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生中推进“四个自信”教育的思考

2018-02-22 03:45叶青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四个自信大学生教育

叶青

【摘 要】 大学生是“四个自信”教育的重要群体,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在大学生中推进“四个自信”教育的路径主要是: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教育形式,丰富实践活动,提升教师素质,确保“四个自信”入耳入脑入心。

【关键词】 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路径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了“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建设国家、振兴民族的重要历史责任。在大学生中推进“四个自信”教育,增强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认知认同,是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大学生是“四个自信”教育的重要群体

“四个自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理论成果。其中,道路自信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信只有这条道路才能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实现人民幸福;理论自信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的坚定信奉、积极认同;制度自信就是对具有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明显制度优势的自信。文化自信就是对“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1]“四个自信”的核心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坚持“四个自信”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2]大学生是青年当中的佼佼者,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否有发自内心的认知认同,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时期,虽然在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社会生活经验还比较缺乏,思想还不够成熟,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現的消极因素的“免疫力”较差。因此,在大学生中推进“四个自信”教育,使他们系统掌握“四个自信”的相关理论,深刻理解“四个自信”的历史渊源、内在联系和时代价值,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自觉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每一个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必然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1、思想积极进取,爱国意识强烈,但理想信念比较模糊

当代大学生成长在中华民族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时代,他们思想活跃、时代感强,有很高的爱国热情,对国家经济持续发展有信心,对时事政治有一定的认知和分析能力。但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有限,缺乏社会实践锻炼,对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难以形成正确的认识。同时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环境下,各种社会思潮和西方意识形态通过各种途径渗透、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使他们在政治信仰上出现一些认知误区,在理想信念上呈现出模糊不清的状态。

2、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但功利化倾向较浓,社会责任感不强

当代大学生处于开放包容的时代,他们个性独立,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对人生规划有较清楚的认识,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他们在注重自我意识的同时,不能把自己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联系起来,奉献精神、为人民服务精神淡薄。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深刻变革,市场经济带来的消极、负面因素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一些大学生崇尚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热衷于追求现实的利益与眼前的成就,缺乏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3、接受新鲜事物、吸收能力强,信息知识丰富,但鉴别是非能力较弱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拓宽了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和视野,他们思维敏捷,创新能力强,能够较快地学习并接受新鲜事物、掌握新媒体技术。随着电脑、智能手机、移动网络等的普及,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获取信息、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但是在这个高度信息化时代,各类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面对错综复杂、纷呈涌现的各种社会思潮,辨别分析能力较差,不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容易受到负面信息和虚假信息的误导,迷失自我。

三、在大学生中推进“四个自信”教育的路径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是传播“四个自信”的前沿阵地。要始终站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推进 “四个自信”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

1、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夯实“四个自信”的坚实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开展“四个自信”教育的重要途径,要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过程设计中融入“四个自信”的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将“四个自信”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是要以“四个自信”为主要线索,寻求其与这五门课的契合点,有效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渗透进课程教学中。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立足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立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辛历程,立足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念。

2、创新教育形式, 拓展“四个自信”的教育平台

在新媒体时代,谁占领了网络信息高地,谁就拥有了话语权和主导权。高校应将“四个自信”的内容,有效植入新媒体环境,掌握网络空间的主动权。因此,高校要大力推进校园网络建设,挖掘新媒体的宣传教育功能,建立校级、院系、班级多层级的微博、QQ、微信公众平台等。在校园网和各个平台上,设计与“四个自信”相关的学习、交流板块,开设线上课堂、专题论坛、话题讨论等内容,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四个自信”教育资源的分享、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同时,借助这些平台,还能及时了解大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及时解决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各种不解和困惑,增强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

高校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开展以“四个自信”为主题的讲座、书画展、摄影展等活动,借鉴电视传媒中的对话、辩论、演讲等形式,展开互动交流。用丰富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提高主题宣传的吸引力,为“四个自信”教育营造多元化的传播氛围,激发大学生“四个自信”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3、丰富实践活动, 深化“四个自信”的感悟体验

社会实践是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重要途径。开展“四个自信”教育必须要把教学育人和实践育人结合起来,让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深入实践,融入到对社会、对国家的真切体认中去。

高校开展实践活动要因地制宜,充分整合校内校外两种资源,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四个自信”的内容为导向,丰富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实践活动的类型。例如,带领学生走进当地的革命纪念馆、工业园区、农村、社区等进行参观考察;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着眼于家乡、学校周边等所在地区的经济、文化、民生、教育等方面的新变化、新问题展开社会调查;鼓励学生开展帮困扶贫、志愿服务等公益性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增进大学生对社会和生活的了解,让他们切身感受祖国的变化与发展,切身体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豪感,加深对“四个自信”的理解和感悟,升华思想境界。

4、提升教师素质,增强“四个自信”的教育底气

教师是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引路人,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教师自身的思想观念、政治信仰、道德品质、人生态度都对学生具有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

打铁还需自身硬。高校教师要明确身上肩负的重任,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政治觉悟,提升工作能力。特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积极开展相关的教学科研活动。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深厚的理论功底,对“四个自信”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才能有底气和热情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和实践宣传,才能准确地授业、解惑,才能赢得学生的敬佩和信赖,进而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强化对“四个自信”的价值认同。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1(1).

[2] 为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而奋斗——学习《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N].人民日报,2013-12-03(6).

【作者简介】

叶 青(1970—)女,山西晋中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四个自信大学生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厚植“四个自信” 不断夯实意识形态阵地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