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驱动下的河北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研究

2018-02-22 06:07张伟李智宋蒙蒙
南方企业家 2018年10期
关键词:供给侧培养

张伟 李智 宋蒙蒙

摘 要:供给侧是指在市场经济中满足需求的一方,与其相对的就是在市场经济中产生需求的一方,叫需求侧。将教育行业类比于经济市场,在教育模块中,高校培养人才,将人才输送到其所在的专业领域,其中专业领域就可以叫做需求侧,而人才就是供给,培养人才的高校则为供给侧。高校外语人才在各行各业中是热门抢手的资源,因为中国经济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为了顺利地完成沟通与工作洽谈,许多企业针对海外市场招收大量专业的外语人才,以期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供给侧;高校外语人才;培养

培养高校外语人才的必要性

中国经济的腾飞是世人有目共睹的,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渐提高的国力让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绽放独特的光彩。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愈加紧密,中国的海外市场也扩展得越来越大。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也为了推动自身的进步,国内企业纷纷开拓海外市场,因此语言沟通能力就成了这些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关注的重点之一,为了与海外企业进行商业上的往来,一口流利的外语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高校一直在大力培养外语专业的学生,希望将他们输送到那些拥有海外市场的公司,让自己的专业技能得以发挥,以此获取长远的发展。

市场需求标准

语言能力

外语专业的基础就是外语能力,这是专业要求,也是市场需求。语言能力可以分为口语交流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代表自己公司与其他企业代表进行流利的外语洽谈,签署文件时要充分理解条例条约,不留漏洞,这些都需要企业代表具有过硬的语言能力。

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并非外语能力,而是职位的专业知识,单一的语言技能并不能满足复杂的工作需求。从事秘书专业的人就该有秘书相关的外语专业知识,从事法律行业的人员就应学习法律相关的外语专业知识。俗话说:“术业有专攻”,只有专业对口,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

处理能力

因为国内企业与海外企业的运行机制不同,在交流中可能会发生意外,导致沟通失败[1]。外语人才要有处理事件的能力,尽可能地挽回局面,将损失降到最低。在发生问题时,要独立分析事情发生的原因和后果。面对文化差异和观念差异,要寻找最合适的解决方法。因此,独立思考与分析、妥善处理问题和随机应变的能力都是职场工作中需要的能力。

政治素养

与海外公司的合作,除了要了解当地的思想与观念、他们的做事方法和行为特点以外,还应该具备国际视野和政治素养。虽然与他国的人交流、接触时接受着不同文化的熏陶,但身处异国他乡的自己一定不能忘记自己的国家,要热爱自己的国家,始终跟随党的领导,将自己对民族、对国家的热爱寄托于工作中,圆满地完成任务[2]。

市场需求与人才供给之间存在的问题

技能不足

高校外语专业的人才中,虽然毕业生的数量众多,但质量不佳却也是事实。技能不足使得他们在进入企业之后无法正确地了解工作流程、工作内容,交流受阻的同时也很可能失去工作机会。

无语言专长

仅仅会外语交流和外语写作是不够的,并非能说好外语就是外语人才,还要具备系统的职业知识。事实上,许多外语专业的学生进入市场后,在短时间内都能满足市场需求。但一段时间以后,除了语言技能以外,其没有其他专长,没办法适应全方面的工作。

适应期过长

学生在刚进入企业的时候,虽然拥有语言技能,却对自己的职能一无所知。因此,在入职前期阶段,学生都在学习岗位相关的外语词汇与知识,没有投入到正式工作当中,导致适应期过长。

缺乏国际视野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思政教育并不关心,就连基本的国家历史和目前国家发展的情况都不甚了解,自然也不会放眼国际舞台,开阔国际视野。

原机制中存在的不足与分析

教育创新不足

中国对外语教育一直都是大力推崇的,许多孩子从小就学习多门外语。在中国开展外语教育的不仅是高校,还有普通高职甚至培训机构。虽然学习语言的种类多、人数多、地区跨度大,但是比起国外,中国的培养体系不丰富,呈现大班教学、能学则学、理论知识多实践知识少、教师发言不标准、学生不严格要求自己这些特点,这些现象都展示了中国虽然注重外语教育,却缺乏精英化培养、专精化培养。

特色不足

高校虽然开设了外语专业,却没有与其他外语专业区分开来,没有确定专业本身是针对市场的方向,没有根据学校的特色来开设独特的外语专业,仅仅是跟随中国高教教育发展的潮流,开设中规中矩、特色不足的外语专业。

国际化能力不足

在高校中,外语教学主要还是训练口语、阅读和写作能力,其中只有少数学校聘请了外籍教师进行口语教学,而阅读和笔试方面还是交由中国教师来教导。中国教师即使在外语写作与阅读上造诣很高,但较为学术化,依旧使用汉语思维来进行教学,导致学生无法运用外语思维来思考,因此国际思维不强。其次,缺乏课堂国际化环境,国际化师资少,国际视野开阔不足,导致国际化人才培养观念弱,最终导致学生的国际化能力不足[3]。

改良举措

语言课程结合专业知识,培养专精人才

外语专业的学生不应该局限于学习外语阅读、外国文学和外国教育,应该促进他们把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开设不同的专业语言性课程,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语言水平,培养专精人才。

构建实践平台,拓展实践思維

由于缺少实践而造成适应周期长的现象不应该再次出现,学校应该打造实践平台,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与企业、政府等有关行业进行接触,在企业内实习,提前训练办事能力,开阔视野,积累实践经验。这就为以后学生走上岗位后能缩短适应期,快速上手,使其熟练掌握多方面的技能,成为一个复合型外语人才打下了基础。

中外教师加强配合,提升自身的口语水平

双语教学仍然是目前外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模式,把国内师资应用于外语教学中,有助于学生轻松地理解理论知识;国外师资入驻外语专业,用外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来指导外语专业的学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外语思维,使其能够利用外语思维结合行为模式来理解海外的观念。这样一来,中国教师就能够站在外国人的角度上分析问题,找到解决方法,促进合作的顺利开展。

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获取他人尊重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的基础教育,目的是培养孩子参与政治的观念,提升他们的政治素养。作为中国人,不忘祖国是最基本的政治观念。即便交流人群是不同国籍的人,但始终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只有拥有坚定的政治观念和较高的政治素养,才能赢得他们的尊重。

高校资源共享,促进共同进步

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可以加强各高校之间、校园与企业之间、校园与政府之间的协同合作,可分为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国外教师的人力资源共享。对于教学资源,根据地区学校的不同和校方合作企业的不同,会产生巨大的差异,因此共享教学资源的意义在于吸取不同的经验,对自身资源进行更新。人力资源共享的意义在于外语思维的教学仅依靠单个外教是远远不够的,要有足够的思维样本来进行引导,学生只有自己总结出思维共同点,才能够真正学到外语思维。

结语

教育行业已经意识到现代企业对高校外语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十分大,为此一直在大力培养外语人才。但是,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人才技能不合格、与市场需求不符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些难题,高校方面要站在市场经济的角度去审视培养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尽力修改与弥补。只有供需平衡,才能够促进共同发展。因此人才的供给一定要符合市场需求,不能定错了培养方向,影响学生的就业与发展。就目前形势来看,供给侧驱动下的外语人才培养要想获得成功,还有一段漫长的路需要走。

【参考文献】

[1]杨传鸣,贾琳,关维娜,等.高校英语通识教育发展研究——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J].教育探索, 2017(02).

[2]闫玲,赵春.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7(06).

[3]李愛民,夏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09).

猜你喜欢
供给侧培养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