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子增产新技术的综合应用

2018-02-22 06:57靖国军
现代农业 2018年6期
关键词:黏虫播种量轮作

靖国军

(建平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局,辽宁 建平 122400)

地膜覆盖机械穴播栽培是谷子的一项增产新技术。此技术是在地膜覆盖的基础上,运用机械进行穴播,既发挥了地膜覆盖的增温保墒作用,又提高了种植的机械化程度和田间管理效率,实现了节省劳力、增产增收的目的。其主要技术措施如下:

1 严格轮作倒茬,适时整地覆膜

谷子忌连作,在茬口安排上必须注意与其它作物轮作,严格防止重茬。谷子与豆类、马铃薯等可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制度,以有效减少白发病、黑穗病等病害的发生。并于上年秋后要深翻晒垡,以有效减少病虫在土壤中生存越冬。地膜谷子施肥应结合整地进行,在秋季最后一次耕地或开春覆膜前一次性深施,一般亩施纯氮8kg,纯磷 (P2O5)5~6kg,有机肥2500~3000kg。春节过后,要利用晴天下午地表解冻的时机,及时进行耙压土地,做到地表平整,无大土块。土壤底墒足时,应在开春土壤解冻后尽早覆膜,若土壤墒情差,应在雨后抢墒覆膜,宜选用标准厚度的地膜。

2 运用小麦穴播机,按期机械穴播

由于目前尚无谷子专用穴播机械,在生产中可以选用2BX-2型小麦穴播机,这种穴播机播种量可以调节,能较好地控制播种密度,种植谷子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3 选用优良品种,精量播种

地膜覆盖能促进谷子的生长发育,提早成熟,在品种选择上应以大穗、增产潜力大、抗倒伏性强、较当地常规种植略晚熟的品种为好,如大金苗、山西红谷、毛毛谷等品种。播种前要调节好播种量,达到每穴播种3~4粒,亩播种量0.2~0.25kg。地膜谷子穴播要求每亩播种1.2万~1.3万穴,穴距10cm,行距40cm,亩保苗4万株左右。播种时要匀速行走,防止过快过慢影响播种质量,播后在播种行上用脚轻踩一遍,使种子与土壤密接,以利出苗。谷子不像玉米那样容易出苗,播后镇压不实,易发生悬籽、悬根、悬苗、烧芽、死苗等现象,导致缺苗断垄。所以在铺膜播种机后面尽量带上滚砘设施,一并完成镇压作业。否则必须进行人工踩实或人工砘压,若播后遇雨,必须再次镇压,以破除孔穴上面的表土板结。

4 科学田间管理

北方春季大风天气较多,播种后要经常检查,对大风吹起的地膜和膜上较大的破孔,要及时压土固膜。谷子出苗后,对播种不匀、密度过大的要及早进行间苗,4~5叶期定苗,每穴留3株,进入生长后期,植株根系相互牵制,能有效防止倒伏,称之为“三足鼎立”。定苗后及时进行压土,并封住播种孔。

用地膜覆盖机械穴播谷子,膜下杂草生长较快,除结合用土在膜上压土使地膜紧贴地面、及时密封播种孔等措施外,对从播种孔长出的杂草要及时拔除,其余的在膜上用脚轻踩几遍后,在膜上压土,抑制其生长。采用手推的简易中耕机,于苗期至抽穗前,在膜间露地至少进行三次中耕松土兼除草、破板结。一次浅,二次深,三次可适中。

于拔节至孕穗期,根据苗情长势,按前述亩追施量,决定一次或分两次进行追肥。若底肥充足、长势旺盛,可不追肥。于拔节后至抽穗期间,可喷施一定量的生长促进调节剂。地膜谷子较常规种植提早7~10d成熟,应在成熟后及时收获。

5 病虫害防治

谷子白发病、黑穗病要于播种前用阿普隆、敌克松、萎锈灵、以及多菌灵、拌种双、立克锈等按用药说明进行拌种处理;蝼蛄和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可用辛硫磷或菊酯类农药于播前拌种、或随播种施入土中、或播后地面撒毒铒进行防治,禁用甲拌磷等高毒农药;粟灰螟(钻心虫)、谷跳甲、粟穗螟等于拔节期间可用辛硫磷、敌百虫、溴氰菊酯等进行叶面喷施或叶心撒毒土防治;谷瘟病亦可用阿普隆等进行拌种处理,或用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等在拔节后发病初期进行叶面喷施防治。

对黏虫的防治,于5月中下旬可在田间摆放几个糖蜜诱杀器或糖醋液盆直接诱杀黏虫成虫;或是利用成虫产卵习性,于7月中旬至8月下旬,将带绿叶的杨柳条枝或旧谷草捆把插在谷子地里,以诱集成虫、集中产卵。每亩插设5个左右,每5d更换1次,取出田外、就地烧毁,可极大减少黏虫幼虫的繁殖。

猜你喜欢
黏虫播种量轮作
洛宁县一代黏虫的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
农民瓜菜“接茬轮作”增效益
2015年—2019年河南原阳黏虫和劳氏黏虫的种群动态
2019—2020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
2019—2020 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
播种量与多效唑对豫麦158 产量性状的影响
弱筋小麦“杨麦15”播种量试验研究
轮作休耕,让土地歇一会儿
耕地轮作效益调查报告
黏虫和劳氏黏虫形态特征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