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延安鲁艺及其历史贡献

2018-02-22 00:03
西部学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鲁艺木刻延安

王 卫

抗战时期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聚集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革命艺术家,他们与党、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开展了抗战歌咏、抗战戏剧、抗战文学、抗战版画创作以及大众新秧歌运动等,使文艺工作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动员、组织、团结和教育人民的强大作用。鲁艺引领了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各解放区的抗战文艺的发展,谱写了中国革命文艺史上最灿烂的篇章。

一、全面抗战爆发后延安鲁艺的成立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中共中央于1937年初进驻延安,数月后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开始,从此延安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总后方。中国共产党在延安高举抗日救亡大旗,吸引着无数爱国青年、仁人志士奔赴延安,寻求救国的真理。据统计,1938年5月至8月,各地八路军办事处及相关单位帮助进步青年奔赴延安的人数就达2288人。在这些人当中,有很多是已经成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如《大刀进行曲》的词曲作者麦新、《骆驼祥子》的导演凌子风、印尼华侨孔迈,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走进鲁艺学习、工作,构成了鲁艺新型的师生群体。

1938年1月28日,为纪念淞沪抗战六周年,延安文艺界联合公演了四幕话剧《血祭上海》。毛泽东称赞戏演得好,并建议以这些文艺工作者为基础,创立艺术学院。2月,由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扬七人联合发出《创立缘起》:“培养抗战的艺术工作干部,在目前也是刻不容缓的工作……因此,我们决定创立这所艺术学院,并且以已故的中国伟大的文豪鲁迅先生为名。”

1938年4月10日鲁迅艺术学院正式宣告成立,成立典礼在城内中央大礼堂举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参加了成立典礼。初创时鲁艺的校址设在延安北门外文庙台上(也就是现在北关军分区一带)。毛泽东亲笔题写了校名“鲁迅艺术学院”。鲁艺初成立时暂缺院长,原因是由于毛泽东是鲁艺的第一位发起人,大家都希望他兼任鲁艺院长,但是他怎么也不答应,所以院长的位置就暂时空缺下来了。鲁艺副院长由沙可夫担任,第一届教育学制为6个月,分为两个学期,设戏剧、音乐、美术三个系,招收学员60余人。

二、鲁艺成立初期的主要活动

由于各抗日根据地对文艺干部的迫切需要,鲁艺初成立时,立足于服务抗战的需要,制定了具有短训性质的学制安排。鲁艺的办学条件非常艰苦,师生们自己动手挖窑洞、建校舍、在延河洗漱、露天上课,还要上山开荒解决生存问题,在艰苦的条件下担负着教学和为前线输送人才的各项任务。

(一)谱写抗日救亡歌曲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中,鲁艺是音乐人才最多、最集中的地方,是抗日救亡歌曲的一大发源地。

著名歌曲《延安颂》就是由音乐系第一期学员郑律成和戏剧系第一期学员莫耶创作的。这首歌在延安一经首唱,就传向大江南北,大批革命进步青年正是唱着这支歌,披荆斩棘,冲破艰险,奔向延安,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1939年,郑律成与词作者公木合作创作了《八路军大合唱》,其中的一首套曲《八路军进行曲》建国后被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1939年春,冼星海创作了他在延安的第一部成功作品《生产大合唱》。这是一部建立在民歌与民间歌舞基础上的声乐套曲,于3月21日在陕北公学礼堂进行预演,立即获得成功。紧接着,冼星海就完成了他的巅峰之作《黄河大合唱》。5月11日,在庆祝鲁艺成立一周年的音乐晚会上,冼星海亲自指挥一百多人组成的合唱团,演唱《黄河大合唱》。从此,《黄河大合唱》从延安传遍全中国、传向世界,成为振奋全天下华夏儿女夺取民族解放战争胜利的不朽力作。

