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创新内涵、阻力及应对之策分析

2018-02-22 00:03李洁宇
西部学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世纪倡议国家

李洁宇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自提出倡议以来不断取得重要进展。如何在贸易自由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理解“创新”一词的含义,结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赋予其中国特色和时代内涵,剖析面临的挑战并找出对策,笔者拟从以下三个方面作深入探究。

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创新内涵

(一)创新在于打破了局限于贸易领域合作的惯例

美国提倡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旨在通过严苛的规定达成符合条件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东盟提倡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RCEP)关系旨在建立亚洲主要经济体和东盟之间的自由贸易关系,均聚焦于经济贸易领域之间的合作。特朗普就职当天宣布美国退出TPP协定,无限期搁置TPP进程。贸易自由进程涉及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消减,伴随着相关国家之间的妥协,强调官方主导而非民众参与。而中国倡议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强调政府搭台,也强调民众唱戏,不仅强调贸易畅通,也强调设施联通、民心相通、资金融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固有内涵,体现了中国惠及民生的宗旨和以人为本的情怀,体现其不但倡议官方之间的合作,更倡议合作的归宿在于提升各国人民的便利程度和幸福指数。

(二)创新在于打破了地域限制

TPP谈判没有邀请中国加入,其理由是中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表现不符合TPP参与国的要求,东盟没有邀请美国和俄罗斯加入RECP谈判,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关系。而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是典型的开门搞建设,不排除任何有兴趣的或利益相关的国家参与,其重点面向亚非欧国家,同时也面向其他的国家例如美洲国家。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曾在其系列报道“新丝路、新梦想”中刊登地图,没有将菲律宾马尼拉港口描绘在内,引发外界猜测,《华尔街日报》曾撰文引用菲律宾副外长劳拉·德尔罗萨里奥女士的言论,称菲律宾有被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抛弃的感觉。中国官方遂澄清关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并没有官方地图。

(三)创新在于打破思维定势

丝绸之路是繁荣之路,旨在推动相关国家的共同发展,实现他们的互惠互利和互通有无,这有利于让他们跳出眼前利益的束缚,着眼于长远。中国倡导的合作,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符合矛盾论和辩证法的哲学原理。随着某些领域合作的率先成功,合作效应将不断外溢,看到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领土争端和海域权利争端将不再成为阻碍中国对外合作的顽疾。

(四)创新在于中国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国和牵头国,而不是主宰国和控制国

关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中国的作用在于倡议和牵头,即搭建平台主持会议,而非主导议程的设置。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议程设置并非由哪个国家单独把持,而是以平等姿态共同协商、保持交互,通过阐述各自观点明确对方关切,说服别人或者被别人说服。每个国家都可以提出议题,经过公开、民主、深入地协商,上升为议程。

(五)创新在于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协商规范

西方文化注重法律规范,习惯于用合同或者协定框定人际或国际关系的发展,东方文化注重社会规范,主张德法并重。谈判以结果为导向,反映了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念,而协商以过程为导向,反映了东方文化的价值观念。谈判往往伴随着流泪和流血,以弱者吃亏强者沾光而告终,出台的协定或多或少体现了丛林法则的逻辑和强者的话语。相比之下,协商的功能在于创建了一个庞大的关系网络,让参与者保持交互和延续对话,这和东亚文化重视面子、人情和关系的价值观念是一致的。

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创新方面遭遇阻力之分析

中国推进海上新丝路建设,面临着如何向外界解释清楚概念和摘掉一些国家有色眼镜的课题,还面临相关国家地方民众对计划建设项目的反弹情绪,以及面临如何根据历史和现实情况,公平对待中国地方政府参与丝路建设热情的课题。

(一)中国参与建设或提供贷款支持的其他国家的项目建设,在当地遭遇阻力

中国支持的缅甸掸邦萨尔温江水坝于2014年9月得到了缅甸政府水利部的批准,成为东南亚最大的大坝项目,中国长江三峡集团、中国葛洲坝集团是项目建设合作方之一。当地民众对大坝建设带来的环境和社会影响表示担忧,反对声不绝于耳。由于中国投资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迫于民众压力,缅甸政府搁置了涉资36亿美元的密松水电站,该项目由中缅两国合资建设,是缅甸最大的水电站。

(二)中国倡议面临公共关系方面的挑战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涉及到中央政府12个部门,例如外交部、商务部、海洋局、发改委等,前后共有20个省表态参与新丝路建设。中国要提升表达话语的能力,提升概念的精确度,用西方国家民众听得懂的语言说话,促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落实。

东方人见林,西方人见木。这一句话精准地道出东西方思维的显著差异。中国人谈问题,习惯举一反三,喜欢全面综合,唯恐挂万漏一,而源于每个人思考力不同和研究视角不一,对于一个概念尤其文本,容易得出个性化的诠释或理解。西方人讲概念,则习惯去除繁冗留清瘦,主张得出片面而深刻的解释。官方统一解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内涵,在处理国际关系中增信释疑,是中国政府在多媒体时代面临的新课题。

