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生存境遇的孤独与觉醒

2018-02-20 14:34郭培粉
出版广角 2018年23期
关键词:第二性女权米拉

【摘要】  《醒来的女性》被誉为小说版的《第二性》,小说通过小镇女孩米拉的成长历程以及与之相关女性的生活经历,真实地呈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女性的生存境遇,反映了在那个年代从传统价值观走出的女性自我价值的觉醒、挣扎与蜕变。该书的叙述是理性而克制的,笔触是真实而细致的,这也是其出版后引发巨大反响的原因之一。

【关  键  词】《醒来的女性》;女权意识;觉醒;身份确定

【作者单位】郭培粉,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23.030

《醒来的女性》是美国女作家玛丽莲·弗伦奇的小说,该书自1977年出版以来全球销量超过2000万册,被翻译成22种语言版本,成为现象级的话题之作,被誉为小说版的《第二性》,甚至间接推动了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小说通过小镇女孩米拉的成长历程以及与之相关女性的生活经历,真实地呈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女性的生存境遇。尽管该书描写的是在特定年代、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女性,但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女性读者的共鸣。文章拟从理性而克制的女权主义、细腻而真实的笔触和醒来以后的孤独三个方面,来阐述该书出版的意义。

一、理智而克制的女权主义

近代以来,女权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波伏娃的《第二性》被认为是女权运动的圣经,唤醒了女性对自身生存状态的反思,促进了女性个体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她们开始要求人格独立和尊严独立。与那些激烈的女权主义不同,《醒来的女性》在女权的表达上是相对理智而克制的,它并不过分强调女性应有的权利,而是借由女性对生活的敏感触觉和实际际遇中的真实心理、情绪和状态的体验去引导读者感受、体味。

毋庸置疑,《醒来的女性》是一本具有女权色彩的小说。书中作者描述了诸多女性的琐碎生活经历,她们按照既有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比如,一个女孩最好的归宿就是要找个好人家,举止优雅、持家有道,努力成为贤妻良母;有的人虽然意识到自己被无形的枷锁束缚着,但没有抗争,通过压抑本性、封闭内心和放弃梦想,在相夫教子和锅碗瓢盆中过完一生。而在这些道德准则之外的第三类女性,则像书中主人公米拉一样,在彷徨和思考后,开始重新寻找另一种人生价值。这也是小说要提醒和告诉读者的,女性应该关注自身的权益,应该醒来,不再按照既有的条条框框束缚自己,而应找到真正的自我,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更具有自我意识,为了个体的幸福感、价值感而积极争取。

二、细腻而真实的笔触

女作家玛丽莲·弗伦奇的这部《醒来的女性》的另一特色是细腻和真实的笔触。这部小说号称小说版《第二性》,但作者本身的经历与故事中的主要女性人物很相似。她凭借自身的天资和努力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一般女性无法达到的学识、无法具备的独立见解,但是她并没有把自己的人生写成励志鸡汤,而是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体验来忠实记录女性的生活境遇,细致描绘生而为女子所要面临的种种精神枷锁。这正像波伏瓦在《第二性》中写道:“女人的不幸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女孩在出生后就开始被要求要有女孩的样子,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当然,小说的细腻之处在于其从女性视角细致入微地呈现。

一方面,作者作为女性作家细腻描绘了女性的心理体验,这是身为女性才能够切身体验到的,并且作者将其生活中的各种琐碎细节都进行了描写和探讨,甚至包括许多人跟最亲密的知己都不会谈论的生活细节,作为妻子和母亲这两种身份幸福感以外的厌烦时刻,即使是深爱的孩子,也会在自己眼里不再是可爱的、柔弱的和值得保护的……这些隐匿的、难于启齿的生活细节,以及被身份剥夺自我的困惑和迷失,都被作者披露出来。这些细腻的呈现让读者在阅读书中文字的同时与人物一起经历了人生,关注到自己未曾留意的生活中那些困扰自己,而不得解脱问题的心理根源,从而能够与人物一起同呼吸、共命运,感受其中的喜乐参半、五味杂陈。

另一方面,在叙事方面,作者并不是用具体的人物活动来推动故事情节,而是通过大量的对话、心理描写和议论来呈现女性生活的细节和心理感受的独特性,这是本书的一个特色。该书并不像通常的小说那样,对话不是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典型化人物塑造服务的,而是成为作者发表意见的一种工具。小说中某一次聚会本质的不同在这里是不重要的,而这次聚会带给参与者的感受和体验才更为重要。比如,作者在文中借主人公米拉的视角,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岩石上的蜗牛,“它们每只都待在自己那块小小的地方,丝毫不去侵占更多的空间。它们不必创造秩序,也不必创造生活,那些东西是它们与生俱来的。它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活着。你觉得这样的生活是不是好像幻象……”这些描写看似与小说的主线并不相关,但这正是作者借由蜗牛对女性处境的一种隐喻,而这也成为这部小说独特细腻的一种表现形式。

