,还有弹幕视频上网友们的留言,继而产生串联效果,使得受众与节目形成双向互动,提升观看体验。第一现场中真人秀的拍摄视角具有很强的现场感和记录感,受众作为凝视主角,观察传播者所构建的拟态环境,同时通过弹幕以及第二现场演播室的引导,构建自身的拟态环境并且不断加以改造,从而使媒体所提供的信息内容与受众的经验记忆相互磨合。节目聚焦代际相处现状,让人们看到原生家庭情况和父母婚姻状况对子女的显著影响,既满足受众对明星真实生活进行窥视的心理需求,又从对独居明星的生活观察中照见当下的社会现实。其中,与明星妈妈们相关的微博话题持续引发关注,在上榜24小时后,吸引了无数网友在线讨论,话题热度远超同时期“热点事件”和“流量小生”。例如,70岁高龄仍在北京照顾儿子一日三餐的朱雨辰妈妈,每天4点起床为孩子熬梨汁;对儿子恋爱、结婚、生子等问题步步紧逼,为儿子甚至放弃自己的退休生活和熟悉环境的钱枫妈妈,等等,她们的牺牲精神令人动容。但是,受众在节目里能够发现,妈妈们的育儿观念、择媳理念偏向“单一性”和“实用性”,与孩子自身更关注心灵沟通和情感契合等层面存在明显差异,潜在冲突更是不少。比如,因为母亲干涉过多,朱雨辰直接甩下“5年内不谈恋爱”的狠话以示对母亲强势操控欲的抗议和不满。节目站在两代人的角度上,既呈现出母亲的担忧,也表露了儿子的烦恼。随着相关话题不断发酵,节目衍生的各种问题也不断呈现,如隔代关系、婚姻问题、生活理念、爱情价值观等,现代都市青年面临的共同困境被挖掘出来,引起了受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二、模式设置:解读被摄对象的行为,让凝视成为一种沟通方式

1.以“第二现场”为主导,进行细节补充和“事实”告知

在《我家那小子》节目中,没有任何真人秀竞技、表演等规则框架的束缚,完全回归于真实人物本身。节目不止呈现出陈学冬带着4条狗入住豪宅,朱雨辰会做一桌拿手好菜,武艺能将房间收拾得干净整洁等明星光鲜亮丽的一面,还暴露了他们经常犯鼻炎、失眠、孤独,用洗手液洗袜子,朋友聚会时一人一碗泡面果腹等真实且无助的另一面。

节目以“第二现场”为主导,通过对明星们私下生活的全面曝光,让明星妈妈们站在母亲的角度,观察孩子目前的真实情况,以“发言人”姿态,阐释孩子所展现的行为。例如,当看到陈学冬因难过而钻到桌子底下哭的情景时,他的大姨在“第二现场”做出解释,因为陈学冬从小失去父母陪伴,在全托管式校园长期独自生活使他极度缺乏安全感,后来他努力工作、赚钱养家,也没能好好照顾自己,导致产生失眠困扰等。明星妈妈作为观察员,通过解读孩子的行为、神态,爆料荧幕下的生活细节、过往经历,让受众对明星的“人设”有了新的认识,更好地了解到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性格特点。以明星为代表的独居青年情感层面孤独、生活能力欠缺,让节目内容既有戏剧张力,也有足够的现实落脚点。节目以全景观察的形式,全方位、真实地展现了艺人的独居生活,通过“第二现场”对明星的行为进行细节补充和“事实”告知,在最大范围内为观众提供代入感,控制节目的方向和话题的节奏,有效赋予了观察类综艺节目深层次的话语意义,拓展了节目的传播空间。

2.以明星为话题导入点,为“真人秀”加入观察解读装置

《我家那小子》以明星为话题导入点,将年轻人普遍面临的困惑一一呈现,在话题方向和风险把控方面,为“真人秀”加了一个观察解读的装置,辅助受众把握看点,甚至改变节目走向。

