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高产种植技术

2018-02-22 06:57张利玲
现代农业 2018年6期
关键词:条播拔节期定苗

张利玲

(辽宁省朝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辽宁 朝阳 122000)

高粱根据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粒用高粱、糖用高粱和帚用高粱、饲用高粱四种,朝阳地区主要种植粒用高粱,在高粱的整个生育期间,根据植株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发育的状况,可分为苗期、拔节期、挑旗期(孕穗期)、抽穗开花期、成熟期等几个主要生育时期。

1 适宜的生长环境

高粱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为6~7℃,最适温度为20~30℃,最高温度为44~50℃。高粱幼苗不耐低温和霜冻。出苗至拔节期的适宜温度为20~25℃。拔节至抽穗期为高粱生育的旺盛时期,适宜温度为25~30℃。高粱具有抗旱能力,不仅能抗土壤干旱,也能耐大气干旱。同时高粱又具有耐涝性,其耐涝性在孕穗期以后尤为明显。孕穗至开花期水分不足会造成“掐脖子”,是高粱需水临界期,全生育期降雨400~500mm分布均匀即可满足其生长需要。

2 高粱种植技术

2.1 轮作倒茬

轮作倒茬是高粱增产的主要措施之一。高粱种植忌连作,连作一是造成严重减产,二是病虫害发生严重,高粱植株生长高大,根系发达,入土深,吸肥力强。一生中从土壤里吸收大量的水分和养分,因此合理的轮作方式是高粱增产的关键,最好前茬是豆科作物。

2.2 精细整地

秋季耕翻,深耕20~25cm,均匀一致,不漏耕、重耕,耕后要连续进行耕地、镇压整地作业。

2.3 种子处理

2.3.1 选种、晒种:播前应将种子进行风选或筛选,选出粒大饱满的种子做种,并进行晒种,播后出芽快、出苗率高、出苗整齐,幼苗生长健壮

2.3.2 浸种催芽:用55~57℃温水浸种3~5min,晾干后播种,起到提高出苗率与防治病害的作用。

2.3.3 药剂拌种:为了防止高粱黑穗病,可用拌种双(拌种灵十福美双)拌种,每公斤种子用5g拌种双。

2.4 适时播种

春作播种期约在四月下旬,时间不宜太迟,以免生育中后期遇低温,影响生育而延迟成熟期。根据温、湿条件确定高粱播种时期,农民的经验是“低温多湿看温度,干旱无雨抢墒情”。

2.5 播种方法

一般发芽率在95%以上的种子,每亩播量以1.5kg左右为宜,播种法分点播及条播两种,一般以条播为主,把种子均匀播于植沟内然后覆土厚约3cm。条播行间距为50~60cm。无论是点播还是条播都可以机械种植。

2.6 合理密植

目前生产上推广面积较大的高粱杂交种,一般适宜密度为5500~8000株/亩。

2.7 施肥规律

高粱种植需重施底肥,亩用35%专用复合肥30~35kg加有机肥1500~2000kg。生长期一般只进行一次追肥,根据高粱生长发育规律,以拔节期追肥效果更好。拔节期,亩用5kg尿素加1000kg人畜粪水;追肥时期与数量还应看天、看地、看苗而定。追肥后应及时浇水。

2.8 田间管理

2.8.1 苗期管理。主要目的是促进根系发育,适当控制地上部的生长,达到苗全、苗齐、苗壮,为后期的生长发育奠定基础。①间苗、定苗:出苗后3~4片叶时进行间苗,5~6叶时定苗,这样可以减少水分养分消耗,是促进幼苗健壮苗、早发的有效措施之一。②中耕:苗期中耕2次。第1次结合定苗进行,10~15d后进行第2次,中耕可保墒提温,发根壮苗,又可消除杂草,减轻杂草危害,拨节后中耕培土促根早生快发,增强抗风抗倒、抗旱保墒能力。③高粱对许多化学除草剂敏感,应用时注意选择,适量使用阿特拉津效果较好。忌盲目使用除草剂,禁用敌敌畏和敌百虫。

2.8.2 中期管理。这一时期的田间管理包括追肥、灌水、中耕、除草、防治病虫害等。追肥是主要的田间管理措施,掌握高肥地块促控兼备,肥力差的地块一促到底。

2.8.3 后期管理。后期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保根养叶、防止早衰、促进早熟、增加粒重。田间管理主要包括合理灌溉、施攻粒肥等。

2.9 高粱主要病虫害

高粱病虫害以蚜虫和黑穗病最为严重,应重点防治。高粱蚜虫以药剂防治为主,用40%乐果乳油8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在7月上旬在高粱田巡查发现蚜虫中心株即点片植株喷雾,消灭在蚜虫扩散以前,以控制发生。如果未控制住,可用抗蚜威50%可湿性粉剂。防治高粱黑穗病应以种子处理为主,种植抗病品种和配合农业防治。

2.10 适时收割

高粱灌浆后期,80%的高粱籽粒由白色转为红褐色时可以采,收割后及时脱粒晒干,否则影响品质。

猜你喜欢
条播拔节期定苗
四川水稻分蘖-拔节期低温连阴雨时空特征
2021年山西省小麦返青拔节期主要病虫发生趋势预报
水稻不同播种方式直播应用技术研究
机械插秧与条播对盐粳15号生育性状与品质的影响
“两化一结合”有机旱作农业技术成果展示(三) 小麦宽幅条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小麦机播高产栽培技术
玉米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
玉米出苗后昨管理
关于加强玉米苗期管理主要技术指导建议
拔节期追氮对鲜食糯玉米粉糊化和热力学特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