(二)木刻版画的教学与创作

鉴于抗战宣传的需要,鲁艺美术系初成立时将木刻与宣传画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在国民党反动派和日寇的严密封锁下,延安极度缺乏颜料、纸张、画笔、画布等绘画用品。而用于木刻的梨木板和枣木板在延安很容易找到,木刻刀、印制木刻的纸张和油墨在延安也能生产。再加上木刻可以一版多印的特点,更能适应广泛宣传的需要,具有其他画种所不具备的优势。所以,木刻成为美术系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美术系也几乎变成了“木刻系”。因而,木刻成为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影响最大且最有成就的一个画种。1938年底,在鲁艺木刻研究班的基础上组成木刻工作团,开赴前线和敌后。木刻工作团在太行山、冀南平原敌后根据地创作宣传近三年之久,团员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融入到木刻作品中,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三)文学、戏剧的教学与创作

鲁艺从第二届开始增设文学系,系主任先由周扬兼任,教员有何其芳、沙汀、卞之琳等人。鲁艺结合教学与抗战实际,于1938年11月至次年底,两次组织师生赴前线实习与采访,为前线输送文艺骨干。据统计,鲁艺文工团与129师部队行军、采访,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写出了30万字的文学作品。

鲁艺成立之初,戏剧系的阵容是最强的。在尚未正式宣布成立时,来自各抗敌演剧队的30名学生就集中起来了。戏剧系第一期学生毕业以后,为保证戏剧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鲁艺于1938年8月1日组建了实验剧团,其宗旨是“要成为抗战戏剧实际行动的模范。”实验剧团集话剧、歌剧、京剧、曲艺综合表演为一体,与戏剧系教学结合在一起,创造了鲁艺建校初期抗战剧目演出颇为频繁的局面。

(四)成立华北联大文艺部

1939年夏,根据抗日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决定将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工人学校、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等四校合并,成立华北联合大学,开赴敌后抗日前线,坚持华北抗战,开展国防教育。鲁艺抽调师生90余人组成华北大学文艺部,由沙可夫任部长,吕骥任副部长。出发前,毛泽东来到鲁艺为学员作报告,说:“当年姜太公下昆仑山,元始天尊赠给他杏黄旗、四不像、打神鞭三样法宝。现在,你们出发上前线,我也一样赠给你们三样法宝,这就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你们到前方去就不要怕困难,不要怕麻烦;革命工作就是艰苦而麻烦的工作。”

三、抗战烽火中发展壮大的鲁艺

1940年初,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提出了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方针和目标。鲁艺在总结过去两年文艺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对原有的教育方针、教学计划和教学机构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和调整,制定了趋于正规化和专门化的教育计划及其实施方案,进入了正规化教育阶段。

(一)新兴音乐与民间音乐研究会

转入正规化教学的音乐系,以冼星海、吕骥等一批卓越的音乐家为领军,汇集了李焕之、瞿维、寄明等音乐人才,大力提倡中国新兴音乐的理论,加强中国民间音乐的搜集研究工作,他们用音乐来宣传组织群众,服务抗战,提高抗战时期的文化生活水平。

1940年7月15日,鲁艺以音乐系为主成立了音乐工作团,其主要任务是研究音乐理论、普及音乐知识和举办音乐会。1942年1月21日,在边区参议会礼堂,鲁艺师生共同演出了由郭沫若作词,吕骥作曲,李焕之指挥,寄明伴奏的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凤凰涅槃》。

1939年,鲁艺在音乐系的基础上成立民歌研究会,主要任务是采集民歌。1941年2月该会改名为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以陕甘宁边区为核心,辐射至各抗日根据地,各地也随之建立了分会。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在晋察冀、晋东南等地大量采集民歌,1940年初到1942年底共累计搜集民歌2000余首。

(二)鲁艺实验剧团和鲁艺平剧团

1939年底,根据毛泽东的建议,鲁艺成立了剧组。1940年元旦起,《日出》在延安正式公演,一连演了12场,非常成功。《日出》的上演,揭开了延安话剧活动新的一页。此后,一批大后方名作家的作品和一些外国名剧,如果戈里的喜剧《婚事》《钦差大臣》,契诃夫的《蠢货》《纪念日》《求婚》,苏联名剧《钟表匠与女医生》《海滨渔妇》等陆续出现在延安的话剧舞台上,推动了延安话剧活动的深入开展。

