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开放协同多元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2018-02-22 03:45王波姚进生杨信锟王怡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联动创新创业教育协同

王波 姚进生 杨信锟 王怡

本文为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FBJG20170172);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社科A类项目(编号:JAS151345);首批福建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示范项目(闽委教思〔2016〕31 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710397024)

【摘 要】 福建省某应用技术型高校通过优化顶层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在载体上做好“培育”文章、在环境上做好“创优”文章、在教育培训上做好“实用”文章、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做好“双师”文章、在工作制度上做好“规范”文章,着力培养创新创业生力军,推动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提升创新创业孵化与实践的集聚、规模和倍增效应,构建开放协同多元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这种实践探索经验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 应用技术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联动

一、引言

近年来,福建省某应用技术型高校(以下简称W大学)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有关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文件精神,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学校获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等称号,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园获批全国“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等荣誉称号。学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有特色的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确立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战略,以巩固福建省应用型大学转型示范校成果进而力争全国百强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为抓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托服务地方产业的专业群和产业学院建设为切入点,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推動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发挥创新创业孵化与实践的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倍增效应,[1]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学校办学的一大特色与亮点。

二、主要举措与做法

1、优化顶层设计,制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规划

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得到省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15年10月,省教育厅正式发文将全省首家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落户W大学,由省领导任基地主任,市领导和市直有关部门领导及校领导共同参与基地的管理与组织工作,形成四级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学校所在设区市出台《关于加强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切实落实放宽享受优惠政策年限、工商注册、税收优惠、创业专项资金、贷款贴息等多项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优化创业环境,凝聚政策帮扶新动力。W大学出台《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健全完善体制机制,构建协同推进,责任明确的创新创业工作格局。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双创教育稳健发展

一是创新创业与地方优势产业群实现高匹配。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项目共担、互惠多赢”的原则,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立足区域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依托服务设区市特色产业的7大专业集群,推进创新创业与区域产业链的高度融合,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打通了面向产业的“最后一公里”,更接地气。“以区域产业为导向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探索”获省教学成果奖。

二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突显应用需求。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融入更加符合产业需求的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学生能力与素质培养,促进校企合作育人的多途径实施,推出项目式实习模式、准员工式实习模式等典型案例,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W大学为例”等17个教学改革项目获省厅立项,创新创业教育更注重应用导向。

三是“五个维度”推进培养培育。面向有初步创业意向的学生,分设创新创业课程与创新创业实践两部分并进行“五个维度”的教育,即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文化及创业法则教育。不定期邀请优秀企业家开设讲座,开展典型励志教育。开设《大学生创业财税实务》等17门系统性创新创业课程,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建立《学生创新创业档案及指导手册》,记录学生创新创业成长历程。

四是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模式驱动双创机制。线上线下深化品牌项目培育、典型创新案例等教学模式,对创业团队进行陪伴式创业辅导,开展多元化教学教育。探索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和自主创业等成效折算为学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建立创新与创业双轮驱动机制,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与创新创业项目产业化理论与教育教学体系。

3、开展创业实践训练,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一是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体系初步构建。近年来,学校将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作为各项改革的逻辑起点,整体构建“应用驱动、职业引领、协同培养”人才培养体系,不同专业根据能力形成特点探索不同的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如“岗位对接”、“项目对接”、“作品对接”等典型培育模式,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培养过程为学生创造多条职业选择路径。

二是创新创业实践融入专业教学实践。加强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广泛搭建实习实训平台。充分利用学校已建的近20个教学科研平台和120多家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支撑平台体系,为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形成了以绿色产业、朱子理学和武夷文化为平台,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文化为主战场、政产学研企协作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创新创业环境更加优越。

三是优化科技创新支撑平台。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项目扶持孵化过程中,以大学生科技节为平台,强化引导,鼓励学生学以致用,突出创新性、科技性、文化性、现代性的办学理念,倡导创业、创新、学业、能力的相互促进、均衡发展。推动制定《大学生参与学科技能与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奖励办法》,按照“以奖代补、统一管理、分类指导、精简高效、多出成果”的原则,奖励获奖师生。

4、加强创新创业工作保障,服务创新创业教育事业

一是在创新创业载体上,做好“培育”文章。学校构建校内优质师资与校外兼职导师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内教学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基础培育与冲及赛事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取得良好效果。全省首家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落户在W大学,同时拥有“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园”、“互联网+众创空间”等6个子平台。

二是在创新创业环境上,做好“创优”文章。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总面积达1.2万余平米,专职工作人员6名,选聘200多名校内外专家组建创业导师库。目前“2个100”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区格局已初步形成:即校内可容纳在孵项目100个,校外辐射企业100家。基地在孵青年创业项目106个,注册企业62家,毕业项目45个,提供910多个就业岗位。截至2018年已开设创业培训8期,受益青年1543人次。

三是在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上,做好“辐射”文章。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对内开展本校学生创业教育,对外提供创业培训服务,努力做好“辐射”工作,赢得较好声誉。曾举办教育部“高校创业指导师”专题培训班、中国邮政“跨境电商”创业培训、省女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互联网经济领军人才培训会、市“返乡大学生创业青年电子商务交流培训会”、市“互联网+”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