另外,中国还需向外界解释的是,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推进,中国和东盟、欧洲等国的经贸联系越来越深,中国如何证明不忘初心。西方有声音质疑中国的真实意图,质疑中国是否表面上讲新丝路建设,实际上却有政治和安全方面的考虑,是否试图将中国的海军和平民执法力量投放到南海更宽广的水域。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以脆弱性和敏感性为特征的相互依存将成为支配国家间经济关系的原则。中国将对其他相关国家的经济变化越来越敏感和脆弱,是否继续坚守不干涉的国际关系原则成为外界关心的问题。反之,其他国家对中国的变化也将表现出与日俱增的脆弱性和敏感性,这是他们和中国发展经济关系将承受的代价。因此,中国和其他国家在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将不可避免谨慎为之。

(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设施互通前景不是对既存类似项目的简单重复

互联互通建设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应有之义。有学者建议中国对东盟互联互通计划的若干项目加以包装重新冠名,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项目。将东盟已有项目延伸到中国,是打造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的一条路径,但不是唯一路径。中国倡议的互联互通建设应注重原创性的体现,否则创新将无从谈起。

(四)如何科学确定各省份在丝路建设中的作用值得思考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对倡议响应非常热烈,如何和他们合作划拨资金就成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些地区并非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具有同等的渊源,他们不能同等有效地和古代丝绸之路发源地的地位相匹配,现今面临的发展问题和具体需求也有所不同。他们彼此之间在利用丝路基金方面形成竞争关系,和东盟在利用该基金方面也形成不可避免的竞争关系。可否赋予本国区域经济发展相较于东盟国家的优先地位,以及如何确定具体分配比例,考验中国的理性行为能力。

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背景下中国外交的应有作为

(一)深度培育新丝路精神

一是创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载体,形成文化辐射力。可以开设海上丝绸之路专题节目、拍摄海上丝绸之路纪录片、拍摄海上丝绸之路相关题材的电影、创建海上丝绸之路门户网站等,以此来承载、传播海上丝绸之路精神,传播中华文化。

二是统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多元建设主体,形成文化整合力。首先,统筹市场与政府的作用,形成二者优势互补。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中,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市场的核心作用,并积极探索二者的协商合作机制。其次,提高我国公民的对外交往能力,提高国家形象。

三是加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精神培育机制建设。建设协商对话机制;建设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建立长效机制和保障机制。一方面,创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基金会,另一方面制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公约,以契约规则来约束和规范多元主体的行为,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

(二)拓展海上丝路沿岸国家的海洋人文领域合作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有地缘优势和人文资源优势,海上丝路沿岸国家要积极引导和动员民间力量展开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

要全面推动沿线国家人民在海洋文化、旅游、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使之成为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纽带。要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积极开展海洋人文领域对外交流与合作,开展海洋文化艺术交流、海上丝绸之路文物考古与学术交流、海洋旅游合作、教育培训等活动。

(三)妥善利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处理南海问题,改善中国形象,融入国际体系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肩负着维护世界、地区和平和稳定以及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使命,应进一步加强海洋领域的立法,应用立法形式推进“丝绸之路”建设和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年的开展。中国应该保障悬挂本国国旗的船舶具有适当的资格。和相关国家妥善处理南海问题。中国应和丝路沿岸国家制定港口管辖权范围的公约,航行进入其他国家的港口时,应遵守后者制定的合法入港条件。

(四)充分利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侨务资源,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

一是积极在华侨华人中介绍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历史。建设海外华人具有国际化水准的多语种传媒平台,鼓励华侨华人创办英文传媒和当地语言传媒,开展与当地公众的交流和互动,尝试“微博外交”“微信外交”等新方式。

二是依托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走出去”战略。定期组织文化交流活动,尤其是要组织有规模、有影响、能够代表国家水平的文化艺术团体前往东南亚举办大型文化活动,助力文化产业发展,培育一大批高端创意人才。

三是充分发挥华侨华人社团在当地传承和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作用。支持和协助华人社团举办有关海上丝绸之路论坛、学术会议,与华侨华人社团共同举办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另外,通过海外华侨华人(或华裔)博物馆、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以及侨乡文化博物馆建设,来展现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海外华人的移民历史、创业经历、文化传承以及与侨乡的关系。

四是加强对华侨华人下一代的教育,强化华侨子女的认同感。如开办海外华侨远程教育、青少年海上丝绸之路夏(冬)令营,使他们在学习之中强化对祖(籍)国、祖籍地文化的认识,了解他们的祖先在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发展中的贡献,提升他们作为华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五)实行公共外交,营造良好环境

在沿线各国设立中国文化中心并组建网络,同各国各地区工商界、文化界等精英阶层以及其他各阶层开展平等的对话和活动,加快建立地区性的多边文化合作机制,加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共同寻求古丝绸之路积累的人文内涵。

(六)掌握文化话语权,推动人类利益共享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倡议以全球视角规划沿线国家的发展前景,共同打造“利益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最终目的是通过互联互通建设,推动公共平台和公共产品建设,共同走向繁荣的和平通途。古丝绸之路蕴含的文化底蕴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立足之本,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重塑我国国际地位的重要契机,我们应该精准掌握文化话语权,推动人类利益共享。

猜你喜欢
世纪倡议国家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世纪赞歌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1999,世纪大阅兵
My School Life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发起携手共赢合作倡议
把国家“租”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