节目中,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母子关系,具有极高的亲密度,主创团队以此让该观察类节目具有了广泛共情的基础。在中国,相当一部分家庭的亲子关系与节目中的几个家庭一样,更多的只停留在关心孩子是否吃饱、穿暖等浅层次生理需求上,而对孩子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情感没有过多关注,此节目则为明星妈妈们了解孩子的真实状态和内心世界提供了一个契机。例如,钱枫妈妈不知道儿子的恋爱史,更不知道他曾经为了一个女孩搬到厦门度过了3年;武艺妈妈不清楚儿子的健康状况,更不了解他为何6年没体检;朱雨辰妈妈不知道平日里大大咧咧的儿子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抱头痛哭睡在客厅地板上,对儿子不结婚却仍然“特别开心”的状态觉得很奇怪等。明星妈妈们以观察者的身份参与到节目当中,这也是一种真人秀表达的体现,是为“真人秀”加入了观察解读装置,在一定程度上,她们的相关言论或爆料满足了受众的窥视欲,也引发了受众的进一步思考。其中,母亲因独居儿子的生活状态和行为观念受到了强烈冲击,并以此为线索展开讨论,以亲子观察视角,针对自己孩子当下的独居生活状态,围绕其生活环境、情感焦虑等方面,交流成年人版更为复杂与微妙的“母子代沟”问题,使得受众能够更加“浸入式”地将自身投射到节目当中。

三、节目创新:对观察类综艺节目的思考

《我家那小子》将明星们的真实日常暴露在镜头之下,采取不干预、不主导的“无设定”模式,不用游戏、任务等环节影响节目走向,在不同程度上将明星的私生活和生活状态与受众进行分享。节目中,男明星们“接地气”的生活模式也引发了大众对90后、00后人生观、价值观、婚姻观等方面的探讨。这一观察类综艺节目通过以亲密关系为切入口,带来了多个极具讨论价值的话题,引发受众情感共鸣,继而进行自我反观。第二现场演播室中的妈妈们是第一现场里明星嘉宾的“发言人”,她们被带领着一起进入到真人秀的场景和人物之中,理解嘉宾所展现出的故事情节,接收节目释放出的情感信号,继而连接观众与真人秀中的角色,為观众提供代入感。观察室既可以起到引导作用,又可以有效地控制节目的节奏和舆论的方向,赋予节目传播话语的意义。当第一现场里的嘉宾出现某种行为或发生变化时,第二现场演播室的“发言人”就会为其“开释”,这不仅丰富了传播内容,对节目话题方向和风险把控来说也是一种有趣而有效的途径。

在当前社会高速发展的语境下,“独居生活”“空巢青年”等概念相继生成,具有鲜活的时代特色。《我家那小子》提供了一个观察和沟通的平台,既展示明星们的独居日常,又让明星妈妈们在相互交流中深入了解孩子生活状态的未知面,重新梳理当下的亲情关系。妈妈们作为观察员,“围观”自家孩子的独居日常,彼此分享、发现问题、思考改变。节目中一幕接一幕的真实画面,给大家带来无数“意想不到”和“视觉冲击”,也让受众在他们的情感冲突中找到共鸣。这些明星看似千差万别的生活状况,体现的是真实且平凡的共同点。节目通过真人秀展现这些明星嘉宾的独居故事,将都市青年群像映射出来,邀请明星妈妈们观看明星们的生活状态,以母亲的视角来解析他们的行为,侧面呈现中国式亲子关系,促进两代人的相互理解,击中受众内心,引发情感共鸣,实现了观察类综艺节目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朱晓兰. “凝视”理论研究[D]. 南京:南京大学,2011年.

[2]梁帆. 综艺类创新节目的收视观察与思考[J]. 视听界,2014(2).

[3]臧亚萍.《向往的生活》:观察类慢综艺的叙事模式和内涵解读[J]. 声屏世界,2017(10).

猜你喜欢
那小子真人秀明星
火卫一上的真人秀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明星们爱用什么健身APP
扒一扒明星们的
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