1939年春夏之交,为了研究京剧如何为抗战服务,鲁艺成立了旧剧研究班。党中央对传统京剧的继承与革新十分重视。1940年4月5日,鲁艺以研究、改革京剧为宗旨,成立了鲁艺平剧团。

(三)鲁艺美术系与美术工场

鲁艺美术系汇集了江丰、陈铁耕、华君武、胡考等活跃于上海等地的左翼木刻家和漫画家。他们于1940年前后,先后来到延安鲁艺。他们带来了鲁迅所大力倡导和精心培育的中国新兴木刻、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艺术传统和创作经验,形成以木刻为主,漫画、雕塑为辅的画种结构,引导和培育出一大批青年木刻家、漫画家和雕塑家。

鲁艺美术工场位于鲁艺的西山上,是在美术系基础上成立的研究与创作的工作机构,负责人先后是钟敬之、江丰等人。美术创作主要包括绘画、木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设计、摄影等业务。他们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像中央党校礼堂上的毛泽东浮雕像、胸像、中央七大会场马恩列斯浮雕像等。

(四)文学系的教学实践活动

1940年5月底,茅盾与家人由新疆长途跋涉来到延安。毛泽东亲自前往拜见,送给他新出版的《新民主主义论》,并与茅盾畅谈《红楼梦》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毛泽东对茅盾说:“鲁艺需要一面旗帜,你去当这面旗帜吧!”遵照毛泽东的建议,茅盾搬到桥儿沟,住在鲁艺东山的土窑洞里。期间,茅盾应鲁艺全院师生邀请讲授文学课。每个星期他都会骑马进城两三次去参加延安的各种学术讨论会、哲学座谈会和中宣部组织的各种报告会。1940年10月上旬,鉴于茅盾的特殊影响和作用,党中央特地安排他前往重庆参加国民文化工作委员会的工作。茅盾到重庆后不久就以延安的这段生活为题材发表了《白杨礼赞》《风景谈》《记鲁迅艺术文学院》等脍炙人口的名篇。这些文章巧妙地以景写人、以物言志,深情地描绘了党中央所在地延安积极向上的生活。

周立波不但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作家,而且还是一位具有渊博学识和深厚理论修养的学者。他主讲的名著选读课,条理清晰,细致入微,加上他举止优雅、语调轻柔,名著选读课立即在学生中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四、“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宗旨的确立

抗战爆发后,成千上万的文学家、艺术家等从全国各地甚至海外汇集到延安,汇集到鲁艺,他们对繁荣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的抗日文艺运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抗日战争困难时期的到来、客观条件的变化,在文艺人当中逐渐暴露出来一些对抗战和革命事业不利的、以及阻碍文艺本身发展的不良思想倾向。为此,中共中央于1942年5月2日至23日在杨家岭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鲁艺共有49人参加会议,占会议代表的近半数之多。延安文艺界的整风运动,由毛泽东主席亲自分管。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明确阐述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指出文艺与工农兵结合,与时代结合,并在普及基础上进行提高的文艺方针。5月30日,毛泽东再次来到鲁艺为师生们做了重要的讲话。他针对鲁艺一度出现的“闭门提高”和脱离实际的现象指出,只在“小鲁艺”学习还不够,要到“大鲁艺”去,到工农兵群众火热的生活中去学习,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不久,鲁艺师生认真学习了《讲话》精神,为贯彻《讲话》精神,鲁艺专门抽调师生开展“七月宣传”活动,下工厂和农村去巡回演出,实践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之后,鲁艺师生空前活跃,教学和创作实践出现了新景象:作家、艺术家们纷纷打起背包,下农村、去部队,向民间学习,向人民大众学习,创作出一大批反映人民大众生产、生活的喜闻乐见的作品,如秧歌剧《兄妹开荒》《二流子转变》《挑花篮》等,由王大化、李波扮演的新秧歌剧《兄妹开荒》,轰动了延安城乡。从此,群众性的广场戏代替了舞台剧,延安文艺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阶段。1943年的春节,鲁艺改头换面的演出队走上延安街头演出,立即得到百姓的欢迎。之后,秧歌运动在延安普遍开展起来,由鲁艺到其他剧团、机关学校,由延安到陕甘宁边区,再到各抗日根据地,秧歌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非常喜爱和积极参与的一种艺术形式。