四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做好“双师”文章。学校立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建设,引进了20余名兼具深厚理论功底和丰富产业实践经验的台湾籍博士到校任教补强学校双师双能型师资,学校应用型师资总数超过400名,占比超过55%。学校建立了一支由200多名学术精良、创业经历丰富、责任心强的专家组建创新创业导师库。

五是创新创业工作制度上,做好“规范”文章。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大学生学科竞赛及课外科技文化艺术竞赛管理办法》,进一步助推双创教育,规范大学生学科竞赛及创新创业竞赛的指导与管理。成立创新创业指导委员会,负责全面规划和领导工作,委员会由校领导任主任,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校团委等部门及各学院负责人组成,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校团委。

三、主要建设成效

1、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高

学校设置《创业基础》为必修课,同时开设了40门总计61.5学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业课程受众年平均9100人。2017年,学校创业教育课程教师数为171人,占学校教师队伍人员总数的10%,并逐年呈递增趋势。学校近三年举办各类创新创业讲座及沙龙累计81场,反响热烈;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总计197项,吸引了近980人的参与;设置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6类校内创新创业类赛事,近三年参赛学生近3万名。学校创新创业工作先后受到中青报、福建日报、创业天下、福建电视台等多家主流媒体的专题报道。

2、学校创新创业工作成绩好

近两年,共7项创新创业类教学成果获福建省教学成果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学子在省级、国家级创新创业竞赛项目上水平大幅度提升,屡获佳绩。近三年,在省“创业之星”评选中,共获奖7项;共有14个创业团队获福建省高校毕业生省级创业资助奖励,共计81万元;在福建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已斩获5个铜奖,学校被授予福建省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奖。2017年,在首届市级资助优秀创业项目评选中获奖10项,占全市近三分之一。近三年学生在各类学科技能和创新创业赛事获奖共计901项,国际级获奖项目共156项,国家级365项,省级380项,全校上下创新创业志气高涨。

3、学校创新创业平台搭建强

学校致力于校政企合作共建创新创业平台,与市有关部门共建“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园”、“互联网+众创空间”;与企业共建“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工作室)”;在618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与企业集团签订协议共建大学生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校企合力为大学生创意作品提供产品化和市场化指导服务,打造一流的创业创新功能区域和多赢生态圈。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先后获批全国“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福建省首批“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青年创业示范园区”、“众创空间、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基地”、“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海西创业实训基地”等称号。学校获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等称号。

四、经验与特色

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构建校内优质师资与校外兼职导师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内教学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党团学工与教学科研相结合、基础培育与冲击竞赛相结合、政务平台与校企合作相结合的“六结合”培育模式。基于分层分类导向,以培养专业基础扎实且具备创业管理与实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为核心,以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为主线,积极融合海西创业资源,以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贯通人才培养环节为重点,构建分层分类、深度融合、协同递进的创业教育体系。

2、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积极服务地方产业发展,重点孵化有优势、有特色的经营业态。鼓励大学生创业与专业相结合,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对接省市特色产业布局,将线下实体经营與线上“互联网+”、电子商务等多种模式相结合,重点发展多类型的有特色、有优势、实用性高、层次合适、符合学科定位的经营业态,如:旅游、茶业、文化创意、数字信息、食品工程、竹木加工、现代物流、教育培训、创意农业、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

3、平台建设与管理创新

提升改造后创业园设有茶旅艺专区、新型工科、“互联网+”专区三个大型培育孵化区域,同时建设多个公共配套服务区域,内设沙龙会、会客厅、创业咖啡等,可常态化开展创业沙龙、商务合作和学习交流等特色服务。与政府市场监督管理局、地税局、邮政局、金融机构、律师事务所进行共建,为创业青年提供证照办理、税法解答、物流保障、金融法律服务等帮助的同时,重点解决国家省市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创建大学生创业联谊会,建立创业青年反哺机制,进行校内外联动,形成了良性循环。[2]

4、实践教学体系创新

依托创新创业课堂教学,创新创业基地实践,校政企行四位一体的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利用大创项目与科技节等,积极对接省市创新创业类竞赛评选,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激发在校生创新创业激情。将“双创”有机融入专业教学,将具体培养要求分解融入各课程素质与能力体系,重点让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全面发展。

五、结语

福建省W大学通过优化顶层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在载体上做好“培育”文章、在环境上做好“创优”文章、在教育培训上做好“实用”文章、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做好“双师”文章、在工作制度上做好“规范”文章,着力培养创新创业生力军,推动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提升创业孵化与实践的集聚、规模和倍增效应,以助力学校应用技术型转型为抓手,以服务区域产业提质增效升级为导向,构建校政企行四位一体的开放协同多元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这种实践探索经验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在省内外其他区域得到复制和推广,但其建设标准和评价体系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凝练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15.51-54.

[2] 王波,王怡,李宝银.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服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主导功能定位——一项基于AHP分析的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02)78-87.

【作者简介】

王 波(1980—)男,汉族,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

姚进生,男,汉族,教授,武夷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方向:创新创业,高教管理.

猜你喜欢
联动创新创业教育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
大连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模式研究
多展联动:“新常态”下会展业发展的新思路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创新创业人才“三区”联动培养体系探讨
协同软件市场的演进和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