三、醒来以后的孤独

《醒来的女性》共分为上下两册,上册着重写那个时代女性的遭遇——结婚、怀孕、生子和养育,像蜗牛一样在岩石上过着不真实的生活;下册则着重写主人公米拉的小团体中各个女性的醒来。米拉醒来,在接近40岁的年纪攻读研究生,并成为一名教师;伊索醒来,正视自己的女同身份,降低对生活的期望值,以便更容易获得满足感;瓦尔醒来,在一件强奸案的斗争中死于警察的枪下……然而,醒来以后的世界是怎么样的呢?以主人公米拉为例,考入哈佛的她认识了一帮思想先进而又聪明的朋友,孩子渐渐长大并成为她亲密的朋友,她甚至在40岁的年纪遇到了自己的真爱,比她年轻的、富有魅力的男子,他们三观相符、精神相通……按常规来说,故事到这里可以圆满结束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或者作者想让我们认识到的并不是一个具有圆满结局的故事。

尽管米拉已经比身边的其他女性看得更深远、更明白,并通过自身努力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但比觉醒更可怕的是醒来之后,她依然孤独,身为女性的困境和肩上的枷锁并没有真正地消失。“我一直都期待能有什么东西能让生活变得更轻松,就像那些蜗牛,除了存在,它们什么都不用做。这不是我期待的世界。”“你可以打破社会规则,也可以对它置之不理,可这样做了以后,能有什么回报呢?你只会陷入永恒的孤独。”女性的生存困惑在小说中并未得到真正的解决。尽管在不断的女权运动中,越来越多的美国女性被动或主动地脱离了传统观念对女性身份的设定,开始走出家庭,接受高等教育,积极地参与社会运动,呼吁女性权益,但即便时至今日,仍有许多问题悬而未决。书中并没有对米拉和她的朋友们下一代的生活進行交代,她们是否比她们的母亲更加幸运?我们亦未可知。性别的差异不会突然消失,但我们依然看到了,今天的美国女性要比过去更加独立和自由,许多理念、关系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更多的女性可以为自己而活。她们也许迷惘,也许孤独,但对自我身份一次比一次清醒的认识让她们拥有更蓬勃的生命力,更有拥抱生活的热情,也更容易遇见她们所期待的世界。

四、《醒来的女性》的思考

《醒来的女性》作为一部现象级小说,其成功有必然的原因。女性的生存境遇可以不分时代、不分国界地令每一位普通女性产生共鸣,这也是《醒来的女性》改编为电影后,获艾美奖3项提名的原因。作者用女性作家特有的视角来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探索美国女性在生活中可能经历的各种各样关系,男女关系、女性关系,母女关系、母子关系等,以及在这些关系中女性所要扮演的复杂的、被扭曲了的角色。作者在理性克制地表达自己的女权思想,呼吁美国女性关注自身权益,突破既有的观念牢笼,争取自身的自由和独立,并通过真实而细腻的笔触,记录、描绘女性内心的挣扎与困惑,并不单纯地专注于讲一个完满的故事,而是通过女性觉醒以后进一步的际遇,让读者最大限度地接近现实。

女性对自我身份的确认是一个漫长、艰难而复杂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孤独地觉醒”“觉醒后的孤独”是徒劳的。马克思说,“没有女性的醒来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毫无疑问,一百年后的女性比一百年前的女性更加自由和独立,而这也就是女性觉醒的意义之所在。与此同时,作者所要追求的,也并不是所谓片面的女性主义,而是要在人与人的关系当中找到女性自我身份的准确定位。个体与个体的交流应该是主体对主体的关系,而不是镜面的投射关系,各个主体按照自己的意志运转,并相互刺激、碰撞,从而擦出美丽的人性火花。

|参考文献|

[1][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第二性[M]. 郑克鲁,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2]姜波. 醒来的追梦人——论当代文学中女性的困惑与追求[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71-73.

猜你喜欢
第二性女权米拉
向警予的女权思想
嘉米拉伊斯兰服饰旗舰店
这样的“女权”
米拉的豁口
114年前,女权先锋与两则征婚启示
社会主义女权和自由主义女权: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妇女运动内部的共识与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