1944年冬,鲁艺在新秧歌运动的基础上,开始集体创作大型歌剧《白毛女》。该剧是根据晋察冀边区一个关于“白毛仙姑”的传说改编而成的,主要编剧为贺敬之和丁毅。1945年6月10日,鲁艺首次为党的“七大”代表献演《白毛女》,演出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之后,根据中央领导同志和广大群众的意见,歌剧《白毛女》被进行了不断的修改后,很快传遍了各抗日根据地和国统区。《白毛女》还被译成俄文、日文、英文等多种语言,在多个国家的舞台上上演,成为中华民族新歌剧的一部经典力作而永载史册。

与此同时,美术家们也认真领会《讲话》精神,与党的时代方针紧密结合,内容更加丰富且更加贴近人民大众。像古元的《马锡五调节婚姻诉讼》、彦涵的《不让敌人抢走粮食》等。力群、古元、彦涵等人的作品被周恩来带到重庆,艺术大师徐悲鸿先生在重庆参观完全国木刻展之后,在《新民报》上发表文章,热情称赞古元是“艺术界中一卓绝之天才。”

五、抗战胜利后的鲁艺及其历史贡献

抗战胜利后,鲁艺这所培养抗战艺术干部的学院,也结束了她在延安的神圣历史使命。根据中央部署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鲁艺师生陆续开始告别延安,奔赴各根据地和解放区。

1945年9月,鲁艺奉命组成东北文艺工作团和华北文艺工作团。东北文艺工作团由舒群、田方率领,于9月2日出发,奔赴东北解放区,参加东北地区的解放战争和民主改革运动,后全体转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也就是现在的长春电影制片厂。华北文艺工作团由艾青、江丰率领,于9月20日出发,奔赴河北张家口市,全团转入华北联大文艺学院,沙可夫任院长,艾青任副院长。北平解放后,学院随解放军进驻北平,1950年全团转入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

1945年11月中旬,党中央决定延安大学各学院,包括鲁艺在内,由校长周扬带领迁离延安奔赴东北解放区办学。在行至河北境内时,因东北战局变化,迁校队伍到达张家口与华北联大汇合,周扬留任华北联大校长。鲁艺校部人员在张庚和吕骥的带领下,继续向东北进发,于1946年8月到达佳木斯,成立东北大学文艺学院,后改组为四个鲁艺文工团和一个音乐团。1948年沈阳解放后,改为东北鲁迅文艺学院。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时,以鲁艺各部系为基础,又组建了鲁迅美术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和东北人民艺术剧院。鲁艺迁校后,设有留守处处理未了事宜。1946年7月,中央管弦乐团成立,留守处人员全部合并至该乐团。至此,鲁艺结束了光荣的历史使命。

从1938年到1946年,鲁艺在八年多的办学过程中,共培养文艺人才2000余名,可谓人才辈出、成效斐然。解放后,鲁艺的师生,带着在延安形成的文艺观念和文艺经验,先后随军进入全国的主要城市,从事各项文艺工作。他们像种子一样撒遍了全国,并在各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新中国文学艺术界的领导和坚强骨干,对新中国的文艺事业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鲁艺木刻延安
中流砥柱(黑白木刻)
延安鲁艺“小调大王”——安波
《魂之跃》减版油套木刻
木刻年画
鲁艺精神的写照——宋惠民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延安“鲁艺”音乐系里的“广东仔”
“鲁艺精神”与鲁迅美院油画系
走进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